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新来的语文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吗?" 只见老师拿出粉笔,转身在黑板上神气地写出两个字——左赟,"啊?左什么呀?""第一个字认得,第二个字不认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叽叽咕咕好一阵,也没有人举手。环视四周,好像没一个人认识这个字。我也小声嘀咕:"依我看,根本就没这个字。"  相似文献   

2.
李远仿 《教师》2012,(13):76-76
这是一节作文课,我走进教室,并没有急于要学生写作文,而是笑眯眯地和他们拉起了家常:"同学们,最近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啊?能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吗?""老师,我先说,"铁蛋第一个放起了连珠炮,"上个星期天,  相似文献   

3.
案例: 我是他的任课老师。此时,高三的他耷拉着脑袋,站在我的办公桌前。 "你的处分撤销了吗?"我看着他,和颜悦色地问。 "老师,处分还没撤销。" "如果没有撤销,作为语文老师,这个字我不能签。我认为入团的前提应该是先撤销处分,你认为呢?"我一边说,一边观察着他的反应。"坦率地和你说,其他老师肯定和我的想法也是一致的。不信,你到其他老师那里去试试看?"  相似文献   

4.
李月梅 《班主任》2013,(8):70-71
总想和女儿谈谈心,因为她最近的成绩有所下滑。 一天我在上网,她也凑过来,我借机和她交心。我问她:"能告诉妈妈,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吗?"女儿说:"有亲和力,不古板的。"我问:"那你觉得老师的亲和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她回答:"很多,比如能和学生用心交流,彼此之间不会因为师生关系而拉出一条警戒线;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我认为,教师的亲和力也体现在衣着和教学方法上。您知道为什么我们都不喜欢老教师吗?  相似文献   

5.
包春花 《教师》2012,(9):116-116
一、快乐老师——爱教乐学的关键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哲人路过一座山,看见两位匠人正在用力地凿着石头,并把它们雕刻成各种造型。哲人问第一位匠人;“你喜欢做这个工作吗?”匠人皱着眉头回答道:“不喜欢。我是为了生活,没有办法!”哲人认同地点了点头,心想:情有可原。于是走到第二个匠人面前问道:“你一定对这个工作很厌烦吧?”哪知,匠人却笑了笑说:“不!我喜欢这个工作!我觉得我能将这些普通的石头雕刻成各种美丽的造型,是我在赋予它们生命,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会考前的某天上午,到了上午的第四节课,我正准备下班,忽然电话响了:"信息老师吗?我……我有点事情想请你帮忙……你,你能不能等我一会?发生了一点意外,……"接电话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学生有点不像话,都教他快2年了,到现在连我姓什么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7.
自豪的工作     
三个人正在砌砖,一个过路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说:"你没有看见我在谋生吗?"第二个人答:"你没有看见我在砌砖吗?"第三个人说:"我正在建一座美丽的纪念碑。"三个做着同一件事的人,给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答案。问题是:他们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表现吗?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她笑了     
唐春弟 《广西教育》2014,(48):65-65
三年前,我接任二(1)班班主任。第一次上课,我面带微笑、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大朋友唐老师,我很想认识你们,你们能用开火车的形式作自我介绍吗?"当十几名孩子一一介绍完了以后,一个身材瘦弱、头发乱蓬蓬、脸和手脏兮兮的女孩钻到桌子底下。我赶忙走过去,把她从桌子底下扶起来。我说:"别害怕,你能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吗?"没想到她满脸通红,眼泪大滴大滴往下掉。此时,教室里传来七嘴八舌的声音:"老师,别管她,她是个‘哑巴’。"  相似文献   

9.
龚江玲 《教师》2012,(13):13-13
"凌子老师,我能跟您聊一会儿吗?"一位眼眶红红的年轻女教师来到我面前。"叶子媚。"我微笑地望着跟我女儿一般大小的女孩。她是2010年招聘教师时,以优异成绩过五关斩六将,才留在我们学校做数学教师的。她可能是遇到什么难题了:"有心事吗?""我想改行。  相似文献   

10.
严沿 《生活教育》2011,(9):70-71
"儿子,看到我的市民卡了吗?"老妈大呼小叫着。"没有啊,不是你一直在钥匙包里吗?""怎么不见了?我没换过地方呀。""我也来帮你找找。"我立刻帮老妈寻找起来。"市民卡,跑哪儿去了,我明明放在那的。"老妈的言语中透露着焦急。"爸爸,市民卡除了能乘公交,还有什么作用吗?丢就丢了吧。"无奈之下,我只得向老爸求助。  相似文献   

11.
熊斌 《考试周刊》2012,(58):131-13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物理学家丁肇中费劲6年心血发现"J粒子",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不觉得累吗?"他这样回答:"不不不,一点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  相似文献   

12.
"你会听吗?"听到这样的问话,很多老师一定会忍不住笑起来,"人只要有两只耳朵,而且没有问题,一定会听!"果真如此吗? 今天,在窦桂梅老师《梳理课堂》一书中,我发现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3.
平凡的坚持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走进教室,我便看见大大小小的纸屑樱花般乱舞,然后散落在地上。顿时我的心"咯噔"一下,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这就是我要接手的新班级吗?他们就用这种方式欢迎新老师吗?  相似文献   

14.
刘子萌 《辅导员》2014,(9):49-49
"差不多"是许多人的口头禅:"现在到7点了吗?""差不多。""你能做好这件事吗?""差不多……"我更是爱说"差不多",因此得了个绰号"差不多小姐"。 这绰号来源于我的钢琴老师。因为我学琴时总是不认真,认谱从不仔细,常常用眼一瞟,差不多就行,结果每次弹琴总会弹错音符,指法更是错得离谱,于是我就被钢琴老师冠为"差不多小姐"了。  相似文献   

15.
一所大学,一天两天不见校长大概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一月两月有问题吗?整整一年没有校长也不会有问题吗?群龙无首会没有问题吗?国不可一日无"君",校能一日无"长"吗?  相似文献   

16.
我一直盼望林杰能出一点错,真的,哪怕是一丁点错误。有一天,我对林杰说:"难道你就不能粗心大意一回吗?"林杰听了,眨了眨近视镜片后的一双发亮的小眼睛,迷惑不解,好像在说:哪有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犯错呢?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魏书生老师2010年在第二届京师论坛上的发言视频。后来又搜索到了这次论坛的文字稿,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教师培训,时隔一年,给我的启发依旧很深。其实,如同魏老师说的一样,他的发言内容似乎找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我听完、读完后也是这样的感觉。同时,的确有心明神晰的洞开。魏老师无非是"做事情找到合适的思路和办法,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这次魏老师的发言依旧可以概括为"民主"和"科学"。能说这些观念新吗?似乎不能。能说我们对"民主""科学"研究得深吗?不能。  相似文献   

18.
我所在的日报社副刊部研究教师节选题时,一位同事提议:能不能找个作者,让他写他的老师?要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写到,这样也许更能真实地反映老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会更令人信服。但也有人疑虑,说几个阶段的老师都值得写吗?这话触动了我的神经,于是,便有了这篇关于我的老师的"流水账"。  相似文献   

19.
苟宝 《教学与管理》2006,(12):78-78
课堂上的学生美术作业,不少老师只在上面草草打分了事,为什么他80分我就70分?学生一概不知,老师也不作解释.这样美术课不就成了学生先画然后交老师打分的固定程序吗?教法没有创新,评价也无改革,学生对美术逐渐失去了兴趣,美术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吗?其实作业批阅的方法,也能直接激发学生学知识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就大胆创新,创出了有自己特色且受学生欢迎的评价方式,把我的美术课堂装点得五彩缤纷.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美术是土家人创造的特色艺术之一,也是我国区域美术与民族美术的一部分.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大美术”观范围的美术,如工艺美术(石器、骨器、玉器、青铜器等)、绘画、雕塑、建筑、书法等.第二是民间工艺美术.主要体现在雕刻、织绣、服饰、编织、彩绘、印染、银饰、根雕等方面.土家族美术是我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南少数民族美术的缩影,同时,也是土家族的文化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