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没有水,哪儿来的龙王晓春症状:一位小学生家长正在和老师说话:“您说我这儿子,看电视没够,他可就是不爱看书,家里一摞摞给他买的书。没少花钱,他就是不看,什么都爱,就是不爱学习,您说我望子成龙,不是要落空了吗?”老师:“冒昧地问一句,您自己是否爱看书?您...  相似文献   

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刘雄辉就是执著热爱学生的榜样。为了学生,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热爱学生的关键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刘老师一直教育学生“未做学问,先学做人”。上语文课时他对学生生动地讲了一则叫“财富、成功和高尚”的寓言故事。故事使学生体会到:高尚是灵魂,哪里有高尚,哪里就会有财富和成功。刘老师就这样寓道于教,在充满乐趣的寓言故事中,渗透着做人的深刻哲理,他深深懂得爱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其效果是…  相似文献   

3.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是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老先生在翻译意大利小说《爱的教育》一书时的感言。这感言既朴实又生动,真切道明了教育的精彩与成功缘于师者心中有生、心中有爱,缘于教育者的教育智慧这一真理。它同时也启迪着我们的思维,引领着我们的实践,那就是学校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文化总是首先要积累然后是创新,积累以后才会有创新。我们搞教育的、编教材的,就是要完成怎么把以往的文化用最科学最凝炼的方法积累到教材里去。让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在他还没有开始迈入社会,先给他一点必要的知识。俄国一位思想家有句话讲得很深刻:“书是什么?书是行将就墓的老人给下一代的嘱托。”高尔基也讲过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理解这梯子是条条大路都通往高峰,不管是羊肠小道还是宽阔大路,但有一条道是绕不过去的,即必须走的一条道,就是教材。教材这本书是课本,和小说、戏剧或者其他的书并不一样。教材是一…  相似文献   

5.
《湖北教育》2005,(6):1-1
教师职业是一个播撒“爱”的职业.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一个字——“爱”.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被爱中学会爱,学会做人。今天,“爱”的丰富内涵,被郑琦同志用42年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做出了完美的诠释。他把对事业的热爱,化为对青少年的关爱。“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他几十年如一日,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孩子:郑琦是一面我们弘扬高尚职业精神的旗帜:  相似文献   

6.
茅盾先生的《论“入迷”》中妙语很多,仅摘录几条:读小说或戏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人作品中,和书中人物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假设存了“我是在做戏”的念头,他的戏一定做不好;一个作家写作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教育观是教书育人,现在的教育观是教学育人。不以书为纲,而以教学环境、教学情景的创没为教育资源,老师、学生、教材、经验都是教育资源。现在的教育观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和创造生命和价值为目的的事业。具体地说,就是用教育的手段来育人、育爱、育知、育能、育价值、育创造。简言之,就是:教育人、教育爱、教育知、教育能、教育价值、教育创造,完全否定了原来的“蜡烛”精神、“春蚕”精神。因为教师在培养和创造生命和价值的同时自己的生命和价值也在创新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有人说:“一位班级管理不成功的班主任,其失败的理由可能会有一百条:而一百位优秀的班主任,其成功的经验肯定有一条,那就是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在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爱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爱的教育哪里去了——从《爱的教育》说开去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开明书店版)序言里介绍说,他在1902年得到这部小说的日文译本,边读边流泪。他把自己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跟小说里写的相比,惭愧得流下了[泪。此书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吗?读完《爱的教育》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著的《爱的教育》传入中国已经近一个世纪了,书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父亲的老师、我的老师、铁匠的儿子、盲童等等,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书中歌颂了儿童的纯真感情,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  相似文献   

10.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而教育观念转变的核心是在问题解决中去提高认识,在于中体会,在干中升华经验,在于中走出误区。下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谈谈更新教育观念的问题。首先讲一件实事。在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正在用“爱”造句:爱劳动、爱祖国、爱妈妈……当教师让学生造几个音节的句子时,学生更活跃了:我们爱祖国、我们最爱伟大的祖国……没想到小X举手说:“我不爱祖国。”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没有批评或斥责小X,而是问他:“你爱你的家吗?”“祖国就是我们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11.
爱,多么温馨的字眼,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文坛巨匠高尔基也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做一个好班主任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在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题记:“在平凡的教室里时刻洒满阳光,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片灿烂的光芒。”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理想。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自工作以来我也自始至终的贯彻这一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3.
曾经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喜欢看书,但不爱读书。这话听来也许让人费解,但事实上并无半点矛盾之处。我喜欢看书,是说我像普天下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一样,特别爱看那些被作家们的生花妙笔演绎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言情小说,当然哆,还有那些充满离奇情节和刀光剑影的武侠类小说。屈指一算,几年下来,我看过的此类小说成百上千。但回头想来,所看过的书除了一些书名还依稀记得,某些作家如琼瑶、金庸、古龙仍有印象之外,竞没有任何一段完整的内容能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记,就如过眼云烟,了无痕迹。个中原因,细细推究一下,也许就在于我长期养成的那种纯粹为消遣而看书的习惯吧。孔老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显然是应了他老人家所说的这种情形了。而这也恰恰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不爱读书”的缘由,因为在我看来,读书应当是“学而思、思而学”,有着浓厚的“学习”色彩。  相似文献   

14.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在重视对教师进行教育、培养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引导教师自主提升素质。我校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具体的措施是:一、在目标上进行引导一位哲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一目标至少在他看来是伟大的。”依据国家有关文件中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我校在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目标,即“一高(高尚的师德)、两爱(爱教育事业、爱每个学生)、四较强(较强的德育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上到各级领导,下到普通教师,都说自己在实施在美国》一书,方才觉得,我们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其实在许多方面还没有真正起步。《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是位留美博士,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详实的材料,从十个方面把中美教育作比较。他在引言中反问自己:“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都那么出人头地”、“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书中所涉及的诸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孩子能不能对长辈说‘不’”等等,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他在…  相似文献   

16.
《窗边的小姑娘》是日本著名广播电视女演员黑柳彻子所著,属于“记实小说”,书中主人公之一的“冬冬”就是作者的化名。小说讲述了一名好奇心特强的小学生冬冬,因常常违犯课堂纪律,老师对她无可奈何,刚上小学不久就被开除。其母怕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她隐瞒实情,以“去新学校”为由,将冬冬转送到巴学园小学。在具有前瞻性教育思想的小林校长的精心培育下,冬冬终于走上了健康成长之路。后来,她成为了日本“全国文化杰出青年”。《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相似文献   

17.
小议爱学生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的确,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名师品读     
名师就像一部书,一部厚书、大书,让人百读不厌,百代流传。孔夫子是名师,孔夫子就是一部书,多少辈,多少代,长读不衰。孔夫子,从教40余年,弟子3000,贤者72,一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首倡“有教无类”,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一举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私人收徒讲学的先例,开通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道路;他提出教育是可以革新的,“性相近名也,习相远也”,“性者天道,习者人道”;他以身作则地实践了教育家的义务和职责:“诲人不倦”;他具有严谨的治学…  相似文献   

19.
余青 《生活教育》2009,(7):61-62
“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这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肺腑之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集中体现在一个“爱”字上:他热爱教育事业,在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岗位上,他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园丁,辛勤地耕耘着,用心去发现心,以爱培育着爱,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孩子们。他的一言一行启迪、激励着我们这些年轻的教育工作者:“爱”是教育的核心,“爱”是我们不竭的源泉,“爱”是教育的最高艺术。  相似文献   

20.
爸爸爱读书,把书看成了他的命根子,拿着书真可谓“日吃夜啃”,废寝忘食,也忘了自己姓甚名谁,如痴如醉如傻如呆。每逢读书,爸爸就会暴露出他的呆相来:读到高兴处,他会哑然失笑,狂呼乱舞;读到伤心处,他会潸然泪下,捶胸顿足;读到精彩处,他会拍案叫绝,忘乎所以。爸爸那变化无常的呆相让妈妈感到莫名其妙,直喊爸爸“书呆子”。开始喊时,爸爸朝妈妈瞪眼睛。后来被喊惯了,一喊书呆子爸爸就答应。他嘴里还一套一套的:“读书之人偷书尚不算偷,那因书而呆自然就不算呆了。读书之人,打开书本是呆子,合上书本就是智多星。”有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