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型来看 ,句子衔接题一般以单选题 (3)的形式出现 ,可以采用描写、叙述、议论与说明性语段作为试题材料。高考试卷中年年都有语句衔接题 ,如何快速、准确地解答此类试题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保持话题的一致性一般来说 ,文段往往以明确的对象开展陈述 ,因而题干与陈述的对象是明确而固定的 ,这就需要文段陈述的主体、内容、叙述角度往往保持一致 ,这是句子表达的基本要求 ,也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原则 ,它反映了语言连贯的特定规律。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可以选出准确答案。例 :[1997年高考题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 ,…  相似文献   

2.
句子衔接题是高考常考题,按衔接位置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句末衔接,二是句中插入,三是句首。这三类衔接题,如果都能从下述几种角度考虑,即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看陈述对象是什么。如: 在横线上应填哪项最恰当: 1、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B、到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此题的陈述对象是“小明”,前后必须与之保持一致,所以第一次即可用排除法去掉A、D;再根据文意,“小明”是被“妈妈”找到“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的”所以可排除使用“把”字的C句。答案为B。  相似文献   

3.
一、陈述对象要一致如: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1992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 ,从床底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找到了,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解析】原文的陈述对象是“小明”,A、D两项由于将主语“小明”暗换成“妈妈”,导致与后面的分句连贯不上。C句虽与主语保持一致,但句子的“使”与“终于”既不合习惯用法,又与下文衔接不自然。只有B项能准确地表现了它们之间语意上的转折关系,通过“让”字…  相似文献   

4.
语言连贯就是上下衔接、前后照应、语意贯通,是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个基本要求.语言连贯题能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近年来语文会考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考测点导航“选用、仿用、变换”,这里都是指操作,它们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选用句式通常与衔接、连贯题结合在一起考查,多从陈述对象,强调重点、语气等角度考虑。到底选用哪一种句式,一要看语意表达的需要,二要看上下语句形式的需要。仿用句式就是仿照范例重新选句,仿模学样,不仅考查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6.
仿写语句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和谐等许多方面,也间接考查考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等多层次的能力要求,因此是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常见题型。要做好仿写题,一般要从下面四个方面来着手。一、话题要"从一而终",防脱离轨道话题,就是题目规定的陈述对象仿写时必须保持一致,不能随意更换,做到"从一而终",严防脱离。当然,有的题目已明确要求更换话题,则另当别论。  相似文献   

7.
“句子连贯”是文章语句结构逻辑方面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近年高考语文考查的热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选择句式时,除了要把握全段乃至全篇的中心外,还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看它是否前后相连、协调贯通,是否保持行文的一致性。一、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前后句的叙述角度要一致,陈述对象要一致,文句才能畅通,语意才能明晰。例1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句是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__,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A.妈妈找了很久,最后才发现他B.但后来还是给妈妈找到了C.使妈妈找了很久,终于把他找到了D.…  相似文献   

8.
<正>语句的衔接与排序,就是给出一组次序混乱的句子,要求考生将句子重新调整,使之排列有序,语意贯通。语句的衔接与排序是"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一种考查形式,是近几年中考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型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赋分2—3分。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的衔接与排序题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语境类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衔接连贯,实际包括这样两项内容:一是语意的连贯,一是结构的连贯。 一、语意的连贯   “语意的连贯”是指上下文在语意上关系密切,相互呼应。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把握句子整体意义的基础上,从字、词、句入手,来解答衔接题。   (一 )关键词   解答衔接题的第一个突破口是关键词。句子中的观点词 (中心词 )、关联词、指示代词等,都可以作为关键词。   1.观点词 (中心词 )   观点词 (中心词 ),就是这句话 (这段话 )紧紧围绕着进行论述的词。   例 (1) 要激发深层的阅读动机,必须着力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每天…  相似文献   

10.
能简明、连贯、得体地运用语言,是《考试说明》中对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所谓简明,就是简单明白,即语言表达成分不赘余。做到语言简明要注意:1.字面上词语避免重复;2.语意上避免重复;3.虚词、定语、状语等避免多余。所谓连贯,就是连接贯通,即语言表达思维不断路。做到语言连贯要注意:1.陈述对象要保持一致,话题要同一,表述要围绕同一中心;2.顺序要合理、正确,符合由轻到重、先因后果、从主到次等一定的逻辑关系;3.情境(语境)要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连贯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使句与句之间的排列组合符合规范,以及加强语句的联系与衔接使之更通畅,语意更清晰的方法。它的三个条件是:统一的话题、合理的句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十年来,高考中仅单独命题考查“连贯”的就有二十多题,是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其考查形式主要有句子衔接判断、修饰成分及句子排序等。要做到语言连贯,必须思路清晰、严密。从方法上应注意下述几点:(1)保持话题及陈述角度的一致性。一个长句或一个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或保持陈述主体的一致,即某一主语贯穿始终;或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从不同侧面分述对…  相似文献   

12.
考测点导航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属于消极修辞范围。语言表达“简明”,指能够删掉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使意思表达得简要明白。语言表达“连贯”的考查,主要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语意连贯要做到:①话题或陈述对象应  相似文献   

13.
要做到语言连贯,不仅要学好消极修辞,而且要灵活运用语法、逻辑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合理、紧凑,在语意和结构上都连贯,从而做到语言通顺流畅,提高解答连贯题的能力。一、语意的连贯语意的连贯是指上下文在意义上关系密切,相互呼应。  相似文献   

14.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考查语句连贯衔接能力的题目频繁出现。这类题目难度较大,考生的得分率一般都比较低,因而考生有必要掌握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和技巧。那么,解答这类题目从哪些角度入手呢? 一、话题统一所谓话题统一,是指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讲述的话题或陈述的对象前后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5.
王珏  王穹 《中学生阅读》2008,(10):48-50
语句衔接题着重考查语言运用要求之一——连贯,所谓“连贯”就是指语言前后相连,上下贯通。高考语句衔接题经历了“单点语境题→双点语境选择题→多点语境简答题→语句排序题”四个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16.
语言连贯有三大因素:保持话题统一、合理安排句序、运用言语的呼应和衔接。解答连贯题一定要牢记这三要素。另外,也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注意思路贯通;深刻认识文章所要反映的客观对象,把握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下面结合题例向大家介绍解答连贯题的几种技巧。  相似文献   

17.
排序题是指将一个打乱顺序的语段中的句子重新调整,使之语意贯通、结构合理的一种试题类型。排序题既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因此,它是高考出题者比较青睐的题型之一。  相似文献   

18.
所谓"仿用题",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甚至内容与上下文相互衔接的句子。由于仿用题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严景东 《学语文》2008,(3):32-32
一、客观题 安徽卷“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这两年共有4道客观题,07年是“错别字、成语、语病和连贯(排序)”,06年是“错别字、成语、语病和得体”。全国卷也是4道题,06年考的是“错别字、成语、语病和连贯(衔接)”,05年考了“错别字、字音、成语、语病、词语辨析(实词)和语意明确(歧义)”(共3套卷子,安徽用的是“错别字、成语、语病和语意明确[歧义]”)。  相似文献   

20.
吴斌锋 《广东教育》2013,(11):16-17
句子衔接题是高考的“保留节目”,它是近十几年广东高考年年都考又不断变化的一种题型。此类试题的情景性很强,考查难度较大。因此了解考题特点,掌握解题技巧非常重要,寻找语句的照应与暗示标志是解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关键是: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的题支。具体来说,就是在解题时,从句中可能出现的几个暗示角度来搜寻解题的信息:关联词的连贯、指示代词、表顺序词语的语意落实、语气内容的呼应、近义词语的互相照应、标点符号的提示等。如果句子中出现了这些信息,那么我们就可以此为突破IZl,轻松巧妙地得出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