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是语言中的精华.英汉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汉两国的语言文化.本文就英语谚语的汉译作了一些探讨,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对等翻译等进行英语谚语的翻译,以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英语谚语的翻译,首先要了解其文化内涵,任何一种语言中的谚语都带有强烈的文 化特征和浓厚的民族持色。其翻译方法主要有四种: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直译兼 意译。  相似文献   

3.
试论英语谚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阐述了谚语的起源、特点及其地位,并结合大量例句,层层论述了英语谚语的九种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借用法、直译加注释法、对子法、合译法、分译法、两译法及多种译法。同时对英语谚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读者能从中受到一点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作为民族智慧的精华所在,英汉谚语既有其文化共性,又存在着文化差异。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法、意译法以及直意结合法。  相似文献   

5.
英语习语是英语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英语习语的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又是文化的翻译。文章分析了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比较了英汉习语的差异,并结合丰富的实例,论证了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减译法等英语习语汉译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文章通过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特殊性,对中英的文化差异做了比较。在英汉谚语翻译过程中,切忌望文生义,要灵活地运用直译、意译、直译兼意译等多种方法,以求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保持原文的民族特色和修辞效果,做到语言通顺流畅。  相似文献   

7.
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用语通俗,修辞生动,言简意赅。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虽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都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词,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的特点。从文化视角来看有效的英汉谚语翻译方法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套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英语谚语汉译时要特别注意口语化,用词精炼,某些特殊句式的译法,这样才能形象地把英语谚语传译到汉语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方面出发,分析了英汉习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探索了英汉习语互译的四种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结合法和套译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从自然地理环境、宗教环境、社会习俗、历史文学和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五个方面对英汉谚语形成的语境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总结出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注释翻译、对称翻译、特殊句型翻译等六种具体的策略方法来汉译英语谚语,以期能恰当地理解和运用谚语,使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增强表现力,助益于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英汉习语作为两种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本文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方面着手,分析了习语在文化上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侧重探索了英汉习语互译的五种具体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增添法、直译兼意译法和套译法。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的外宣翻译目的在于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由于我国缺乏从事文博翻译的专业人员,博物馆的外宣翻译存在不少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信息的传递和中外跨文化交流。在翻译目的论视域下,文章以信阳博物馆的公示语、城市文化和古代文物介绍三方面的外宣翻译为例,指出博物馆外宣翻译常见的失误,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翻译的历史回顾及当前发展的形势出发,讨论了翻译实践中的文化差异,并从思维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风俗文化特色和宗教文化特色五个方面,论述了汉英翻译实践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商标及商标词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众多商标词中可透视它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蕴涵,故而从商标词的语言文化特征入手,详细地从商标翻译中的用词、文化因素、方法这三方面揭示商标语与文化的深刻关联,并针对这些关联,相应地提出一些在翻译中适当的方法手段,以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习惯。  相似文献   

14.
龙尾车的译介曾是晚明牵动人心的事件,详细考说它的译介过程和在清代的应用史之后,可以断定龙尾车在明末清初的译介方式是独特的,但应用情况与译者的初衷相距甚远。对此事的文化研究表明:外来器物能否被接受不是完全由其自身的技术水平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影响比较大的文化转型。文化转型的强烈内需可以繁荣翻译事业,翻译活动的发展则会加速文化转型的进程。翻译的目的和任务都受到当时译语文化的内部需求的制约。文化发展引导着翻译的策略取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应该以繁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为目的,采取偏重异化的翻译方法。文化转型期中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对汉语和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差异形成了翻译的障碍,造成了翻译问题,其中,习语翻译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一般来说中英文化差异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历史和典故,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风俗和习惯,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在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消除文化障碍,减少误译,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文化在民族、历史、地域上存在着差异,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历时性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原貌风格和内涵,把握文化的传递与渗透,又要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桂林红色旅游外宣资料汉英翻译的相对落后,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国际市场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译者应针对其外宣资料的特点,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原则,尽可能地保留中国历史文化的特色。同时,要考虑到外国游客的期待视野和接受程度,适当运用增译、删译和加注等翻译方法。另外译者还要把握好自己的政治立场,力争用平实、客观、公正的语言向外国游客传递中国的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19.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使中西文化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文章主要从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的视角,即从媒介功能、促进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以及交往工具功能等方面探讨文学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