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代西域诗是对西域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对唐代西域民俗有着比较全面的反映。这种风俗的反映,不仅创造了唐代西域诗的独特魅力,也创造了唐代西域诗的独特风格。通过对唐代西域诗中所反映的西域音乐、舞蹈、人群生活方式等的研究,探讨了唐代西域诗中民俗特征的丰富性与典型性。  相似文献   

2.
"西域"一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是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的地区。西域与中原虽距离十分遥远,并且沿途有许多交通险阻,但西域与内地很早就有了密切联系和频繁交往。张骞是当时中国沟通中西交往的第一个使者。  相似文献   

3.
马智全 《家教指南》2021,(6):136-143
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汉朝即以"饶财"的形象为西域所知.汉武帝以来,汉朝通过派遣使者开启了与西域的官方交往,西域诸国随之派出使者到汉朝奉献畜物,汉朝依据献物赐予钱财,贡赐贸易由此成为西域与汉朝交往的重要方式.汉朝为西域使者提供饮食车马接待,派人迎送西域使者,确保其路途安全,以保障贡赐贸易的畅通.贡赐贸易与儒家"来远人"的王道思想有关,政治上表明西域诸国归顺于汉,经济上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物资交流.贡赐贸易是西域与汉朝交流的动力支撑,也是汉代丝绸之路繁荣畅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清代西域诗蔚然大观、影响深远,成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大流派,是清诗苑中独具风韵的奇花异卉.诗中描写对象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光、民族色彩、民俗风味、文化情调.清西域诗彰显了清人积极开朗的主体精神的高扬与内心世界的拓展,扩展了清诗的境界.但囿于诸多困境,清西域诗研究的程度与其在清诗乃至整个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此文对清西域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爬梳,继而加以整理与归纳并对清西域诗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开元时期是西域形势趋于复杂的关键时期.只有理清了此时期唐、吐蕃、大食与突骑施在西域斗争的脉络和纲要,才能更好地把握各方势力对西域争夺的实质.通过中外史料及研究成果的结合,对唐朝与突骑施、大食与突骑施、唐与吐蕃在此时期对西域的争夺进行了考察,认为突骑施对大食东侵的抵御的内部原因在于其试图接替原来西突厥对西域的宗主地位的意愿;吐蕃最终能主导西域局势不仅在于自身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唐朝的衰落,更在于其能围绕进入西域这一中心而灵活改变作战方略,从多方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6.
前秦统治者本姓蒲,后应图谶改姓苻,建立国家。前秦与西域东部的关系可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秦通过前凉间接统治西域,历时大约二十年(356—376);第二阶段前秦直接统治西域,历时大约十年(376—386)。前秦设置郡县、任命官吏、行用年号,对西域东部行使了有效管理。在此政治背景下,亦开创了氐族与西域民族交流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西域诗创作的高峰期,作者众多,诗作繁富.清代西域诗中反映西域风情的作品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文章从清代西域风情诗中所展现的社会民俗风情、艺术特色和创作心态三方面对西域风情诗作加以探讨,对清人笔下的西域生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王朝在河西、陇右、关中和西域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本文主要梳理唐王朝与吐蕃在西域的争夺战争的历史背景、史实,以及唐与吐蕃在西域争夺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
自汉武帝经营西域后,西域就与中央政权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央历代政权都用很大的精力经营这片神奇的区域,西域各国也对中原政权和华夏文明产生向慕之心和归属之感。隋朝建立于民族大融合之后,西域形势更加复杂,因为在传统的西域各国外,在西域和中原之间还有西突厥、吐谷浑、铁勒、党项等几个势力强大的民族。隋朝君臣以含容的态度和灵活的策略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解决了西域问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隋王朝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当时的重臣裴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是向达一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唐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力作。它首次就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在论述中注重音乐、美术等艺术交流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演变。继陈垣之后,将西域华化研究进一步推向完善,是研究唐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回族语言、回族教坊与回族社区幼儿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特定的社区化,对每个社区成员施加影响,对社区内的学校教育系统地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要发展回族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协同家庭、社区、幼儿园的力量共同提高办学质量。其中,重视社区教育的力量,求得其支持,对回族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改变其幼教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回族语言的特点和功能提供了现代幼儿教育与回族本土化相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青海门源回族在习俗上不仅具有回族群体的一般特征,即宗教性和融合性,同时受门源地理、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充分认识门源回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客观评价其优良习俗的积极影响和不良习俗的消极后果,探讨传统回族文化与当代社会积极适应的途径,将有利于营造和谐共荣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冲击既产生正面效应,也产生负面效应。新时期,徽文化借旅游东风传承发展。现代化了的文化,仍然永远都是多元又统一的文化。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于创造满足人民群众心理需求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回民作为一个秉持异域情结的群体,国家认同的文化建构对其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塑造作用。国家和社会精英创造了公共秩序,并使得这一秩序渗透到了回民社会中。附和、顺应的策略方是回民在主流文化背景下求得生机和延续的关键。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行动中,回民让自身竭力融入国家创建的公共秩序之中去,并分享国家所建构出来的"中国人"的文化意义,最终成为国家认同的民族实体之一。  相似文献   

15.
回族姓名的构成特点与汉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回族取名时毕竟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取经名就是回回民族伊斯兰情结的突出表现,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和回回民族的宗教意识。回族官名的使用,则是回汉文化交融的结果,回族官名虽然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但仍然保留着一些自身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徽州消防文化作为徽州文化的一个特色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特色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关怀、完备周致的系统思想、群防群治的消防理念、与时俱进的出色创新。徼州消防文化不仅是对中国消防文化内容的重要丰富和补充,是对人类消防文化的贡献,而且也是集中体现徽州文化富含科学、开拓创新精神的瑰丽篇章。徽州消防文化的丰富实物现存和宝贵的乡村民间消防思想。不论对现代农村消防建设,还是对微州文化研究、徽文化资源转生都具有启示意义。李俊先生的特色徽州学研究课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是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伊斯兰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既缔造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在文化上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民族化,又保留着自己独有的伊斯兰文化特点。伊斯兰教的中国化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程,这一历程与佛教和基督教的中国化历程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伊斯兰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特点,研究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文化急剧变化,表层上形成了两种矛盾,一是"中西之争",二是"古今之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这两种关系的视野来讨论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不过,最近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中西之争"中提出了"文化之别"与"制度之别"的不同选择论点,指认近代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制度之别"的选择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现实上,"制度之别"的选择并不是撇开了"文化之别"单纯地发生的。实际上,"制度之别"的选择蕴含于"文化之别"的选择之中并形成了"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它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的核心。但人们因局限于"中西之争",从而辨不出"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及其与"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区别,进而也辨不清"西化"与"近代化"的这一关系作为问题的存在,并在实际的论述上往往把"近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出现理论盲点。诚然,近代文化发展存在着"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不同层面,但二者综合而形成的矛盾是"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而基于这一视野对近代文化问题进行科学认识,不是把"现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只能是相反,这样才能正确辨清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问题和实质。  相似文献   

19.
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根,以天然的联系和人类社会乃至文化历史密切相关。淮河不仅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现象,也激发了当代作家的灵感与情思。王安忆、戴厚英、许辉、潘小平、曹多勇等人与淮河有着难以割裂的精神牵系与文化血脉,引水入文,在小说创作中精心构筑“水利工程”,不仅关注着淮河这条具有独特的地理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河流,也关注着淮河岸边人们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心态,对人与河的缠绕、人与土的纠结进行双向阐释。大面积开采淮河岸边的文化资源,花鼓灯的韵律、民谣俗语浸润着淮河的水分,回旋在文本之中,有着悠长的文脉和因水而生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20.
明清徽商,从为子弟谋生和光大门楣的愿望出发,对家庭教育投入了大量的心血,采取了多种教育手段。徽商的家庭教育,不仅提升了本人的化素质,而且树立了良好的商帮形象,也使徽州地区成为一个重教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