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论和交际翻译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在花文化翻译中的取舍,探讨了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并由翻译目的论分析了两译本翻译策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意识流的代表作<尤利西斯>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文作品,其中文全译本主要有金陡译本和萧乾译本两种.金译本<尤利西斯>被评论家称为"忠实原文而不够灵活".其实,创造性翻译的运用,是金译本翻译的真正方法,其翻译并不拘泥或是"直译",而是在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非常灵活地传达文学作品的艺术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习语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质量及文化信息的传播.<红楼梦>杨译本中对习语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五种策略:保留形象直译,直译加注,意译,直译加释义,借用同义习语.从对各种译法所占比例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来看,杨宪益夫妇主要采用直译法对<红楼梦>习语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异化"处理,以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达到其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可见,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体现了其文化翻译观念.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小说是对现实主义真实性的颠覆和主体性的解构,因此对它的翻译难度远胜于传统小说翻译.本文试以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的两个译本为倒,提出将最佳关联与情境层面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到后现代小说的翻译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佳 《文教资料》2009,(22):62-64
本文以杂合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翻译研究中的策略问题,并通过分析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的各种杂合现象,进一步指出,任何翻译都没有绝对的归化,也没有绝对的异化,杂合是译文的重要特征,并对促进双方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扬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个<红楼梦>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尽管两译本翻译的时期相同,但由于译者各自具有不同的翻译目的,而且所处的社会背景也不尽相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翻译时又受到赞助人的影响,使得他们选择和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扬氏夫妇主要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而霍氏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因而最终产生出风格迥异的两种翻译文本.  相似文献   

7.
<圣经>翻译在西方翻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王.从纪元初期直到今天,人们对<圣经>的翻译从未停止过.它所涉及的语种范围、译本种教及译本的使用频率等,都是任何其他作品的翻译所不能比拟的.本文回顾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及现代<圣经>翻译的历史,勾勒出了波澜壮阔的西方翻译史上<圣经>翻译的发展画图.  相似文献   

8.
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中的直接翻译,旨在通过保留原文语言特征为我们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交际线索”。在翻译中,译者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通过鲁迅《呐喊》两译本中例子分析,证实直接翻译能较好地解释小说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相似文献   

9.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基本的思维方式,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转喻翻译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以语用等效为理论基础,以英汉转喻的语用对比为依据,我们可以探讨出英汉转喻的语用翻译策略;此外,转喻翻译还可以在关联理论的模式框架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翻译批评是对译本的评价.从文献上看,翻译批评的方法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但将关联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批评的探讨尚不多见.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对Wild Nights-Wild Nights(<暴风雨之夜,暴风雨之夜>)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和最佳关联性等概念在诗歌翻译批评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而为诗歌翻译批评找到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论和交际翻译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在花文化翻译中的取舍,探讨了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并由翻译目的论分析了两译本翻译策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翻译辩证观是孙致礼先生自成特色的翻译理论.孙先生将其理论运用于实践,再现了<傲慢与偏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本文旨在从<傲慢与偏见>孙译本探讨其翻译辩证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关联理论和关联理论翻译观的主要观点,阐述了文化缺省及其产生的原因,认为关联理论可以为小说中文化缺省的翻译提供较强的解释力。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比较了《红楼梦》两译本在文化缺省方面的翻译,认为虽然译者的翻译方法不同,但都遵循了最佳关联原则,都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中医术语里也出现了大量的隐喻。由于中医隐喻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翻译存在着不少的障碍,而关联翻译理论是扫除这些障碍的有效的指导理论。根据中医隐喻的分类,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里面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思想可以直接运用到中医隐喻的翻译中,使译文与读者的期盼相吻合,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5.
周艳芳 《海外英语》2013,(19):168-170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其中拟声词的运用尤为突出。此研究从语言象似性理论入手,对《红楼梦》中的拟声词在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从语音象似性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象似性增添了新的内涵,也为象似性与文学翻译的研究探讨提供了新视角,希望能为汉英翻译教学与实践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带来一些新启发。  相似文献   

16.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7.
骆传伟 《海外英语》2013,(5X):179-181
《红楼梦》中的姓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命运、表达作品主题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相关译文,考察人名翻译策略与姓名文化传递得失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霍译本对人名翻译采取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比杨译本单纯采用音译的人名翻译方式更有利于姓名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18.
从语用等效谈《红楼梦》杨译本的转喻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模式反映在人类的语言表达中.本文从语用失误和语用等效的角度出发,在对英汉隐喻进行语用对比的基础上,以杨宪益<红楼梦>英译中转喻的处理为案例,探讨了转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选择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作为研究李白诗<静夜思>英译的理论基础,对国内外不同翻译家的一些英译本翻译展开研究,通过他们各自对同一首诗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译本的比较,并结合交际翻译和语意翻译理论对不同译本所产生的文学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是翻译诗的最佳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