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谐音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表达技巧,采用非直接的方式将拟表达的内容通过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来呈现。认知语言学视域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按照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谐音中拟表达的内容属于一个“域”(domain),谐音中使用的字词属于另一个“域”(another domain),是一种跨域喻指现象,属于隐喻范畴,所以谐音实际上就是把一个域映射到另外一个域,即一种语音隐喻。谐音并非汉语的独有现象,世界上许多语言都有谐音现象。不同语言的谐音采取了不同的隐喻路径,从而构建起的文化世界也各不相同。由此可见,谐音是具有语言性的,甚至可以说,谐音是具有文化性的。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是利用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借助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即人们认知过程中从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但是,世界上的语言不同,各民族对世界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隐喻认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隐喻思维模式的共性,但有时也不可避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所以,汉英民族对颜色域中的红色和red的隐喻认知也不例外。基于此,本文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之文化非同性理论出发,试图探讨汉语颜色词“红”和英语颜色词“red”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不同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语是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也是一种典型的语言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习语。隐喻是一种认知体系和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是通过跨域映射实现的。通过对英汉习语中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解读,隐喻的认知语义和文化理据,其认知共性与差异性也都在英汉习语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们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不同语言文化在隐喻使用上有相同更有很大的差异,这就给我们对隐喻的翻译带来较大的困难。文章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1.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在人类其他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对隐喻认知特征的阐述,在隐喻研究传统里最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正是这种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之一。隐喻与文化息息相关,是文化研究、尤其是价值观研究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表达式的异同,试图揭示隐喻与文化模式之间的关系,探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隐喻视角下的“爱情”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途径”,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背景,以中英两种语言中有关对爱情的描述语句为例,简述了隐喻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中英文中爱情隐喻的编码以及解码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陈检英 《文教资料》2009,(33):26-28
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或者说是文化复制因子,它的核心是模仿。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它可以在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层面得到体现。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它扩散了人们的感知体验.也加深了人们对目的域的理解和把握。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复制、模仿提供了条件。本文以语言模因现象为例。从认知隐喻角度对语言复制与模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作为传统修辞格的隐喻近二十多年来受到认知语言学派的挑战,让人们对语言有了重新的认识,即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方位隐喻中的“前后”域的隐喻拓展意义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单新荣 《考试周刊》2009,(17):122-123
隐喻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的映射,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本文阐述了运用认知隐喻理论进行词汇教学,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词汇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李丛立 《教师》2008,(11):35-36
1.隐喻本质上是—种认知现象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种人类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种认知活动。在^类其他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赵明 《英语辅导》2010,(1):54-5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大量的“教师”隐喻。从认知思维的角度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中“教师”隐喻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正确认识这些差异,转变教师观念,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又好又快成长。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醋”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还是人们认知心理和民族文化的折射。本文采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汉语“醋”的隐喻认知系统,并探讨该系统与醋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谈UP和DOWN的意象图式及隐喻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向其它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UP和DOWN都是意象图式概念,勾勒的是动体沿纵坐标相对于陆标的运动或位置.从UP和DOWN的隐喻拓展中可以看出,在英语文化中,较好的事物通常被称为"上",而较不好的事物通常被视为"下".空间隐喻所蕴涵的丰富意义体现了英语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汉英动物隐喻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关于动物的比喻语言,尤其是以动物喻人的语言,我们认为这是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概念隐喻,即:“人是动物”。但两种语言关于动物的隐喻表达和意义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分析,文化差异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不同文化对源域特点的民俗看法不同;二是源域在不同文化中的突显程度不同:三是不同文化民族的认知视角不同。  相似文献   

17.
政治漫画是一种视觉语言型的舆论新闻话语,它结合了图像和语言两种符号。多模态隐喻指的是隐喻的一种,其中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的符号形成。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将概念隐喻、转喻与政治漫画的特征相结合,试图分析源域选择和源域文化内涵在多模态隐喻过程中对身份构建的作用,从而对漫画进行细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从概念隐喻角度探析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其跨域映射的认知机制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视角:教师在教授英语词汇时可以对隐喻性词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加强英汉概念隐喻文化内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文章依据Lakoff与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袁行霈的《论语》为语料,采用描写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书中以“人”为目标域的隐喻特点进行分类,归纳出人是植物,人是动物和人是无生命物体三类隐喻。通过详细解析其中的源域、目标域和概念隐喻映射,挖掘隐喻的内涵和运作机制。从隐喻这一新视角体会孔子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理解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伦理思想、价值观念和教育原则,为传承文化经典,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奠定基础。同时,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适性,对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其他中国经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平 《宜宾学院学报》2009,9(8):104-107
隐喻是从“始发域”(sourced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它被视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作为认知性语言结构方式,隐喻可以用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学说来理解和解释。隐喻性话语可能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但它传达了会话含意。在人们解析隐喻时,运用类比方法推理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隐喻是联系具体概念域和抽象概念域的手段,因而它是驱动语法化进程最主要的认知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