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课程理念的落实与教师行为的转变密不可分。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师应做到:改变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积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论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师应备的素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 《天津教育》2008,(4):34-35
科学课程是新课程背景下设置的一门全新课程,从《课程标准》看。开设该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具有空前的整合性,课程实施以科学探究为中心。课程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先进的观念系统、扎实的知能系统、合理的行为系统。是科学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核心素质结构。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实施要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它还要求物理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自主解决一些问题"。因此,新课改教育理念下的物理教师,必须主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概念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在过往的教学中,广泛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它是一种以概念引导为主,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给予的概念范围中进行讨论、思考、提炼,进而获得知识精华。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课程被赋予更多意义,而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模式多以课本理论为主,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将概念教学与物理课堂中的"实践—探究"环节连接起来呢?本文提出如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无疑,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使学生由被动、机械地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活动,学生成了实验教学的主体。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但是,教师绝对不能因此对学生放任自流,系列的实验探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走进了校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教师和学生比较生疏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探究式教学就需要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变"被灌输"为"主动探究",是当下历史教师思考和探究的方向,而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创设无疑是最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小学体育传统的教学中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探究的热情。新课程改革了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就是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情。应试教育和学生的主体发展并存的大环境下,如何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是摆在每一位小学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教学尝试,教师要在应试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9.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上教师连篇累牍的讲解几乎不见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不过,也导致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师不要讲,只要让学生独立发现或是合作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就行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已有的知识经验,科学地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请看我校教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生物理知识学习,高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创新方法,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高效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应用"三段式教学反思链"模式,有助于教师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手段,提高物理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建立了新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这些新的课程理念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化学实验。需构建、设计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化学实验教学目标。1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中的地位化学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程基本理念和规范办学的背景下,我们广大教师在探索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应不断加强学法指导,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努力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科学引导学生拓展探究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探究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创建家庭实验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探究学习途径,能够有效地弥补当前实验探究教学的不足,较好地引导学生走上自主探究学习的快车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达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3.
实验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价值。新课程倡导的实验教学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而是主张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科学知识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定位无疑是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只重视验证性实验,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及时改进。那么,教师该如何切实有效地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呢?  相似文献   

14.
张兆福 《甘肃教育》2014,(12):64-64
正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课堂教学只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寸之地",而大自然才是学生学习的广阔空间。农村大自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学生探究的最佳场所。只要充分利用开发和利用好了农村科学教育资源,有效地将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八环节农村乡土资源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模式,就使小学科学课程和农村乡土资源整合成为可能。一、理论学习作先导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认真研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吃透课标精神,领  相似文献   

15.
董谦 《甘肃教育》2014,(8):62-62
正学习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好新课程理念是每一位教师现阶段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无疑是关键因素,它既决定着课堂的成败,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关系着学生的发展。一、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和指导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学习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  相似文献   

16.
杨文全 《考试周刊》2012,(11):137-138
新课程倡导教学模式的改革,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文对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化学探究学习模式做了思考和尝试。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使学生有自由表达、质疑、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程序是:依据一定的事实提出问题-进行科学假设或预测-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教学过程教师直接将结论式的知识授予学生,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以学生记忆科学结论的多少为教学目标,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只讲教法,不讲学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没有发挥的空间,个性发展受到限制。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重视科学过程及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及价值观。因此,生物课堂探究教学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缺陷提出的,因而它有着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特征与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教学中,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探究活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数学再挖掘的过程。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并不等同于科科优秀。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更多的是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张扬自我个性。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其精髓就在个性发展与以人为本,这也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体系相比而言较好的人文起点。也正因为如此,选修课的开设无疑是新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大亮点。本文将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进行探析,旨在提高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知力,进一步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