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生从学习自然数到学习整数,再到学习分数、小数、百分数;从学习四则运算的概念到学会运算;从学习式题计算到解应用题;从认识简单图形到计量其面积、体积……在这一系列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中无不充满着数与数、数与形、形与数之间的"变"与"不变"的现象,并且呈现一定的规律.这些现象和规律,是小学数学思维的一个特征.抓住这一特征,对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基石.从"数"中去认识"形"和从"形"中去认识"数"构成了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世休".这说明数学是数与形的统一,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就是注意"数"与"形"两个方面的结合,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述"形"的某种属性,或者借助于"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探讨了数形结合在概念教学、方程、不等式、函数、复数、证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数形结合思想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它把数量的精确刻画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相统一,将抽象思维与直观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数形结合通常包括"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运用图形直观解决数量关系、利用数量关系揭示几何图形的性质等.  相似文献   

4.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块基石。形有数量关系.数有几何意义,概括、抽象的数是形的本质,简化、直观的形是数的物化。数形结合是将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与几何意义沟通、转化,从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思想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形结合千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这说明,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  相似文献   

5.
一、数形结合思想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而数与形是相互联系的,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数轴与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为数与形的沟通提供了工具,使得抽象的数量关系有了形象直观的几何意义,而直观图象的性质也常可用数量关系加以精确的描述.尤其是函数解析式和函数的图象则  相似文献   

6.
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就是“以形释数”或“以数释形”。以形释数,即以“形”为手段,用它的直观形象性来刻画数的概念、揭示数的规律、分析数量关系,使抽象的数学直观起来,进而促进学生准确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并能数学地、富有创造地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80):43-44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数学学科的核心研究内容就是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简称"数"与"形"."数"与"形"贯穿整个高中阶段数学教材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因而熟悉掌握"数形结合",将"数形结合"运用于具体数学知识点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数形结合"为研究对象,概述了数形结合的概念和价值作用,随即结合三角函数、向量两大知识点阐明"数形结合进军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这一研究主题,旨在探明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知识体系中两大基础概念,把刻划数量关系的数和具体直现的图形有机结合,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把数量关系的讨论转化为图形性质或其位置关系的讨论.或把图形间的待定关系转化为相关元素的数量计算,即数与形的灵活转换、相互为用,进而探求问题的解答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中的数,应广义地理解为解析式、函数、数列、复数等;其中的形,可以是点集或曲线等平面图形,也可以是柱、锥、台、球等空间图形,进而使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焕发生机和活力,应用范围拓宽和深化,常言道“数缺少形少直观,形缺少数难入微.”可见这种结合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9.
数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空间形式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图形”,可见“数”与“形”是数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也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内容.教学实践中,数形结合思想常常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形促数”,强调利用图形的直观性促进学生理解数或数之间的关系;二是“数难形易”,突出依托图形的直观性,展开形象思维以解决代数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我们认为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中研究的二个最基本的数学表象,二者之间既统一又对立。"数形转化"在小学阶段主要表现为"形形"转化、"数形"转化、"数数"转化三种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2.
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数"与"形"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基本内容。数是数量关系的体现,形是空间形式的体现,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探讨数量关系时常常要借助图形直观地进行研究;而在研究图形时,又常常要借助图形间隐含的数量关系求解。"数形结合"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就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3.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根据问题的背景、数量关系、图形特征,或使"数"的问题借助于"形"去观察;或将"形"的问题借助于"数"去思考,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称为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优化解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中学数学主要的思想方法有:一、数形结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因而数学研究总是围绕着数与形进行的."数"就是方程、函数、不等式及表达式,代数中的一切内容;"形"就是图形、图象、曲线等.数形结合的本质是数量关系决定了几何图形的性质,几何图形的性质反映了数量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抓住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直观地表达数,以"数"精确地研究形.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  相似文献   

15.
数学是关于结构、序和关系的科学,由计数、度量和描述物体形状等基本实践演化而来的,涉及了逻辑推理和数量计算。自17世纪以来,数学一直是物理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助手,以至被认为是科学的基本语言。"数""形"结合原本是一种数学解题策略,该策略分为"以行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其中,"以行助数"是借助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以数助形"是以"数"为手段,以"形"为目的,也就是用几何图形来解析数量关系。本文将举例浅谈高中数学几何解题技巧之"数""形"结合策略,并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6.
<正>"数形结合"即通过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已经成为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利用"形"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直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抽去事物的质去研究它们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相互转换,具体地说是研究数与数、形与形、数与形之间的转换,按照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转换。因此,可以说,数学在一定意义上是研究转换的学科,数学的精髓就是转换。  相似文献   

18.
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是围绕数和形的提炼、演变、发展而展开的.每一个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常常又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形象的描述.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数的问题利用形来观察,揭示其几何意义,而形的问题又借助数去思考,分析其代数含义,使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人们常把代数称为“数”,把几何称为“形”,“数”与“形”表面看相互独立,其实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数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问题,图形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数量问题。数形结合是指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从而使“数”与“形”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数”与“形”是数学研究中两个不同的侧面,它们之间不仅互相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中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掌握好“数”、“形”关系,使各部分数学内容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是增强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数学整体水平的一条便捷之路。 数形转化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有力杠杆,通过它可以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反过来,也可以把代数问题、三角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而获解。针对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忽视“形”对“数”的反作用,即不能熟练利用几何图形,帮助解决数量关系,或对数量关系作出直观的说明和准确的解释。本文列举了数形结合的多种题型,旨在使同学们通过这些题目的认识,产生学习兴趣,克服思维定势,学会用几何的方法去解决代数与三角的问题。 [例1]求函数y=(3-sinx)/(4-2cosx)的值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