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什么是阅读的灵魂? 阅读是读者积极地与文本、作者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读者、作者、文本缺一不呵,三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行为就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思维碰撞的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教学除了这一交流之外,还有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这种对话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这种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作者,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什么?阅读就是读书报、读文章,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读者和作者心灵的交流与沟通,是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运用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生活和工作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相似文献   

4.
杨华祥 《学语文》2013,(5):22-23
文本阅读,是学生和作者进行心灵碰撞和共鸣的过程,是学生与阅读对象思想和情感沟通、交流的过程。语文教学中过度强调课堂的活跃,会削弱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与思想投入,使之无法获得个性化的深刻阅读体验。特别是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对其细致品味与揣摩,需要在静思默想中获得体验,在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可谓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笔者始终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个性化阅读教学只要做足做好文本、学生、教师这三门"功课",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一、充分尊重作者,深挖文本潜在资源余彤辉先生指出:"阅读,不论你把它描绘成什么,首先必须接受文本,必须认准文本的文字,弄懂、理解文本的意思,哪怕是局部的。没有这一点,就不是阅读;离开了这一点,就是谬误。"文本阅读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文本的意义就是在这一对话交流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阅读学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一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心灵拥抱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实现个人情感的交流、人生体验的沟通和生命意义的领悟,是我追求的教育理想,在教育实践中我尝试着如下途径:  相似文献   

7.
“理思”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对文本的内容、形式以及阅读过程进行适度的追问。具体来讲.它又表现为对文本蕴涵的道理,包括哲理、真理及人伦常识等行为准则的关注,对学习方法、策略、规律及习惯养成的重视,对作者的思路、作品的文路以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等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形式上的追问。  相似文献   

8.
孙剑 《学语文》2008,(4):40-4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求得对文本与作者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其实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此种对话应该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深层对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9.
拓展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它给学生提供了更立体、充实的资源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补充资料、以文带文、推荐读物等拓展阅读方式,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架起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的texere,本是联结、编织的意思。文本定义颇多,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等被用话语记录下来,都可被视为文本。什么是解读?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它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  相似文献   

11.
<正>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一、给足时间,触摸文本触摸文本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决定作用。读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碰撞,情感相激,在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同时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构建,情感的陶冶,能力的迁移。要特别强调的是,读,要给足  相似文献   

12.
以“裸读”的方式来阅读文本指的是在阅读前不事先知悉任何背景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书。最为重要的是阅读的目的不在于解答任何题目,而是回归到文字阅读的根本初衷,回归到文本内容的原始状态,以最为本真质朴的状态去品读文本并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13.
<正>阅读是一个获取信息的思考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活动则是指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在语境中进行沟通对话,在作品中的作者意与作品外的读者意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实现文本意向个体认知和精神涵养的积极转化。那么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应该关注什么?如何走进文本呢?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品的灵魂(一)读背景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阅读任何文本,都要看看文本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现状、生活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批评注定了批评家无法拒绝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即在对文本的阅读、阐释与评价过程中首先要追问意义,而且对意义的追问构成了批评最基本的前提,也就是说,批评家的审美判断、价值判断首先取决于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把握。二十世纪以前的批评几乎无一例外地要追问:“这部作品表现了什么”,这种追问方式固执地强制批评家对文本中作者的“意图”进行搜索、推测、揣摸以达到对作者原意的再现和复制。文学批评的实践无情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事实,批评家对文本中作者“意图”的把握千差万别甚至是水火不容,由于每一个批评家都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意义阐释当作是对作者“意图”最权威的复制,这就导致了文学批评史上无休无止纠缠不清的相互砥砺与相互否定的分歧。传统阔释学的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就企图要消灭解释者主体的先入之见而达到对作品本文  相似文献   

15.
刘文 《课外阅读》2010,(8):10-11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文字材料,从而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究其本质而言,体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沟通,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读者与作者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相互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以上的现代阅读观来认识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必须是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说到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了双重发现:一方面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所构设  相似文献   

17.
如今的阅读教学应该从对文本的肢解式阅读剖析走向对文本的真切感悟和鲜活的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仅是与所阅读作品进行言语的交流,更是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精神的融合、情感的相遇、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感应。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解题"的层面上,缺少对阅读材料本身的精神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爱菊 《教学随笔》2014,(10):20144+144
本文阐明了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个性精神与作者和文本有机和谐地统一的理念,从而探讨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要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从三个方面来做:一是拓展文本与人本的对话渠道,激发情趣;二是追寻文本和人本的升华方式,重视体验;三是碰撞文本与人本的思想火花,提升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本拓展"是充实信息、加深学生感悟、扩张思维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文本拓展"成了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师常常通过适当的文本拓展,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那么,拓展什么?又如何拓展?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拓展的内容和方法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就要求读者把阅读文本看作是和活生生的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碰撞,使读者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达到感悟和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