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圆柱和圆锥的教学,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几何形体的特征,灵活掌握和运用公式进行有关求积计算.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直观形象,计算与测算有机结合,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在手脑并用中增长智慧,提高能力.一、深化概念,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在小学,圆柱与圆锥不给出定义,一般只要求学生认识其形体特征,能分辨哪些是圆柱体,那些是圆锥.圆柱体因粗细、长短的变化,会干扰人们对其本质特征的认识,圆锥尽管也有大小不同,高矮不同,但形体特征比较明显.而认识圆柱又是认识圆锥的基础.所以,形体概念教学应以圆柱体为重点.教学时,教师先举例说明.如汽油桶、圆钢、铁皮水桶等都是圆柱体.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圆柱物体还有哪一些.然后,教师出示教具,让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四省市编数学第十二册第10~11页例1。教学目标:①能说出圆锥的特征,识别圆锥形的物体;②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能指出圆锥的底面、顶点和高;③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圆锥的体积。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教师先出示圆柱教具提问:圆柱体有哪些特征?再出示圆锥教具让学生判断:这是圆柱体吗?然后告诉学生:它就是这节课上我们要学习的“圆锥体”。(板书课题) [评析:复习圆柱的特征,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征对圆锥作出判断,在学生渴望知道圆锥这一名称时,教师揭示课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另外,  相似文献   

3.
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经过感知、理解、运用等过程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进行圆柱体侧、表面积的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形成利发展。 [感知]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因此,在进行圆柱体侧、表面积的教学时,应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常见的自来水管,水桶、烟囱、罐头盒、药盒、圆柱形铅笔等物体及非圆柱形物体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析:"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的认识,能熟练计算圆柱体积、表面积、侧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往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或倒沙的实验,得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以旧引新,让学生主动感知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老师今天将认识的物体拼成了一个小机器人,(出示机器人)你们能从机器人身上找出今天学的这些物体吗? 生1:机器人的胳膊是圆柱体。生2:机器人的腿是长方体。  相似文献   

6.
一、“眼”看为实。激发想像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从感知形象开始。数学教材中安排的知识体系中穿插了一系列图画、图形。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而精心设计的。这些数学图画、图形的设计,不仅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节时,用多媒体动画出示自行车车架、房屋等外形图。  相似文献   

7.
1.“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要求是什么?答: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形成圆柱的概念,认识圆柱的形体特征,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灵活地进行有关表面积的计算,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圆柱”的概念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怎样组织教学?答:由于教材在引出圆柱的概念时,采用了由观察物体从感性认识形成概念代替直接定义概念的方法,因此,在教学圆柱的概念时,要注意让学生列举实物,引入概念;凭借直观,通过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8.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如果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创设激趣情境来巧妙地导入新课,学生就能在教师创设的情趣中妙趣横生、悬念于怀,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后面成功进行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片段一:魔术导入——“圆锥的认识”师:〔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生:……(生边说师边板书)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这个圆柱体将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开放的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中去,主动获取知识。下面结合《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犤实践一犦师:(出示圆柱形的物体)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的物体,谁知道它的形状叫什么?生:圆柱体。(师板书课题:认识圆柱体)师:我们…  相似文献   

10.
片段一(师出示一个黑塑料袋,里面装了几个圆柱体模型,每小组摸出一个模型)师: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生:这是一个圆柱。师: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相似文献   

11.
1.使用教材的建议。“圆柱和圆锥”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以及圆锥的休积。按教材内容教学时,建议作三个方面的修改。一、关于圆柱体的认识。教材开头列举常见的圆柱形物体如汽油桶、圆钢等以后,指出:“圆柱体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我认为这样描述圆柱体的特征是不够全面的,应补充说明“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细,且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二、关于“进一法”概念。教材上的定义是:“省略的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  相似文献   

12.
片段一 (师出示一个黑塑料袋,里面装了几个圆柱体模型,每小组摸出一个模型) 师: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这是一个圆柱. 师: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1~32页的内容。教学目的1郾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2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正方体、长方体及各种圆柱体模型,剪刀、绳子、尺子。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郾出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的。2郾叫三名学生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进行比赛。看哪一位滚得快?滚…  相似文献   

14.
圆柱体的认识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中所讲的圆柱,是指的直圆柱(圆柱的母线若垂直于底面,便是直圆柱)。教材没有给圆柱下定义,只是通过实例引出圆柱的概念。只要求学生认识圆柱体及其底面和高。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教材明确提出了它们的大小关系(上、下底面是相等的两个圆),而没有明确提出它们的位置关系(平行),但它定义圆柱的高为:  相似文献   

15.
正一、重观察感知,建立空间观念1.摄取现实原型,唤醒生活经验认识物体时,教师可摄取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原型来帮助学生抽象出各种图形。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用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形状的实物图片如红领巾、建筑物、交通标志牌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自然地抽象出三角形。这样以生活原型作为思维的材料,可有效激活学生的原创思维。2.抽象标准模型,建构概念表象如上例,当学生概括出三角形时,课件隐去实物,抽象出各种三角形,把学生引入标准三角形的世界,再跟进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我们发现有许多内容适合以操作课的形式来教授。所谓的“操作” ,不仅包括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动眼观察等 ,还包括动脑思维 ,真正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方法到 ,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概括规律、形成技能。下面谈谈上好数学操作课的一些粗浅看法。激发动机 ,充分感知。激发动机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 ,激起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 ,主要形式是创设情境 ,或创设问题情境 ,或创设认知情境 ,让学生充分感知 ,获得充足的感性材料 ,为理性飞跃做准备。如在《圆柱体表面积》教学中 ,教师出示三个物体 :长方体…  相似文献   

17.
一、从具体到抽象,指导思维思维是人脑对现实概括的反映,如果只凭感知表象,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直观性原则,积极引导学生把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很重要的一环。比如,讲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个圆柱体实物模型,课堂上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动手,用小刀将圆柱平分成两个半圆柱。再分别将两个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两等分、4等分、8等分。让学生把两个半圆柱分成的图形交叉拼在一起,拼成的图形近似于…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师通过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索圆柱体积与容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生:(争相回答)茶叶盒!杯子!…… 师:请看屏幕.(出示太阳能)这是什么? 生:(众)太阳能.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丰富数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地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眼、口、手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眼”看为实,激发想象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从感知事物的形象开始的。数学教材的文字叙述中穿插了一系列图画、图形,就是针对学生这一特点而精心设计的。这些数学图画、图形不仅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形象依据,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节时,用多媒体动画出示自行车车架、房屋等外形图,…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现以小学数学第九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 1.观察:揭示课题后,拿出各种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观察。提问:它们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而且两个圆同样大。教师再问:“你见到过的物体,还有哪些是圆柱体?”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们所讲的圆柱是直圆柱,大家刚才说的上、下两个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