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唐琳 《考试周刊》2012,(8):18-19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活跃.其规模随之扩大.作为国际贸易交流和联系的外宣材料翻译受到重视,译者的角色和地位在外宣材料翻译中得以确立,逐步从被动从属地位转为有自主权的主动地位,因此,译者具备的素质不容忽视。外宣材料翻译有特定受众和目的,在翻译原则、策略上皆有别于其他文本翻译。本文着重探讨译者在外宣材料翻译中存在的必然性及译者在外宣材料翻译中的主体性,从而提出外宣材料翻译中译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3.
陈洁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3):104-106,12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特别是在解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观的影响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了。翻译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一篇译文的好坏。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作者和创造者这三种身份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及影响其发挥的相关主客观制约因素,如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旨在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以便在翻译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却将译者边缘化。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以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该小说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分析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对翻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起决定作用的译者,随着译者主体地位的提高,对于译者主体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从心理学角度考虑,翻译是译者的一种心智活动,是诸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译者主体因素的研究,本文试图结合心理学原理来探讨译者进行翻译创作活动的动机。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处于边缘地位,是原文和原作者的"仆人",而"叛逆"又成了翻译不可避免的本质特征之一。译介学"创造性叛逆"概念的提出确立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文章以葛浩文翻译"狼图腾"为例,从篇章结构、语言和文化这三方面探讨了"创造性叛逆"在翻译活动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传统译论中的原著中心说使译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一直被忽视。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交际行为,因而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此试图从关联译论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最后以商标翻译为例说明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高嵩  刘文飞 《考试周刊》2009,(42):39-40
本文从人类翻译活动的历史演化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变迁。概括而言,从最初的隐身和蒙蔽.发展到后来的彰显和显现。并认为译者“隐形”下的翻译实践是对译者身份的极大贬低,而译者的显形肯定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对于翻译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主体。传统译论注重静态文本研究,而未能重分重视译者的主体作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分析了译有所为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力求再现翻译过程,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注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动态活动。翻译作品的最终出炉除了译者的主体作用外,还受到各种规范的制约,这些规范是通过译者发挥作用的。本文将以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为例,分析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意识形态与赞助人;意向读者和翻译目的等规范在译者翻译策略抉择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忠实"与"叛逆"两种翻译行为探讨译者地位的变化。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忠实于译文读者,而译介学中的"创造性叛逆"则给了译者创造性和叛逆性的空间。文章使用的"叛逆性忠实"这一观点从动态和静态角度承认译者的叛逆性,承认译文中译者身影的客观存在,又承认忠实原则是贯彻翻译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翻译活动中不能忽略译者的地位,也不能夸大译者的地位。"叛逆性"归根结底是为了"忠实"原则。  相似文献   

12.
拟就"译者的地位"这一问题进行浅析和探讨,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史的演进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地位:一、译者处于边缘地位;二、译者处于中心地位。并对译者处于边缘及中心地位的原因进行浅要的分析,以期证明译者处于中心地位的必然行和合理性,并希望以此深化和拓展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地位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常丽丽 《考试周刊》2011,(16):32-33
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译者的身份在整个翻译史上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明确译者的身份与地位无疑能够帮助翻译学明确自身的定位,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完善。本文拟穿越历史,梳理译者在翻译史主要的几个阶段的地位与身份,从而更好地认识译者及其地位,明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翻译活动,备受翻译家的重视。同时,诗歌翻译又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翻译活动,处处都体现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译者地位,译文的语言结构、文化内涵、文本选择和翻译方法等是译者主观能动性体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认识与把握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三者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即翻译主体地位往往呈隐性状态。根据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视角,对比分析中西译论,阐明翻译的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辨证地看待传统翻译“忠实、对等”的标准问题,对于作者、译者、读者的主体地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复杂的对话活动,译者作为这一对话活动的主体,能动地参与原文意义的构建,运用创造性的语言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其主体性地位不容忽视。文章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中的体现,旨在说明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李婷婷 《考试周刊》2011,(91):26-2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