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学校每周进行的一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大都是这样安排的:中心发言人发言——备课组老师讨论——形成共案——打印发放人手一份——结合本班实际使用共案——撰写教学反思。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各校真正实施集体备课的“过程”实在不敢恭维。“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已阻碍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应付检查式”的集体备课已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集体备课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究其“落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外因,一是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从小学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看,各校利用每周的一天晚办公时间进行活动(一个小时,除去教…  相似文献   

2.
集体备课有利于分享集体智慧,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但集体备课不能完全代替个人备课。从实际效果来看,集体备课之后还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即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反思后用于自己的课堂,这样才能既分享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特色。集体备课后的“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3.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有的学校要求集体备课做到统一目的、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教具等,完全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和机械操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集体备课反倒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一“、集体备课”的几种误区1.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集体备课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教学魅力的活动。因此,不能让集体备课替代教师个人备课,更不能机械地套用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母案。预设教学方案需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适应本班学生,从而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如果教师不加修改,生硬照搬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学预案,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还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应该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每个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情况以及集体讨论时的感悟,对已形成的教案做必要的修改,然后施教。在组内集体交流后,提倡进行块状设计,预设环节与轮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遂川县在课改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个人钻研——集体讨论——主备课人发言——个人增减——课后反思”的教师“合作备课”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而集体备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它强调的是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意的结合。集体备课的开展,真正把教师从繁琐、应付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由过去的“劳苦型”到“创新型”的转变。使备课真正做到了“备”而不是以前的“写”,更注重了“研”与“探”,浓厚了教研氛围,增加了学术气息。以下是我在集体备课方面所作的有益尝试及点滴思考。  相似文献   

6.
李建生 《教书育人》2008,(12):41-42
“同课异构”是对同一教学内容,在独立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在“异构——交流——实践——研讨——反思——创新”的螺旋式进程中互相比较、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同课异构”以打造个性化教学、彰显教学本色、张扬教师风采、体现学生个性为特色,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独立备课形式存在抄袭、应付等诸多弊端。我们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多次召开研讨会,学习外地先进的改革经验,集思广益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了特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集体备课——分头执笔——个人微调——课后反思”的基本模式。在试行过程中不断完善,这种集体备课的形式深受老师们的欢迎。特色集体备课形式的优点是:1.可以...  相似文献   

8.
品读了江西上高县逸夫小学晏梅兰老师《改革备课方式——走进“0教案”》一文(编者:本刊语文版2004年第1期),感触颇深。晏老师提出:“‘0教案’不是‘0备课’,而是为了使教师能把写教案、抄教案的时间腾出来备课。”确切地说,写教案本身就是备课的内容之一,改革的焦点是把教师因无奈而抄袭现成教案的时间腾出来用在“备真课”上。晏老师观点鲜明,就是主张真备课、备真课,反对假备课、备假课,使备课切实发挥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我很赞成这种务实的做法。细细品味上高逸夫小学备课管理的“五项措施”,令我钦佩的主要是集体备课和备课指导。集体…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我在语文教研组作了一些研究与尝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实效的X+1的模式,并在学校其他教研组推广。X+1即集体合作备课和个人根据班级实际作相应调整相结合。“X”代表集体合作备课,“1”表示由教师们分工撰写共性教学预案及教师个人根据班级实际作个人补充。  相似文献   

10.
袁爱玲  肖丹 《教育导刊》2007,(11):63-63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领导都十分重视集体备课.很多学校都将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放眼校园.集体备课俨然已成为校本教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许多学校课前的集体备课搞得轰轰烈烈,课后的“集体反思”却是轻描淡写,或是毫无动静。其实,“集体备课”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课前的集体备课和课后的集体反思。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  相似文献   

11.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目前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集体备课呈现出奇怪的现象:经过集体备课,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竟然出现一样的导入新课。一样的质疑讨论……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  相似文献   

12.
如何发挥好集体备课的优势,从而更好地赋能教师专业成长?这是当下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三单三备”集体备课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具体而言,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教育局教研室从“备什么”“怎么备”两个方面入手,围绕预学单、导学单、拓学单的设计与调整,组织区域内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2+2”四段式集体备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理 《中国培训》2002,(5):46-46
集体备课作为新生事物,其诞生、发展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努力地扶持,更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出适应学科特点和备课组特色的比较完备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为此,针对分析要求,笔者提出“2 2” 四段式集体备课,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苏瑜 《辽宁教育》2013,(7):65-66
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集体备课逐渐失去了它的本质,教师备课能力也在减退:“下载一份教案,复印给大家”“你的发给我,我的发给你”“你备你的课,我上我的课”……那么,我们要不要集体备课?我们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如何让集体备课回归本质?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现在,不少学校都提倡集体备课,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学校教师由于认识不够导致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化、教条化的现象。那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历,要想真正做好集体备课.不妨从“三心”做起。  相似文献   

16.
集体备课是很多学校的常规教研形式。作为一所由多所完小合并而成的城乡结合部的街道中心小学,面对教师基本教学规范不齐整的情况,我们决定先从备课环节抓起,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改进备课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起步:仅仅为了“减负”的集体备课。  相似文献   

17.
众多教师在来稿中交流了他们开展集体备课的经验,我们从中选择了三篇.前两篇从学校层面讲了集体备课的开展与管理,最后一篇讲了一种广义上的集体备课。循着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王益民 《江西教育》2010,(11):14-14
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将教师的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的智慧优势,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一旦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就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教师积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鸡肋”。如,备课目的是应付检查。学校之所以进行集体备课是迫于教育局的统一要求,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因而对集体备课认识不到位,准备也仓促。  相似文献   

19.
优化集体备课的“四说”和“四评”●湖北省竹溪县第一中学阚韶辉近年来,许多中小学都在推行集体备课的改革实验,实践证明,这是优化教研、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很值得大力推广和深入研究。但现阶段的集体备课容易流于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作业、统一测试...  相似文献   

20.
秦国清 《江苏教育》2022,(82):74-75
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在推进“生产性学习”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倡导教师进行“生产性备课”,从营造有益的教学场域、创新校本备课形式、构建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实现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有机结合等方面,促进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推动高品质课堂建设,建立全新的教学研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