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研究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新近热点之一。本文将网络和演化相融合,以创新、知识创造过程为核心,构建了企业和情景变化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网络演化的分析框架。以山东省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在集群企业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究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轨迹。研究发现,创新网络演化可以分为初始、裂变、集聚和重组四个阶段;地理邻近、社会邻近、认知邻近三种邻近性综合作用于创新网络结网与知识流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积累性;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组织、技术与空间都会出现出新的特征,这些趋势对新区域主义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网络创新模式下,多层次创新网络对创新的重要性已获得共识。在实践领域中已出现科技服务业集群多层次创新网络嵌入现象,本文使用区位熵识别出23个科技服务业集群,以2001-2017年有效合作发明专利数据为基础,通过卡方检验,发现科技服务组织在专利合作申请人的选择上存在显著的区位差异,运用Ucinet软件直观展示中国科技服务业集群多层次创新网络的网络模式与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科技服务业多层次创新网络的重要载体是集群;多层次创新网络具有度分布不均匀性、空间分布非均衡性特征;且呈现出多集群、跨区域、多尺度的“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研究结论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科技服务集群企业构建最佳空间尺度的创新网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18年我国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上市公司专利合作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ICT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演化路径及合作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我国ICT产业应对数字经济新阶段的挑战提供启示。研究表明:合作创新已成为我国ICT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但ICT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整体仍较为稀疏;我国ICT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参与合作主体的关系数量持续扩大、核心企业地位越加突出,且网络具有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创新主体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从组织视角看,我国ICT产业合作创新模式选择与企业发展阶段、技术实力及其所在业务领域的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2001—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明专利数据为样本,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和纵向案例方法开展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网络经历了形成、拓展、稳定和更替等演化阶段;不同阶段呈现企业内部合作型、焦点企业中心型、局部密集型和复杂密集型等结构特征,凸显涌现、多元、集聚和跨界等主导发展特征;随着突破性创新网络演化,网络内部知识扩散速度、广度和深度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且知识扩散速度在拓展期达到峰值,跨学科知识成为演化后期主要扩散源,主体间知识距离越远越有利于深化知识扩散,更替期具有完全显著的空间距离衰减特征。  相似文献   

5.
程华  文弈  徐瑶怡 《科学与管理》2022,(4):16-24+95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战略。研究长三角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对促进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大为(Innojoy)专利数据库中1990—2019年浙江省企业与沪、苏和皖三省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申请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绘制合作创新网络图谱,探索浙江省企业与长三角其他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及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浙江企业与长三角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密度不断降低,网络整体出现小世界性特征以及“多核心”结构发展特征;浙江省企业合作对象区域路径由早期合作以上海为主,逐步发展到覆盖长三角地区;网络的核心节点以高校为主,创新活跃度较高的企业节点由早期的传统企业向高新企业转变,早期进入合作网络的浙江企业节点对其产业竞争力提升作用显著;随着网络扩张,地理距离不再是影响网络创新主体合作的主要因素,知识扩散由接触扩散向等级扩散转化,空间结构呈现异质性特征且圈层结构明显。  相似文献   

6.
应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测度模型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使用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时空演化分析,同时对未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发展进行预测,发现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后测度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值整体增加,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处于中高水平且总体发展趋势处于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演化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中高类型实现正向跨越式提升的难度依然较大;当领域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为中高类型时,空间溢出效应会增强,带动周围省份,产生“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7.
海岛地区海洋产业发展面临产业创新能级低的问题。从创新网络的视角出发,运用Gephi、Arcgis等软件对专利数据和论文数据进行分析,以舟山市定海区为例,刻画其2000—2014年的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显示:(1)定海区海洋产业的创新网络发展实现了从高校和研究所推动到以高校和大型企业为主要创新推动力的转变;(2)定海区海洋产业的创新知识获取以浙江省内合作为主,但其合作范围逐步增大,呈现良好势头;(3)经济危机对定海区海洋产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说明创新能级低的产业竞争力不高、抗风险能力弱。尽快构建海洋产业创新网络,提升创新能级对提升定海区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兴技术跨界创新推动了知识网络的跨界融合演变。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构建专利引文网络,研究新兴技术知识网络跨界融合的知识流动路径演化和网络态势。结果表明:新兴技术知识流动路径按照“单向路径-混向路径-双向路径”模式演化,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的不断增加拓宽了双向路径的发展空间;知识流动路径数量的激增和方向的分散导致企业和地区知识网络跨界融合的涌现,呈现出异质性知识增加、知识连接灵活、网络规模扩大的跨界融合特征;中心企业与中心地区通过“中心地区自引、非中心地区引中心地区”的知识流动偏好进一步强化跨界融合能力,体现出明显的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9.
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生物医药产业为案例,利用2014—2019年582条专利联合申请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创新主体结构与创新空间联系两方面探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实施前后广州段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变化,探究发现创新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地理空间要素受创新主体要素内在驱动,兼有连续性与间断性两种特征,对创新网络演化有一定影响.科技创新网络的营造需尊重创新规律,处理好主体要素与空间要素、空间连续与空间间断之间的关系.提出根据创新活动的空间根植性营造创新网络,破除行政壁垒以释放市场机制活力,提高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苏屹  付宁宁 《科学学研究》2023,(6):1130-1141
以中国智能制造上市企业2015-2020年专利授权数和研发投资为样本,利用DEA交叉效率模型测度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应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网络关联关系,运用Ucinet软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网络特征,运用社区算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揭示网络结构演化规律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网络关系显著,且关联趋向紧密;关联网络形成了四个板块,各板块内部企业创新关联关系分布不均,子群间的融合度较差,表现出高度凝聚子群特征;关联网络跨区域空间演化特征逐渐显现,由地理邻近主导的地域化社区结构转向注重行业邻近和社会邻近的跨地域社区结构演化。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特征及差异,以我国五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合作专利数据为基础构建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0-2018年五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研发主体空间特征、产学研合作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的发展规律并提出有益启示。结果表明:五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具有动态演化特征,演化过程中的网络结构存在共性与差异;合作网络中研发主体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程度的集聚性,各地区在不同产业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力不同;企-企合作是五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网络中的主要合作模式,各产业产学研合作程度有待提升。研究结论对不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制定差异化政策、开展各具特色的合作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玮强  庄新田  姚爽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557-1567
 在企业间知识水平动态互补性基础上,通过刻画合作伙伴选择、知识学习及创新机制,建立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模型。运用多智能仿真方法,研究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集群创新潜力与网络演化的内在关系及网络位置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等。研究综合考虑了企业间各知识要素及综合知识的动态互补性。研究发现: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创新网络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性;企业知识水平和创新网络是协同演化的;随着集群创新潜力的增大,企业积极构建“远程”合作关系,网络稀疏性增强,企业间的重复合作次数及网络信息传播效率降低。企业应积极地与不同企业建立创新合作关系并增强局部企业间的合作紧密性,特别是在集群发展的早期阶段,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3.
产业创新网络中企业技术学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进行仿真,分析产业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以及企业不同的技术学习策略对技术学习的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创新网络从随机网络演化为无尺度网络极大的提高了网络内企业技术学习的绩效;(2)综合考虑连接强度与临近成员技术水平的权衡主义倾向技术学习策略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技术学习效率,而且能有效的降低整个产业创新网络的产业技术差距,是一种明显优于只考虑其中一种因素的技术学习策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鲜明的创新特征,而协同创新网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创新的理想载体.本文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探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的演化过程,以主导权特征为切入点,首先对无主导权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实现的演化过程进行一般性分析,进而对不同主导权方式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实现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差异性探索与对比分析.最后,以我国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演化为例进行实例分析,进一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和快速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考虑企业间的复杂交互网络以及竞合行为对企业创新收益的影响,采用粒子群算法及计算实验方法构建了产业创新集聚的演化模型,研究了企业竞合半径以及网络度对产业创新集聚的影响,旨在为促进产业创新集聚的形成与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合作创新是推动产业创新集聚规模突破瓶颈的关键要素;较大的竞合半径会对产业创新集聚的规模以及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程度产生正向影响;而对行业内市场集中度的最大值产生负向影响;提高网络合作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创新集聚规模的发展速度以及空间集聚的速度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飞 《科研管理》2012,33(2):48-54
在资源和知识流动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从企业内部独立研发向合作创新的阶段性跨越,创新网络成为新药研发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尚待研究。本文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为典型案例,从合作创新和集体学习两个维度,解析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研究表明,合作创新是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在驱动力;集体学习则通过知识、资源的流动与扩散,加速了创新网络结构的拓展。随着地理空间开放度和合作扁平度的变动,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呈现出从企业内部创新网络、本地化创新网络向全球化创新网络过渡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研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演化动力机制,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决策依据。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模型,分析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特征与标识机制、内部模型机制和积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演化机制的回声模型,运用不完全信息下的重复静态博弈分析主体互动作用,并运用涌现模型分析系统涌现机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是复杂适应系统,具备其所有特征;创新集群主体通过流空间网络实现交互学习并适应性调整自身行为;通过交互学习,创新集群主体产生了与其他主体合作创新的可能性,但是否真正实现合作创新取决于主体间竞争合作博弈的结果;涌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演化发展。涌现包括知识涌现和创新网络的涌现,通过涌现创新集群产生新的更优的系统功能和结构,可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许振亮  郭晓川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25-1637
 运用最新可视化技术与科学计量学方法,绘制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从中探析其存在8个主要研究前沿领域,并且确定了其研究主题,即“基于演化视角的国家与产业创新系统”、“企业及产业的内生技术创新”、“基于演化视角的产业及企业创新与其成长”、“基于演化视角的产业及企业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创新与知识溢出”、“开放式创新范式下的产业及企业研发与其成长”、“产品创新绩效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基于动态能力的产业及企业创新与组织环境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QAP分析模型,归纳区域创新网络格局和演化特征,通过多维邻近性探讨区域创新网络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区域创新形式以合作创新为主,呈现多边化、开放化、深度化等趋势,创新主体呈现以企业为核心,高校为中介枢纽的显著特征;(2)区域创新网络演化尺度敏感性显著,呈现强中心多极网络化发展趋势,边界效应和路径依赖较强,网络不断极化发展;(3)多维邻近性对江苏省区域创新网络影响效应表现为促进、调节、交互及极值效应。  相似文献   

20.
企业创新网络的自组织演化模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基于企业在创新合作活动中的理性决策行为,建立创新网络动态演化模型。运用复杂网络研究中的数值仿真方法,研究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企业间的知识溢出与网络结构的关系。研究放宽了创新网络博弈论文献对网络结构的不合理假定,同时又赋予网络演化一定的经济含义。研究发现:创新网络可自组织演化至稳定状态;知识溢出效率的提高可增进行业的收益水平,并激励企业积极地参与创新合作,但过高的效率值会加剧企业间收益分配的不平等;知识溢出效率不影响企业合作规模的分布;稳定状态下的创新网络为小世界网络,具有高的聚集系数和短的平均路径长度,但其并非利用效率最高的网络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