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美国页岩油开发使其从原油进口国一跃成为净出口国。实践表明,从寻找圈闭到源储一体的页岩油富集带(即“甜点”)的勘探思路转变和以水平井分段压裂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是美国页岩油规模开发的关键因素。对比北美海相页岩油,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但禀赋条件较差,前期勘探开发经验表明陆相页岩油的适应性技术急需攻关。经过石油行业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持续攻关,目前中国页岩油开发利用已实现了“点”和“线”的突破,正在向“面”的突破努力。一旦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中国的页岩油革命就将改变中国能源格局。文章在国内和国际页岩油发展趋势研究,以及中美两国页岩油地质工程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页岩油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常高校是以一定交易价格实现科技成果价值的市场化行为,这就对高校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以高校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作为研究对象,总结现状并指出目前主要存在的五方面问题,从科技成果产出、运营和转化全流程角度分析影响高校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五方面因素分别为科技成果本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队伍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成熟度以及科技成果的价值时效性和垄断程度。最后,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能力建设、规范指标体系、积累评估案例和规范标准流程五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国外页岩气的系统研究,认为它与常规天然气在成藏理论和富集条件上既有相似又有差异,认为页岩气系统基本上是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的连续型天然气聚集,页岩气可以是储存在天然裂隙和粒间孔隙内的游离气,也可以是干酪根和页岩颗粒表面的吸附气或是干酪根和沥青中的溶解气。页岩气富集条件,分为烃源、储集和保存条件:烃源条件包括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成熟度等;储集条件包括岩性特征、有机质页岩厚度和物性特征等。其中,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物性特征(裂缝)是控制页岩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徐杰  高潮  刘刚 《科技通报》2020,36(2):17-23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压汞法、气体吸附法等多种测试手段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讨论了影响泥页岩孔隙发育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富有机质页岩孔径范围为纳米级,主要包括有机孔、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等,其中多发育黏土矿物粒间孔,微裂缝少量存在。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孔径多在20 nm以内,以中孔为主。最后探讨了控制该区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认为有机碳含量和脆性矿物含量是控制纳米级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认识页岩油,汲取国外成功的开发经验,从而推动我国页岩油产业的发展,通过详细对比北美地区巴肯组、鹰滩组、巴尼特组的地质特征,从方便储量计算的角度,以地层与岩性、烃类系统、储集物性、油藏潜力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划分了页岩油类型。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油(巴肯组、鹰滩组与巴尼特组)这类轻质油及凝析油必须通过水平井与多级压裂等技术才能实现开发与利用;依据储集物性、赋存条件、源储特征,页岩油总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裂缝不发育型页岩油、微孔微缝型页岩油、夹层型页岩油、微裂缝富集型页岩油。北美三大页岩油地层中,巴肯组资源量最丰富,具有典型的"上下夹心"的储集特征;鹰滩组由于开发较晚资源量次之,但开发潜力巨大;巴尼特组资源量最低,为典型的微孔微渗型页岩油,主要赋存于泥页岩的基质孔隙和微裂缝中。  相似文献   

6.
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主要以吸附和游离状态存在的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全球沉积岩中泥页岩约占总量的60%,因此页岩气资源的前景异常巨大。美国页岩气产量由2005年的196亿立方米快速增至2014年的3 806亿立方米,成为世界第一产气大国,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被称作“页岩气革命”。页岩气革命还直接带动了页岩油技术的突破。据国土资源部2015年发布的《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报告》(2014年)估计,我国页岩气可采储量达25万亿立方米(图1),其中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三种类型三分天下。勘探开发页岩气将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现状,且可显著改善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机制入手,分析了产业创新机制的作用过程,深入探讨了创新体系中五方面创新内容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非污染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未受重金属明显污染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是否存在重金属的富集现象,从浙北平原采集了23个农业土壤样品,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土壤颗粒态有机质(POM)含量及土壤和颗粒态有机质中重金属(Cu、Pb、Zn、Cd)的分布。结果表明,虽然供试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这些土壤中POM对重金属均呈显著的富集作用,Cu、Pb、Zn、Cd的富集系数分别为5.4~13.5、4.7~10.3、3.8~10.4和3.8~12.3,并随POM粒径减小而增加。富集系数一般是砂质土壤高于壤土和粘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对POM的重金属富集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中量有机质土壤>低量有机质土壤>高量有机质土壤。分析认为非污染土壤中POM对重金属的富集机理主要是有机质与土壤重金属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给全球能源安全敲响警钟,深刻理解能源转型发展与能源安全的关系,探寻中国能源安全与“双碳”战略同步实现路径成为重大战略问题。文章基于对中国能源发展图景和“双碳”战略内涵的分析,明确提出:(1)能源安全是能源转型发展的基础,中国油气短缺形势长期存在,“双碳”目标与油气安全战略并行不悖。(2)中国的油气安全需在两个层次谋篇布局,近中远全程做好部署——做稳做好传统油气勘探领域发展,宜坚持“海陆并举、常非并重,稳油增气”目标;积极开拓新油气资源领域,重点组织好陆相中低熟页岩油原位转化、富油煤热转化利用与煤炭地下气化等“三个革命”,为在传统油气领域“稳油增气”基础上实现规模上产做好准备。(3)“双碳”战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革命,化石能源的退出必须以能源安全为前提,要把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大利用、柔性智能电网建设、储能基础设施建设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5件大事同步抓实抓好,在保证能源安全无虞基础上,依靠技术进步,通过多途径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綦艳丽 《内江科技》2014,35(11):64-65
本文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方法,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方面对牛页1井各小层的泥页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实验分析认为沙三下3层组与沙四上纯上2层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为优质烃源岩,母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并已达到成熟阶段,生烃潜力高,能够大量生烃并形成油源供给,从而对进一步勘探东营凹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紫云—罗甸断裂带作为调查区一条最重要边界断裂,不单控制着调查区构造变形总体特征,同时也控制打屋坝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展布,对打屋坝组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建立倾角指数、变形指数和破裂指数三项参数确定构造稳定区;再结合泥页岩分布特征及物质条件实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各项参数赋值,展开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打狼区块和大营乡区块可作为页岩气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2.
泥页岩裂缝油气藏中,作为油气储集空间的泥页岩非构造裂缝为油气生产做出很大贡献。结合前人研究,本文归纳总结出有关泥页岩非构造裂缝的特征、类型及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3.
油页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页岩是一种高灰分可燃的有机岩石,由多种无机矿物和有机质组成,外观类同泥质页岩,一般含油率4%—20%,最高可达30%,发热量4.18×10~6—16.75×10~6J/Kg。油页岩加热到大约500℃时,有机质由于热分解而形成页岩油,性质近似天然石油。油页岩的利用历史悠久,是用途较为广泛的资源。油页岩可直接用于提取页岩油,作为天然石油的代用品,  相似文献   

14.
在对照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中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基于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组建模式、原则、布局和机制进行研究,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体系能力三方面搭建建设模型,探索基于重大科技专项的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模式。从功能定位、顶层策划、建设布局、成果转化和运行机制五方面提供建议,为新的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提供方法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风化作用是发生于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质演化过程,是控制元素表生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黑色页岩富含有机质和黄铁矿等硫化物矿物及N、P、REE、V、Cr、Th、U、Mo、Cd、Ti和Cs等微量元素,在表生条件下极易发生风化,导致其中的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从而给当地环境造成污染,但人们对黑色页岩风化过程中放射性元素的元素活动性以及迁移特征的关注度相对较低。本文选择湘西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及其风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Ti Cl_3还原——NH_4VO_3氧化滴定法,对其中U元素的总量进行研究测定,并探讨使用逐级化学提取法对风化过程中U元素的富集形态和环境活性研究,同时为黑色页岩风化与区域环境质量的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教育部对长安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该校图书馆从文献保障机制、开拓创新机制、科学管理机制、服务长效机制、未来发展机制等五方面入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推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教育部对长安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该校图书馆从文献保障机制、开拓创新机制、科学管理机制、服务长效机制、未来发展机制等五方面入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推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某型涡轴系列发动机磁性密封圈渗漏油故障,从磁性密封圈的结构和密封原理方面,总结归纳了渗漏油的故障模式,深入分析研究了渗漏油原因和机理,对于外场排故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勇 《科技管理研究》2016,(18):103-109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形成页岩油研究的国家/地区、机构、学科及共引文献知识图谱,揭示页岩油的研究力量、学科属性、研究热点及研究演进历程。研究表明,页岩油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美国在页岩油研究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工程学领域和能源与燃料学是开展页岩油研究的主要学科阵地。油页岩热解是该领域持续性研究热点,围绕干馏技术、干馏因素分析、加氢催化热解等主题开展了相关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等新技术分析油页岩的分子组成、油页岩微观孔隙以及蕴藏其中的非常规可采油气成为研究新热点。  相似文献   

20.
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的成本动因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知识传导成本是知识传导过程中的壁垒和交易成本。本研究基于后发企业知识传导三维路径的前期研究,以新的视角从知识传导的广度、密度、速度和交互性四个层面,提出知识作为物理运动和经济运动过程中的壁垒和成本,详细分析其作用因素和作用机理,并指出四个因素对知识传导绩效的影响,从而有别于现有文献从知识发送方、接收方、知识属性、传导渠道和环境五方面传导障碍因素的研究,并将企业知识传导路径、传导成本与传导机制统一起来,更好地打开知识的运作规律的黑箱并提出改善知识传导绩效的有效机制和途径。最后,研究了尚德太阳能公司的案例,并印证相关观点和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