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众通过展览凝视展品,从而在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物与人的秩序中彰显自我凝视器物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空间作用中的展览建构,既是对观众身份建构的过程,亦是对器物表征的建构过程,更是对展览文化的书写过程。观众通过凝视展品与建构展览彰显着自我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能动性。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观众不再是被动参观博物馆的参观者,而是主动参与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从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到书写博物馆的展览文化,博物馆人类学的视域也从展品扩展至观众,进而反思由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展品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展品表征既是博物馆赋予物品的新的意涵,又是博物馆空间秩序建构的前提条件。观众的参观行为受到博物馆空间秩序的影响,博物馆展览过程影响着对其身体控制的方式和途径,进而将观众作为一种表征呈现于博物馆空间秩序中。身体控制作用下的展览影响了展品表征的真实性,这种影响与博物馆空间秩序中的权力场域相关,更与现代性社会进程中博物馆功能转变有关。观众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获得了多重身份与权力认同,博物馆也作为现代性社会的一种表征影响着观众的身体控制与博物馆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旅游场域的建构,博物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生产文化刺激观众的感官,将观众的参观过程转变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旅游社会建构过程中的博物馆,不仅成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沟通的媒介,而且也为地方性社会融入现代性社会创造了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博物馆关系视角,博物馆既是物质实体亦是精神表征,也是勾连文化资源与意识形态的中介和桥梁。作为交往空间,博物馆以制度化与物质化形式承担着文化传承、认同构建和公众教育的社会职责;作为媒介,其公共性和社会性要求博物馆承担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构使命。以媒介化和数字化趋势为切入点,考察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以释解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社会连接之间的理论关联,有助于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社会环境的改变促使博物馆从封闭性的"独白式"空间趋向开放的"对话"空间。跨学科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博物馆从业者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实现这种转型。文章引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以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北方馆为案例,剖析博物馆如何透过展览应对不断改变的社会需求,如何由"独白"式的演讲台向允许多方发声的公共论坛转变,并刺激观众思考当下社会议题。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空间是视觉性与修辞性文本,践行着劝服民众身份认同的象征性行动。其以展陈器物作为中华文化的意象符号,触发大众对国族的景仰。主题展厅通过规制可视之物的呈现方式,达成对中华昌盛繁华历史时段的视觉转喻。建筑主体宏阔雄壮的外界面与连续完整的内部空间,隐喻着国族形象的崇高伟岸与生生不息。在与博物馆空间文本的互动中,人们将博物馆空间的表征框架转换为自我的认知框架,进而萌生出个体作为共同体成员的优越感,产制对自我国族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是文化机构,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社会发展和文明发展的程度,是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符号,也是文化信息传播的媒介平台和沟通渠道。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器物仿真等先进科技层层迭起之时,如何使博物馆将更多有效信息传递给受众且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值得持续研究探索的议题。城市景观与电影叙事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影像素材对于社会空间的刻画和想象,常常成为现实物理空间中实物的未来发展方向。文章聚焦于深嵌技术与社会环境变革中的博物馆场域,梳理相关"情景化"理论的同时,也结合影像文本进行路径和策略分析,为博物馆情景化的思想观念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多声部叙事方式是指多条平等线索阐释,将叙事人和观众置于平等地位交流,对于建立博物馆与观众间的对话尤为重要。博物馆展览叙事结构的多声部拓展、展览叙事细节表达的多声部性挖掘、展览叙事角色的互换与展览叙事空间的多声部建构是博物馆展览中进行多声部叙事的主要途径。目前多声部叙事方式在博物馆展览中已有应用,可使观众获得超出预期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视觉是物和知觉之间的中介,博物馆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是将视觉观看到的物,通过视觉化的系统整理、编码,为观众呈现出可视的具有内涵的文化解释。为适应环境,在一定空间、时间中产生并遗存的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将物完整客观的视觉化信息,通过合理有序的空间表达,让观众在动态、高效的文化传播中,更深层次的理解地域文化中孕育出的人类文明。深深扎根于百姓文化生活中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它决定了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和辨识度。  相似文献   

10.
杜宇静 《今传媒》2022,30(1):97-100
疫情期间众多博物馆通过线上虚拟技术满足了观展的安全需求,多数观众甚至认为线上观展能够观看的更清晰,便捷的操作能够替代线下的观展体验。那么线下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能够被革新的技术所替代吗?线下博物馆展示空间所不可替代的特性又是什么?或许是通过多元感知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真实感体验,是不能够被虚拟技术所替代的人类真实的感官体验。本文以互动体验为切入点探讨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为观众营造具有真实感的空间环境,通过对展示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探讨以及对真实感中的"五感"的有关互动体验分析,探究博物馆展示空间中互动体验的多元表达。  相似文献   

11.
清晰的战略是任何一间博物馆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会影响机构的架构以及员工彼此的互动和协作。更为重要的是,精心规划的战略愿景激励着博物馆致力于有意义的观众参与。博物馆的战略愿景必须跟上快速变化中的技术革新,后者正改变着整个博物馆界如何高效地提供学术成果和支持学习。过去的十年中,游戏数量显著增长,它们正被用来改变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方式。通过评量游戏开发,我们可以辨识出对博物馆健康发展具有长久和积极影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英国德比制造博物馆吸取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史学家E.P.汤普森“自下而上的历史”这一观念,通过展览的叙事转向构建普通人视角,革新地方博物馆叙事。反映了欧美地方博物馆将通过智识领域观看所在地社会的新角度,将观众作为普通人放置在展览叙事核心位置这一发展趋势。欧美地方博物馆在变革中的经验和做法,足以为中国地方博物馆叙事变革中所借鉴,并从以本地人为叙事主语,在活动中理解本地观众,鼓励从多元角度理解博物馆工作的价值三个角度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3.
声音,如同文字和图像一样是文化现代性的表征。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往往是一个社会声音景观的记录者,以声音的方式记录着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现代性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没能从古典帝国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而是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党—国家形态,并模仿苏联以集体化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本文便以1949—1978年为研究时间,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历史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广播史料,描绘这一时期中国广播中的声音景观特点,以"声音"为切入口探究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特征,并揭示媒介技术、声音、国家权威与民众听觉现代性的勾连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博物馆实践的蓬勃发展和观众对文化遗产需求的增长,现代教育模式发生重大的转变,这一趋势促使博物馆从业者开始改变单纯利用器物展示来传播藏品信息的方式,思考新的策略让藏品更加贴近观众,通过日新月异的技术和沟通理念,努力与当今社会保持良性互动。在博物馆深化和延伸藏品内涵的同时,藏品研究的理论、方法也不断更新,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因此,笔者从藏品的概念、藏品与藏品信息的区别、藏品及其信息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关系、藏品信息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表现手段等方面入手,分析藏品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实践,并进行藏品信息综合化、重构化、系统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媒介技术的变革创造了多样的文化形态,让博物馆成为不局限于实体空间的文化景观。当展示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参观"博物馆。这种文化的"远距离影响",让展览的观众群体变得无限大,使博物馆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与特征。对博物馆传播效果的考察是观众研究的核心,属于典型的媒介效果研究范畴,用以证明博物馆是否夸大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如何认识这些媒介的影响对象?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观众研究历史与研究方法的回顾,概括出不断发展变化的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和视角;在大众传播学经典范式的指导下,为考察特定环境和媒介供应方式下的博物馆传播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用受众概念指代一般意义的观众,关注他们对意义的主动获取与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博物馆观众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被动的参观者转变为积极的行为主体,由个人实体概念转变为承载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主体。借用拉康精神分析中“主体与他者”理论有助于理解博物馆观众主体内涵的型构轨迹,从阿尔都塞的主体意识形态哲学视角出发,深度剖析观众与博物馆作为双重主体在社会公共文化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镜像结构,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主体自我认同产生的影响,不仅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和本土文化有益,对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安全”、规划博物馆对观众的服务与教育工作及充分发挥博物馆职能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遗产本质上是一种制造意义的文化生产过程,包括激发观众的记忆,建构其身份认同,地方感等。对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博物馆的观众访谈表明观众参观博物馆过程中体现的记忆和身份认同。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遗产有多样的利用与理解的方式,遗产和博物馆专家不能一直主导遗产利用和观众社群重构遗产的方式。创造历史感的不仅仅是与遗产相关的机构,在博物馆和遗产点的观众同样会建构历史感。博物馆观众是遗产的利用者,他们用多种方式去理解和利用遗产制造。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展陈受到社会发展、社会审美、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关注观众学习需求"和"提供公平学习机会"已成为博物馆的基本共识,"支持观众学习"成为博物馆展陈的重要任务。展陈内容多采用依据事件或主题的"专题"形式,内容表述形成多种风格。博物馆展陈艺术提出整体环境营造理念,创造表达展陈主题的艺术风格,营造吸引观众参观的视觉效果。博物馆展陈将积极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和管理"大流量观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当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重塑着博物馆形态与观众的参观行为,推动博物馆陈列从单感官到多感官的特征转变,并激发新的审美体验。通过梅洛·庞蒂的身体美学思想来反思身体在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空间的意义,并结合鲍德里亚的观点来审视当代视觉艺术视域下数字艺术与博物馆陈列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从沉浸维度分析艺术品与观众在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空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中国博物馆在展览展示中已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与藏品进行互动表达与语言转化,使观众从“观看”传统艺术转化为“体验”传统艺术,这种藏品展示与观众体验相结合的参观方式巳成为我国博物馆展览展示创新的趋势。基于博物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及大众审美心理的相互结合,开发了VR皮影戏“田忌赛马”互动体验软件,该软件是皮影艺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所构建出的兼具体验性与交互性的皮影展示系统,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要求,又保留了皮影戏本身的特点。实践证明,科艺融合可以为濒危的皮影艺术传承发展、参与全球性话语书写与文化形态建构提供特殊通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