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国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纷纷出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或政策.而人工智能人才作为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不少国家都在相关战略或政策框架中对其培养发展作了专门规定.本文基于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总结人工智能人才基础较好的国家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与实践,提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芯片领域的技术瓶颈制约着产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国家安全。人工智能芯片的兴起将为我国突破传统芯片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带来机遇。鉴于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遵循创新生态系统的行动者A(Actor)-创新活动A(Active)-位置P(Position)-链接L(Link)模型,对中国情境下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从行动者维度人工智能应用企业从应用需求、政府产业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的基础研究改造现有生态系统的机会,即行动者对传统芯片产业生态系统的改造;从创新活动维度发现合理的产业投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产出能有效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成长,归纳为加快创新生态系统“新陈代谢”;从创新生态系统位置维度,人工智能应用端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半导体产业链中向产业链上游、下游发展获取发展机遇,将此归纳为移动在创新生态系统的位置;从创新生态系统链接维度,优化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从科技成果到高价值知识产权,归纳为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链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高波  汪婷 《科技广场》2021,(3):55-62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七大建设领域之一,人工智能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引领高质量发展、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江西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研支撑日益增强、特色应用稳步推进,但仍面临政策条款待细化、应用场景少、专业人才匮乏等三大问题,江西应立足发展优势和潜力,明确路径目标,积极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构建具有优势特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补齐短板,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强化人才、政策保障,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江西人工智能发展强势起跳.  相似文献   

4.
为强化广深两地人工智能产业“双城”联动,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本文基于区域产业协同理论,经综合分析两地该产业创新平台、企业、专利等相关数据,得出广深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两地专利合作量较低,专利合作意愿下降,产学研协同创新较少,应用场景及数据中心共建共享有待深化等短板,通过深入分析制约该产业两地协同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战略协同、创新链协作、产业链耦合、应用场景共建共享等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广深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通过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湖北省现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提出应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保障、开展基础融合研究、建立人才储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为助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构建识别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的方法并分析其现状。以智慧芽专利数据库收录的2000—2020年人工智能领域专利为数据源,从地域、申请人和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层面分析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的分布和发展情况;构建涵盖技术、法律和经济三维度的核心专利识别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AHP)-熵权法的核心识别模型进行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识别。结果发现:世界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逐渐形成以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模式;中国在体量和应用多元化上有所突破,但发展不均衡,核心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短板;识别得到的14项核心技术均为美国持有,集中在语音识别、通信传输、电数据处理、图像分析技术领域,美国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技术研发重心逐渐扩散,已经涉及医疗、交通、物流以及金融、工业等各个产业领域。所筛选出的核心专利符合世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发展现状,证明基于专利属性特征构建的三维核心技术识别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政府、企业和研发方向等方面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韧性理论、产业链理论研究现状的回顾,论述将产业链韧性引入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模型,并从产业链分布、识别扰动因素、产业链韧性评估与测度方面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的研究框架,最后总结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评估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关键指标体系和韧性曲线的产业韧性测度是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评估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探讨我国人工智能政策特征以优化政策设计思路,以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印发的31份人工智能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文本挖掘、内容分析和PMC指数模型等方法,提炼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分布、人工智能的政策特征以及评价结果。研究发现:我国人工智能政策以智能化为主要目标,重点关注科技研发与创新环节,并对“卡脖子”的芯片、机器人产品提出政策规范;政策工具应用不平衡,对政府采购、对外贸易管制、反他国管制、购置补贴四项需求型政策工具重视度不够;总体政策效力较好,但政策之间具有效力差异性,相关政策条款亟待加强和完善。基于以上特征和问题,建议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前沿政策的设计与前瞻,加大需求端政策工具的组合性和灵活性应用、优化供需政策工具包,加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监管政策力度,开展人工智能政策系统的整体性评估。  相似文献   

9.
生物医学研究已开启数据驱动型研究范式,美国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步入蓬勃发展期,但目前国内关于美国推动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中应用政策的系统性研究较为匮乏,因此系统梳理美国联邦政府及各部门的相关政策,从政策制定、组织管理体系、环境建设和跨学科合作视角系统分析美国促进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举措。研究发现:美国联邦政府对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政策的制定多方推动、模式多元化,从投资、技术开发、数据及共享、资源保障、道德和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进行战略牵引,各部门响应政府的行政命令、战略计划和行动建议,制定具体政策推进相关政策实施,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跨学科、多样化和跨部门的观点;建立新型组织管理体系,包括首席人工智能官办公室、相关咨询委员会和数字健康卓越中心等机构,以协调对联邦人工智能相关任务的响应和内外部之间的协作、鼓励相关领域专家之间深入互动和加强对科学研究方向的监管;建设支持人工智能和数据的环境,打造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以及拓展跨学科合作伙伴关系,在数据、工具、人才、资助和监管等方面为生物医学和人工智能之间架设应用桥梁。中国也非常重视在生物医学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战略重点.我国颁布了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基于专利数据信息,从发展趋势、专利权人、技术领域、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分析了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的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智慧芽专利数据库收录的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利信息,运用专利信息计量方法对专利数据进行全球专利申请趋势、地域分布格局、关键技术领域以及主要专利权人分布统计,深入研究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和竞争格局,为中国创新引导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量较多,产品研发技术发展迅速,但基础算法领域相对薄弱,核心竞争力较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建议中国在保持现有产品优势的前提下,加大对硬件、算法及芯片等基础层面的研究,同时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等其他行业的融合转化,加快推进专利布局和人才引进战略。  相似文献   

12.
美国政府举国家之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以保持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对此,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从美国自身发展及其对外政策的视角系统分析美国人工智能战略部署和相关举措。分析发现,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部署分为积累和升级两个阶段,均以制定发布政策文件和成立相关机构进行部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演变为世界领导权的竞争,基本实现人工智能创新价值链各环节全覆盖,各部门积极深耕细作,并日益重视在国防领域的应用;其对华策略主要采取成立专门机构、全面封锁、出口管制、限制人才流动等措施。为此,建议中国从组织管理职能、人才、立法、舆论等方面采取应对策略,增强自身实力、主动赢取先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技术力量,世界各国加紧出台了相关政策。通过对当前研究进行及时梳理,可为今后国内人工智能政策的理论推进及政策出台和完善等提供指导。[方法/过程]以国外SSCI和国内CSSC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395篇研究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法对中外人工智能政策研究的高共被引文献、热点主题及演进趋势等进行深入探索。[结果/结论]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势头迅猛;高共被引文献反映了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应用前景、技术革新及对社会的影响;国外研究热点涵盖了知识管理等十二类主题,而国内研究热点则包括国家治理背景下人工智能政策发展路径等三类主题;国外研究的演进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而国内研究则体现在两个方面。最后,从加快形成和构建人工智能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对国内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美两国政府AI战略、科技巨头公司AI产业布局的比较研究,揭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与美国存在的差距,分析我国AI领域缺乏战略性系统布局、AI开源技术和AI研究人才等问题,进而提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阶段,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赋能的作用机理,探析影响产业智能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和比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利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4位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和内容编码。研究发现:国外产业智能化相关研究偏重于算法和解决方案;国内相关研究聚焦于政策和事实性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实现产业价值创造,通过优化产业链、丰富创新链、拓展价值链等实现实体经济赋能;技术成熟度不高、行业数据获取困难、数字化水平滞后、智能化转型成本制约、智能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严重缺乏等是产业智能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学会》2021,(8)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福建省作为"数字中国"的孕育地、发源地,理应在人工智能方面走在前列。该文重点围绕福建省产业发展和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和短板,以需求为导向,研究了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对各领域智能化的新需求,并从顶层设计、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布局和人才质量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区域经济发展维度,运用协整检验方法测算分析人工智能产业对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人工智能产业对国内区域经济均具有强大的影响,而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通过强大的科技资源聚集效应,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同时越来越多的资本替代劳动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内各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人工智能产业良性发展,但人工智能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最后,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进一步为人工智能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加大人工智能教育投入、培养和壮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队伍,促进人工智能融合行业应用、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新型商业模式发展驱动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专利分析方法和技术轨迹理论,以人工智能产业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的方式,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专利引用网络和专业商业化三个维度,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路径进行了识别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瓶颈。数据分析表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尽管发展迅速,但相比发达国家,仍然处于知识引入到知识输出转型阶段。进而推出结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处于基础型研究向应用型模式转变阶段,需要深入加强自主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美国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便着手谋划芯片政策,构想通过政府资金补贴回流芯片制造业来提升美国技术竞争力,以维护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优势。对此,为深入洞察美国的芯片发展战略意图,并借鉴美国发展芯片产业的优秀经验,对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振兴美国半导体生态系统》等芯片政策进行深入剖析,以厘清美国谋划芯片政策的多重动因和布局措施。研究显示,美国实施芯片政策的深层次动因在于其芯片产业优势流失和全球日趋激烈的芯片技术竞赛。美国芯片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设立芯片基金,以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撬动私人资本和地方资金,以及吸引国际资本在美投资建厂、促进回流芯片制造业;新设CHIPS实施指导委员会、工业咨询委员会、CHIPS项目办公室以及CHIPS研发办公室等行政部门,协调推动落实芯片政策;及在芯片设计、制造和包装等关键技术节点中新建技术研发中心等。基于研究发现,为应对美国芯片政策对华的负面影响,提出中国可借鉴美国芯片政策的有益经验,从政府调控作用、芯片资金使用、人才培养引进、攻坚核心技术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对策措施,保障中国芯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伦理准则与治理体系:发展现状和战略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界定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基本概念,分析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然后,探讨导致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总结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下的伦理问题,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媒体、智慧医疗、服务机器人等;此外,围绕应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基本原则探索治理框架体系,包括技术应对、道德规范、政策引导、法律规则等方面。最后,结合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战略部署,指出在社会治理的落地过程中宜采取分层次、多维度的治理体系,并提出在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和治理方面的具体措施建议(2020-2035年),包括社会宣传、标准体系、法律法规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