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物馆缘起于人类对过往之物的收藏,是当今社会中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物进入博物馆,要经历去脉络化和再脉络化的博物馆化历程,才能成为面对公众的作为历史、科学与艺术等信息载体的展品。博物馆之物的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性经过萌芽、挖掘与发展,以及从收藏到研究、保存、诠释、展示和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演进,走过了漫长的路,使现代公共博物馆得以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变。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赋予人类观察博物馆之物、博物馆机构本身以及物人关系以新的视角。博物馆之物将空前扩展人类的视知觉范围和人类生存世界的信息化程度;博物馆与博物馆学能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提供新的价值维度;在充分信息化和信息民主化的基础上,博物馆将为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物人关系建构提供新的探索范式。智慧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等博物馆学新动向,与信息时代和生态文明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的博物馆文化经历了几个世纪发展,其不只是"物"的档案馆。本文从媒介学视角出发,认为博物馆不只是承载信息的中介,还具有社会传递的作用。文章以黑龙江省密山市的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为例,分析纪念馆本体以及展品陈列的散播空间叙事,以此探究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隐喻出的观念是如何嵌入到人们的思维活动和行为实践中的。  相似文献   

3.
媒介技术的变革创造了多样的文化形态,让博物馆成为不局限于实体空间的文化景观。当展示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参观"博物馆。这种文化的"远距离影响",让展览的观众群体变得无限大,使博物馆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与特征。对博物馆传播效果的考察是观众研究的核心,属于典型的媒介效果研究范畴,用以证明博物馆是否夸大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如何认识这些媒介的影响对象?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观众研究历史与研究方法的回顾,概括出不断发展变化的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和视角;在大众传播学经典范式的指导下,为考察特定环境和媒介供应方式下的博物馆传播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用受众概念指代一般意义的观众,关注他们对意义的主动获取与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4.
媒介化理论的内容涉及语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它的兴起在推动传播学理论及其研究的同时,也为语言学与媒介化的交叉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研究视角.文章通过分析国外媒介化研究的主要历程和国内媒介化研究现状,总结媒介化研究的主要观点、研究视角以及研究内容,以期为媒介与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李竞 《出版广角》2022,(2):82-85
近年来,博物馆凭借多样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文化体验,热度不断攀升.无论是主动同报纸专栏、电视频道、商业机构谋求合作,还是调整内部管理、组建年轻化团队、布局新媒体平台、重塑内容产品,如今的博物馆传播不再局限于"以物为媒、以人为媒",复合媒介的应用成为传播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三星堆博物馆立足于古蜀文化,从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三个方面改善,为博物馆的跨媒介传播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探讨的博物馆项目管理特点、项目预算和目标控制等问题,是博物馆项目管理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了解项目管理的行业特点,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这项新的博物馆业务活动,掌握项目预算规律和方法.有利于为博物馆专项活动提供经费保障。探讨项目管理中的目标控制,有利于博物馆项目实施的顺利开展和专项目标的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起源于收藏,然而从个人的私密橱柜到公共性文化空间,博物馆为人类观察、认识、处理物品和遗产提供了自己特有的视角和理论、方法,大大拓展了物人关系的维度和深度。随着遗产观念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以及文化在人的适应和进化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博物馆必将在物人关系以及人的世界观建构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普遍遗产化和博物馆化生存将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重要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8.
倪江毅 《大观周刊》2013,(7):276-276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①长期以来,博物馆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博物馆网站来发布信息,而达到宣传目的,微博的出现,为博物馆宣传提供了新的媒介。  相似文献   

9.
作为媒介的体育博物馆完全符合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5W”模式,同时又具有当下媒介的特征。体育博物馆的媒介特征以与体育相关的“物”为核心传播载体,体育博物馆的传者与受者分为“前台”与“后台”两类,“后台”结构是展览真正的传者,他们决定了展览什么,如何展览,要实现的展览目标与效果如何;体育博物馆的传播方式以线下实体场景传播为主、线上数字虚拟空间为辅助;体育博物馆媒介功能的释放进一步推进了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基本业务随博物馆行业发展而被确定。具有服从和支撑博物馆定位,受博物馆定位制约,及逻辑关系形态多样的特点。博物馆基本业务逻辑是对基本业务的关系及业务进展方向的认知,影响博物馆业务内涵和业务重点的判定。通过对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传播、陈列等多项业务形态的分析,建议博物馆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构建、管理与体验"的业务逻辑及业务支撑体系,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利用,用知识服务社会和增进民众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中,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成为创造价值的新源泉,博物馆应将数据作为一种战略资产进行管理,数据从业务中产生,在IT系统中承载,对数据进行有效治理,需要业务充分参与,IT系统确保遵从,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数据建设的价值出发,阐述如何建立1套馆级数据综合治理体系,重点把握数据建设过程中的2项重点任务和培育3种关键能力,以期从数据视角为当下文博行业智慧博物馆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在传媒生态系统考察视阈下,在生态系统内部政府组织、媒介机构和社会受众三者开展"融通性、协同性、互补性"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路径和模式。分析了基于传媒生态系统的物流扩张与范式建构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目标导向、运行机制、模式建构等方面的特色,以期为传媒生态系统建设提供新的内容要素和渠道资源,也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高度重视教育职能,其实博物馆教育更多地是通过观众的自主性学习实现的。本文从信息与科教时代博物馆之物与业务性质实质、观众参观博物馆学习与教育的特点等出发,重新思考博物馆学习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博物馆和博物馆史的若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颖  曹心怡  侯佳志 《今传媒》2023,(3):126-128
国际大都市的核心与魅力在于它广泛的可沟通性。本文从“以物为媒”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屏幕媒介在西安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可沟通性,主要涉及资讯流动、时空对话、文化消费、审美体验、科学实践和跨国公共空间等层面,旨在为物联网驱动下数字城市屏幕的沟通实践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6):49-53
在共同体理论的发展中,媒介总是参与其中并成为建构不同类型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当前媒介理论的发展为建构共同体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将共同体视为基于不同物质属性媒介的连接之物,媒介的物质属性与共同体形态的关系成为考察的对象。共同体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逐渐向全球一体、互联互通的方向发展,超越想象层面,形成现实连接。超国家、超民族、超文化是构建人类统一共同体理论必须考虑的前提与特征。因此,基于元媒介则可能建构出一种全球经验的共同体理论:全球一体的元媒介连接、多元并存的文化形态,即一体多元的新的全人类共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16.
档案工作作为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基础,对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藏品业务档案数据的研究,能够为人们更好的展示文物藏品。没有档案的支撑,藏品在博物馆仅为孤立的表现物,缺少系统的文化结构、背景及链接,文物的许多信息得不到揭示,其所起到的文化宣传作用就大打折扣。一个完善的博物馆业务档案体系是搞好博物馆业务工作重要的前提条件。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故宫博物院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研究,以总结目前我国博物馆档案工作现状和对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媒介制度处于不断的转型之中,而要掌握媒介制度变革的趋势就需要对媒介制度变迁的规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对现有媒介制度分析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制度主义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历史制度主义理论通过对媒介制度进行大跨度、历史图景式的研究,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制度范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发现不同范式之间的起承转合,发现媒介制度变迁的结构性因果关系和历时性因果关系,从而为一个国家媒介制度的变革提供参考。这一新的理论范式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博物馆关系视角,博物馆既是物质实体亦是精神表征,也是勾连文化资源与意识形态的中介和桥梁。作为交往空间,博物馆以制度化与物质化形式承担着文化传承、认同构建和公众教育的社会职责;作为媒介,其公共性和社会性要求博物馆承担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构使命。以媒介化和数字化趋势为切入点,考察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以释解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社会连接之间的理论关联,有助于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必须明确该群体的特殊性。新媒体环境既为当前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议题和要求,同时也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空间。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关注将赋予其全新的视角——结合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殊性,探析基于微信平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数字媒介与网红地点的塑造有诸多研究,但深入现场探究技术与人的互动,会发现这一议题仍有丰富的研究拓展空间。在对云南斗南花卉市场的田野观察中发现,短视频多元实践主体通过将花从实体物转变为虚拟物的打造过程,实现人、物和地点的多重连接与互动,最终达成斗南的网红化与意义的建构。透过物的视角理解网红地点生产的新意和重要价值在于:实体空间中的实存之物向虚拟空间中象征物的转化过程,是技术实践者将自身文化框架和情感表达注入人地关系的过程。这为我们理解人、物、技术与信息流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