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9,(2):77-80
基于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流通经济系统的CES生产函数模型实证考察流通创新的技术进步偏向,并进一步通过静态面板模型分析其区域异质性问题。研究流通创新的技术进步偏向发现,全国总体技术进步指数为0.062,属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负向技术进步特征值反应流通创新技术进步增长率低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进步生产率低于劳动技术生产率1.9%,中部地区低1.5%,西部地区低0.8%;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流通创新技术进步上均属资本偏向型,西部地区属于劳动偏向型。研究流通创新技术进步的区域异质性发现,资本存量、就业人数、人力资本、外资占比、产业升级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呈贡献度东中西递减态势,且资本存量影响十分明显;劳动力对东部的贡献有限,对中部影响为负,对西部检验结果不显著;外资投入对东部和中部的影响为负,对西部检验结果不显著;产业升级对东部贡献明显,但在中、西部呈负效应;政府干预对三大区域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2.
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国内研发、知识进口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技术溢出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为负,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配置的非效率;研究还发现,只有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才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吸收者。此外,分组检验没有发现技术外溢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3.
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国内研发、知识进口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技术溢出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为负,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配置的非效率;研究还发现,只有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才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吸收者。此外,分组检验没有发现技术外溢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4.
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分东郜、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检验工业深化和技术进步及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引导了工业深化,而工业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进步;金融发展在东部地区对工业深化产生了抑制效应,在其它地区没有显著影响;工业深化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在三个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观察,东部地区工业深化的效果要高于中部,中部要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5.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不断增长,但受多重因素的限制,劳动力供给增速缓慢,致使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失衡。选取长三角地区近24年的相关数据,对该地区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与就业进行双对数面板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在长三角地区,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对就业均起较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构建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针对数字技术进步与我国就业技能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分析了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两类技术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来看,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发展均提升中高技能就业人数占比,降低低技能就业人数占比,数字技术进步总体上促进了我国就业技能结构升级。(2)从影响程度来看,工业互联网发展对就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消费互联网。(3)从影响方式来看,工业互联网主要通过提升高技能劳动者相对薪资水平促进就业结构升级;而消费互联网在提升高技能溢价的同时也增加中等技能劳动者的相对薪资水平,同时通过提升地区生活成本挤出低技能劳动力。(4)从影响范围来看,消费互联网发展推动就业技能结构升级的影响范围更广,而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就业技能结构升级作用则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应当持续推进数字技术进步,重视工业互联网技术对就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消费互联网的岗位创造作用,各地区在发展数字经济时应注意不同类型数字技术对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效果上的差异,同时加强区域间数字经济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贸易、技术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 ,影响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 ,技术通过两个方面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是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 ,二是通过技术进步。而贸易又会对这两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技术这一关节点来考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认为只要政府能够制定出正确的贸易政策 ,就会在贸易中推动本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在开放条件下政府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我国作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也充当了国际研发转移的重要载体,因此可以将我国的技术进步分解为来自国内和国外两部分,本文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选取国内人力资本存量、我国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等变量,得出跨国公司研发转移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的具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1999-2009年30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度量农业技术进步,同时运用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度量我国人力资本"均化"程度,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人力资本处于边际积累率递减阶段,此时,人力资本"均化"程度越低,则农业技术进步越慢。因而要保障我国农业战略性结构顺利转型,须大力改善教育不平等状况以提高农业技术进步速度。  相似文献   

10.
服务业国际转移为我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服务业国际转移在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强化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加速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外源产业资本的协同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产业发展效应。现阶段我国有效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依然面临服务市场需求规模、法制体系、人力资源以及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约,因此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支持、推动以及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螺旋理论、技术转移理论和市场设计理论,以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DEA测度高校技术转移效率,从空间视角出发,探究技术市场流畅度对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显示:技术市场流畅度显著促进高校技术转移效率;进一步将技术市场流畅度分解后,发现信息流畅度、市场厚度、科技中介服务流畅度以及技术资源流畅度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下均正向促进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层面来看,技术市场流畅度对各地区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存在“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2.
农业自我发展能力是强调以内生因素推动的农业经济增长能力,人力资本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对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偏差、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对西部地区农业人力资本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西部农业中剩余劳动力滞留较为严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明显、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些特征引致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农业制度与农业人力资本之间的不协调。因此,应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增加西部农业人力资本含量,提升西部地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2003-2013年中国26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来探讨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在加入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和公共基础等控制变量后,服务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在模型中加入地区哑变量,将全国分为四大地区,分别来看服务业集聚在不同的地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大,故而能够看出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地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以西部地区为例,基于1999-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同时分析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劳动力就业转移的速度以及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大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劳动力就业转移的速度和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均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升城镇化水平,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利用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机制,构建P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曲线和方差分解的方法识别了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安徽省化肥面源污染的动态关系。研究显示:城镇化对化肥面源污染产生了持续稳定的负向影响,即城镇化缓解了化肥面源污染;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了持续的正向影响,且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对化肥面源污染产生了持续正向影响。基于此,防治化肥面源污染,除了推动污染防治技术,还应该考虑城镇化的影响;制定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需要重点考虑劳动力大量流出地防治与技术应用,适应农村劳动力日益稀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具有明显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人力资本流动和知识溢出决定了教育投入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基于2000-2018年各省域单位面板数据,借助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分析了我国各省域单位教育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第二,东部区域内教育溢出效应要强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之间的溢出效应强于中部与东、西部之间;第三,经济发展速度、科技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力度会对教育溢出产生正向影响,劳动力成本和高等教育水平则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兼顾其他地区教育发展政策,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来制定相应的教育发展政策,以平衡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疏导教育溢出效应传导机制,进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虽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对技术进步内涵的扩展以及经济收敛与技术收敛匹配性的分析研究较少。通过对体现式技术进步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的匹配性,发现经济收敛的实现依赖于技术收敛。因此,在促进技术收敛的政策实践中需要考虑技术转移、产业资本转移、人力资本转移、企业间技术联盟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是21世纪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运用2002—2007年的面板数据,用受教育年限法和基尼系数法分别测度了我国各地区教育人力资本及教育人力资本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总体水平没有明显改善;东、中、西部教育人力资本增长存在明显差异,呈现非均衡性特征;女性教育人力资本和西部各地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制约我国人力资本增长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是21世纪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运用2002—2007年的面板数据,用受教育年限法和基尼系数法分别测度了我国各地区教育人力资本及教育人力资本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总体水平没有明显改善;东、中、西部教育人力资本增长存在明显差异,呈现非均衡性特征;女性教育人力资本和西部各地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制约我国人力资本增长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从人力资本、融资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外向型经济水平四个维度引入吸收能力转换变量构建PSTR非线性模型,利用珠三角9个城市2006-2015年的数据分析了OFDI的动态非线性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四个维度都呈现出单一的门槛水平。高体制水平区域的吸收能力变量值高于相应的门槛水平时,OFDI显著的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吸收能力变量值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之间存在一个非线性动态转换机制。不同城市在不同的吸收能力变量方面,表现出差异化显著的超越门槛值比例。对外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变量对于区域吸收能力及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最大。本文最后建议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完善企业融资环境和促进区域物流畅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