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道德敏感性是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到竞争和评价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中教师道德敏感性可能处于钝化状态。从教学活动的道德属性出发,阐释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意蕴,探究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构成维度——道德知识、道德想象力和对道德问题的识别,并分别从教师作为道德实践者和道德教育者两个视角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道德敏感性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可以从道德伦理型学校文化的创建、融通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师资培训及提升教师的道德反思与体验来生成教师的道德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教师的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教师道德素养存在以下不足:道德囿于经验层面;专业道德素养欠缺;道德意识淡薄;道德敏感性缺乏。培育教师道德意应能力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路径。在道德意应能力的视角下,教师道德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道德认知能力到道德意应能力;与外部建立的道德关系由被动到主动;道德人格从不完善走向完善。培养教师的道德意应能力,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应注重教师道德意识的发展,教师道德动机与需要的激发,教师道德情感迁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基于道德心理学视域的教学伦理研究,应走进教师的教学伦理生活,区分道德、习俗和个人领域的特殊性;培育教师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想象力,奠定教学德性的心理基础;从道德直觉和道德情感能力入手,诠释教学智慧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4.
提升教师道德敏感性能够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道德内容和情境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教师的道德敏感性的生成有赖于教师提升道德责任意识、加强对德育活动的反思和深化对德育生活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师德研究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既具有颇为一致的理论关注与研究焦点,却又展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旨趣与研究进路。两者皆强调通过教师个人内化的美德来实现社会赋予教育的各种道德价值。然而,与我国研究传统不同的是,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的研究更侧重于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而且在研究旨趣上着重于促进教师理解教学行为的道德后果,而非固着于教师个人德性的提升。充分拓展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无疑将为我国当代师德研究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学类大学生道德敏感性现状。方法:以354名医学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DMSQ)进行调查。结果:(1)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均值为2.51,高于中值2.5,说明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农村医学生在移情内疚维度和移情烦扰维度上得分要显著高于城镇和城市的医学生。结论:医学生道德敏感性水平总体状况较好,但在某些维度上也表现出了较低的道德敏感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指教师领悟和理解日常的教育场景中所蕴含的道德涵义的能力,它有助于教师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以及敏锐地意识到自身行为是否具有教育价值,从而避免做出不道德的教育行为。因此,师资培训中应重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培养。具体而言,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上,应对教师进行一般伦理教育,提高利用伦理学进行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方法上应采用案例法,增强师资培训的现实感;培训者还应提高教师对自身行为教育价值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是指教师领悟和理解日常的教育场景中所蕴含的道德涵义的能力,它有助于教师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以及敏锐地意识到自身行为是否具有教育价值,从而避免做出不道德的教育行为.因此,师资培训中应重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培养.具体而言,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上,应对教师进行一般伦理教育,提高利用伦理学进行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方法上应采用案例法,增强师资培训的现实感;培训者还应提高教师对自身行为教育价值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9.
关怀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范畴和价值。在关怀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三重道德困境,具体表现为关怀情境的脆弱性、关怀关系的多重性与关怀行为的复杂性。究其缘由,在于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缺失、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不完善以及学校组织文化的功利性取向。助力教师灵活应对道德困境需丰富教师专业伦理知识,增强教师道德敏感性;完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引领教师的道德关怀;营造伦理本位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的道德勇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全人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论述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提出基础、意义和内涵、并对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做了具体区分,在对其意义、范畴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师道德敏感性对于学校德育改善的促进。教师道德敏感性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身心需求(外显的或内隐的)做出必要反应的一种重要特质或能力,是学生生命和教师生命成长的基础,更是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基石。在以师生关系为依托的、以教师行为的自我调控为依托的德育中,教师需要通过道德敏感性了解学生需求、把握教学进程并给予及时的适切的反应,以抓住教育契机、促进教学民主,超越德育或教育的表面效果,以抵达真实的德育对于学生心灵的触及,从而达到对于学校德育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