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罗迎瑞 《考试周刊》2015,(8):136-138
因为化学实验及实验装置设计无不渗透着技术思想和方法,化学实验装置的改进和化学实验教具的革新无不运用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经长期探索与尝试,设计出一套多功能喷泉实验装置。不仅能够快速制备氨气、收集氨气、检验氨气性质,而且能引发氨气的喷泉实验、喷烟实验、倒吸实验,还能利用此装置继续完成其他气体的喷泉实验。该套装置连接简单、控制灵活、简单便捷、无污染、现象明显、耗时短、实用性强,能同时完成多组实验、没有氨气泄露,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既适合于教师演示,又适合学生合作完成。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讲述氨气的性质时,为了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演示了喷泉实验.做完氨气的喷泉实验,有很多学生都问:"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本人根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知识回答:"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那么,是不是真的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气体的溶解度多大时,才能形成喷泉现象?  相似文献   

3.
何海清 《化学教学》2001,(4):44-44,42
图 1是中学化学中证明HCl、NH3等气体极易溶于水进行喷泉实验的装置 ,实验中水往往不能充满烧瓶 ,喷泉结束后烧瓶中会余下较多的气体。若以50 0mL的烧瓶集满氨气 ,即使成功的实验通常也会余下 30mL左右的气体。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当然不能仅简单地以装置可能漏气而论。在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 ,有些学习资料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现象进行过以下的一些解释 :( 1 )烧瓶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 ,水柱产生的压力对大气压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总要余一些气体。( 2 )氨在水中的溶解是可逆性的 ,烧瓶里的氨水中总会有氨气逸出 ,水不可能充满瓶。( …  相似文献   

4.
喷泉实验一般用来验证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当气体溶解在水中时会产生“喷泉”现象。教材中通常采用双管引发,如果我们采用单管引发喷泉,则同样能达到上述目的。下面以氨气为例来探讨通过单管引发喷泉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喷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在实验室中 ,利用气体和溶剂的某种性质 ,在一特定装置中 ,也能模拟自然界的现象 ,形成美丽的喷泉。1 探讨喷泉形成的原因1.1 总结回顾高中化学课堂上分别用氯化氢和氨气做过的两次喷泉实验 ,不难总结出用该装置能形成喷泉的原因。只要从滴管挤入的液体或溶液 ,能将烧瓶内的气体大量溶解或与之反应 ,使烧瓶内气体大量减少 ,造成烧瓶内处于低压状态 ,此时打开弹簧止水夹 ,烧杯内的液体或溶液将受大气压的影响迅速涌入烧瓶内 ,形成美丽的喷泉。例 1:(1994年上海高考题第 9小题 )都能用图 1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  相似文献   

6.
氨的喷泉实验在中学化学课程中作为课堂演示实验出现,对实验者和实验装置的要求都较高.该实验从课前的实验准备到课堂的演示操作,包括了氨气的固固加热制备、排气收集和储存、课堂喷泉实验演示等步骤,整个实验操作步骤较多且过程比较繁琐,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若氨气收集的量不足、集气的圆底烧瓶不干燥或在安装实验装置过程中有氨气逸出等都会对喷泉实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喷泉实验过程中,氨气的制备通常是采用NH4Cl与Ca(OH)2共热制备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采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可以在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化学实验中,怎样才能形成“喷泉”呢?  相似文献   

8.
氨的喷泉实验是高中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该实验操作教材要求老师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到时再做喷泉实验。但是,由于氨气易扩散,上课老师经常担心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特别是现在重点高中扩班,有时一个老师半天要连续上几个班级的课,用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做喷泉实验效果一般不理想,如果当场制取氨气,教室中无通风柜,氨气肯定要散逸,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对氨的产生、收集和喷泉实验作了下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氨气喷泉实验是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最有力的证据,并且实验现象美观生动,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但是教材中的实验是由教师事先在烧瓶中收集氨气,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演示喷泉实验,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多缺陷:1.制备氨气时无法控制用量,会浪费很多氨气。2.在课前事先收集,很有可能在课堂演示时已经泄漏了一部分,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学生通过氯化氢、氨气性质的学习了解了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实质,同时对喷泉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提出其他许多问题,例如: (1)喷泉实验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2)成功演示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3)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多大才能形成喷泉? (4)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也可以做喷泉实验? (5)应如何选择喷泉溶液? (6)喷泉的颜色由什么来决定?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对喷泉实验的原理、条件、实验装置的设计及改进等有关知识和技能有进一步的认识、拓展。  相似文献   

11.
氨的喷泉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实验.用注射器进行微型喷泉实验,节省药品,容易操作.将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喷泉实验的装置略作改动,可以使喷泉实验与溶液密度以及化学发光实验结合进行,增加实验的综合性及趣味性.一、微型喷泉取一支中号试管,配上橡皮塞,取一支20mL干燥注射器,活塞上涂上凡士林.配上一枚16号注射针.将注射针穿刺入橡皮塞,装配成图1一氨气的收集装置.打开橡皮塞,向试管中加人0.5克氢氧化钠固体,滴人5滴浓氟水,塞上橡皮塞.产生的氨气自动将活塞慢慢向上推·收集20mL氨气,取下注射器,用另一橡皮塞套住注…  相似文献   

12.
1问题的提出 氯化氢和氨的喷泉实验是现行中学教材中2个比较经典的喷泉实验,当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接触时,又可以产生喷烟现象。然而,教材中只是单独地演示它们其中的一种喷泉实验,同时演示这两种喷泉的改进实验未见有报道,而且很少演示氯化氢和氨喷烟的实验。除此之外,教材要求教师在演示氯化氢或氨的喷泉实验时,要事先收集好气体。  相似文献   

13.
白烟喷泉——一个有趣的热力学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烟也能做喷泉 ,是否感到很奇怪 ,不妨可看下面实验。一、装置氨气装在一个小圆底烧瓶里 ,用一个合适的带有玻璃导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塞紧瓶口。氯化氢装在一个 5 0 0 m L 的锥形瓶中 ,也用一个合适的装有玻璃导管的双孔橡皮塞塞紧瓶口 ,用橡皮管将两个导管相连。这样就装置成了所需的实验仪器。注 :氨气可通过浓氨水与 N a OH固体反应制取 ,氯化氢可通过浓 H2 SO4与固体 Na OH反应来制取。二、操作用手慢慢挤压装满水的胶头滴管 ,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松开胶头 ,几秒钟后 ,HCl气体开始进入烧瓶 ,喷出白烟。实验时应注意氯化氢气…  相似文献   

14.
陈志刚 《考试周刊》2009,(52):182-183
实验室制取氨气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中作出明确要求的气体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喷泉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实验.按照常规的做法,参照书中的相关讲述,在较短的课时内完成这两个实验有难度.本文作者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喷泉实验可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有机溶剂或特定溶液的性质,或在装置内外压强变化时引发的实验现象。现就喷泉实验原理归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HCl气体极易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并且可以与NH,反应产生白烟。通常情况下,证明气体极易溶于水,常用的做法是喷泉实验。本实验利用五颜六色气球的“自吹自擂”(“自吹自擂”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7.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传统经典实验,要想演示效果良好并非易事。课本装置也并非完美,还存在改进与变形空间。笔者以氨气喷泉实验为例。基于自己的实践与理解阐述该实验,以期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氨的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中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实验,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遇酸碱指示剂会发生相应的颜色变化,形成简单的喷泉现象。同时氨气也能与某些金属的可溶性盐溶液反应生成具有多种颜色的氢氧化物和氨基配位化合物。据此实验原理,笔者尝试设计并探究氨与过渡金属盐溶液形成彩色喷泉的最佳实验条件。一、实验准备1.实验仪器与药品。铁架台(附铁夹)、圆底烧瓶(250mL)、分液漏斗  相似文献   

19.
化学变化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途径之一。由于化学变化具有普遍性和深奥性,所以许多情况下,化学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赖于纯化学方法,还须借助于物理知识并辅以数学手段加以完成。下面,就以喷泉实验发生的条件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讲述氨气的性质时,教材常作如下介绍: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的水可溶解约700体积的氨,可用它来做喷泉实验。当这一实验做完后,学生们的兴趣是产生了,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即喷泉产生的道理何在?用于作喷泉实验的原料气溶解度应是多少?前一个问题不难解释,由于氨是极性分子,能与水…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像NH3或HCl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被水吸收,从而产生喷泉。而一些难溶于水的酸性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也可以产生喷泉。彩色喷泉不仅仅由烧瓶中的气体与烧杯中的溶液反应生成的,还可以由烧瓶中生成气体后的溶液产生。在中学实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