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联学大师梁章钜秉承师说,认为楹联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文体肇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实际上,唐代才是楹联的真正产生时期。楹联产生于唐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梁章钜还对应制联、庙祀联、寿联、挽联、切姓联及集句联等楹联子类的起源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六朝论体文,是其时理性精神的产物,但在理性中又涵泳着诗性。其"理"以审美化的方式存在,是思、情与诗的结合。理感为六朝论体文运思之起点;理趣为其审美特征,具有意趣之美,兴味之美,气势之美;理致为其审美表现。六朝论体文中的"理"是超越于理性而又融合了情韵的审美形态,是一种审美化存在。  相似文献   

3.
姜夔词被后人称为"白石体",具有"不惟清空,又且骚雅"的艺术特色。其"清空"的审美风格在词中主要表现为意象的清冷及意境的清旷;其"骚雅"的审美风格在词中则主要表现为咏物词皆有所寄托及用事的委婉含蓄。姜夔的"清空骚雅"为宋代词体风格注入新的美学思想,不仅迥异于前人,更对后世词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黎琳 《语文知识》2000,(7):30-31
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像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语》、俞正燮的《癸巳存稿》、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谈》等都曾提到。《楹联丛话》说:“尝闻纪文达(即清代乾隆时学者纪昀)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等都有记载。如《蜀梼杌》说:“蜀末旧宋  相似文献   

5.
宋代始有官窑烧制瓷器,由此,宋代瓷器生产形成了官窑与民窑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两种不同风格的瓷器,实则是宋代雅、俗文化的折射。以“定、汝、钧、官”为代表的官窑瓷器,装饰风格主要追求釉色的变化,其思想实则反映了宋代文人“道法自然”的审美标准;其器形追求秀美小巧,兼实用和欣赏两用,尤其是清供器、茶器、陈设器的大量出现,表明了宋代休闲雅文化中“玩物适情”的审美要求。而民窑器则更具有宋人休闲文化的世俗特征,其装饰风格多样,体现了南北迥异的审美趣味;其装饰题材多为世俗生活,折射出传统儒家以“仁、义、孝、悌”为基础的家国观念的休闲意识。  相似文献   

6.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伦理审美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说文》中与伦理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性善、德美、神雅等伦理审美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进而发现《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伦理审美意识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内敛性、完善性。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向来的研究,着重于关注其"俗"的审美特点,忽视了"雅"的因素,有欠全面与公允.即以以"帘子"意象为切入点,也可以看出<金瓶梅>所营造的意境美、韵律美、意旨美,在"俗"之外也展现出富有诗意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雅"的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雅"的风格融贯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一直被视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雅"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张力使其呈现出多重审美形态,同时以"雅"为核心形成一套范畴群,构建起中国文学的雅化诗学传统,"雅"由风格论范畴进而融入本体论和主体论范畴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10.
徽州楹联教化性的生成是基于其本身的审美性。徽州楹联的审美性体现在总体布局的秩序之美、形式上书法美学、内容上文学性三个方面。作为"寓教于美"的典型案例,徽州楹联对于当下美育的展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人的崇雅意趣,内涵丰富、包蕴深广。唐人崇雅与其思想潜意识中的“隆礼”情结紧密相联。唐人崇雅,意在正风俗、厚人伦、斥浮华、黜奸佞、止僭越。唐人的“崇雅”意趣,风行草偃、德泽广披、润物无声,培养一代文人独到的人格操守与心性修持。唐人以“雅”论人,要求文人要有高雅之志、醇雅之情、闲雅之态与博雅之趣。唐人又以“雅”品文,要求诗文作品内容上美刺讽谕、厚重儒雅;艺术风格上意趣盎然、风清典雅。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 ,是中国文学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汉民族思维方式、汉语文字个性与文学创作特征长期交融孕育的过程中 ,受唐代律诗对仗、用韵的催化作用 ,对联遂正式诞生。对联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概括性、独特性、趣巧性的文体特征。创作对联有三法 ,即 :集诗文成句 ;改换诗文成句 ;拟作新联 (严对仗 ,调平仄 ,重修辞 )。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是第一部联话著作。刘勰《文心雕龙》是六朝骈文的优秀代表 ,是对联写作与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著作。庶可称为第一部萌芽状态的“准联话”。  相似文献   

13.
笔者素好楹联,视为雅尚。在楹联中,尤喜笑联。岁月沧桑中,我吟咏着诸多笑联踏破坎坷,乐对人生,奋进不息。高雅幽默的笑联为我增添了生活的智慧和勇气。笑联帮我勘破了不少社会与人生之谜。笑联洞幽烛微,启人心智,且哲理性强、人性味足,不由你不深爱  相似文献   

14.
"淡"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雅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审美倾向。它孕育于道家哲学之中,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基础,体现了道家淡泊、崇尚飘逸的人格追求。经过魏晋玄学的发展而成为一种审美文化,从此显示了魏晋士人独到的人格审美理想魅力。至此,"初发芙蓉"之美得到崇尚,为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及人格审美理想的追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5.
作者写虎丘,取景独具只眼,立意奇警,其浓彩泼墨的焦点不在林泉幽壑,名胜古迹,而重在市民郊游和中秋度曲、听曲的世俗风情.句句写实,却见翻变妙构和奇思神韵,富有雅、俗得兼的美致.俗之美,在人众,在繁闹,在入情,在新艳;雅之美,在曲高和寡,在寂然幽静,在陶醉销魂,在清声响彻.作者“信口而出,信口而谈“,表现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指向.  相似文献   

16.
<正>沭阳县怀文中学创办于1998年4月。学校环境优雅,景色怡人,花木葱茏,亭台相映,是江苏省园林式单位。办学以来,经过不懈地努力,怀文中学形成了"楹联育人""儒家德育"等鲜明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怀文中学成立了"国粹教育"研究室,大力推行"楹联育人"工作。学校通过编印楹联读本、开设楹联课程、每月征联活动、评选"联星之星"等,培养学生赏联、撰联的能力。学校编印的《校园楹联报》被定为中国楹联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会报,该报先后获评"全国最佳校报特等奖""百佳优秀江苏省中学校报校刊"等称号。学校牵头编写了全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2014,(2):33
正北京市朝阳区平房小学2013年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近几年,学校以楹联教育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学校文化活动,形成了"书香联韵润童心"的教育特色。学校创办学生楹联社团"联韵"社团,下设楹联诵读、楹联书法和楹联创编三个分团。每月组织开展征联活动,每学期进行楹联硬笔书法比赛、楹联小状元晋级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楹联迎春校园文化节,打造了独特的"联韵"品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汤岳辉 专著《苏轼文艺美学思想》 ,2 0 0 0年 9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对苏轼文艺美学思想进行全面而有重点、客观而明晰的介绍 ,并在吸取前辈今修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新的视角层面对苏轼注重文艺的审美特征、词的多样而统一的风格美、重形美更重神美 ,刻意追求理美、情美 ,以奇趣为宗等作了详细的阐释。该书的出版对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科技简讯(三)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在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欣赏感受美、探索发现美、鉴别评价美、表现创造美。高考作文要打动阅卷老师,就应该美在其表,雅在其骨,善在其里,韵在其格。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在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欣赏感受美、探索发现美、鉴别评价美、表现创造美。高考作文要打动阅卷老师,就应该美在其表,雅在其骨,善在其里,韵在其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