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好的愿景     
《科学中国人》2022,(23):49-49
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这次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密集实施11次发射、两次飞船返回、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如期完成,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长期在轨驻留,开展更加深入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宇宙空间探索。  相似文献   

2.
毛新愿 《百科知识》2021,(17):27-30
4 月 29 日 11 时许,搭载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随着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天宫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0,(10)
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各类卫星星座项目的持续推进,航天器的商业应用日趋普及,在轨航天器呈现出数量多、平台多、种类多、用途广等趋势,重点依靠资源投入和人力增加的测控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未来多星、多任务、多用户的测控服务的发展需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在多类单项测试中超越人类。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应用到测控系统中,在自主测控、自主故障诊断、任务规划、资源分配方面,采用智能化方法,促进测运控以平台载荷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向以数据业务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转变,大大提高测控任务的完成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正>空间机械臂是实现航天器在轨操作、在轨组装、在轨服务等任务的有效工具。从早期的航天飞机机械臂(CanadarmI),国际空间站的加拿大II臂(CanadarmII)、欧洲臂(ERA)、日本臂(JEMRMS),到加拿大小臂(SPDM)、轨道快车机械臂、日本小臂(SFA),航天器机械臂在轨完成了地面机械臂甚至无法完成的任务:包括超过10t空间大负载的大范围操作及辅助对接;  相似文献   

5.
2021年10月16日,女航天员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一起飞向太空,再次刷新了女性在航天航空领域的纪录.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两次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中国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中国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在为期6个月的空间站工作中,王亚平将与翟志刚、叶光富一起,共同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式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我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进入空间站阶段。文章介绍了近期将发射的"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和"天舟"1号货运飞船上的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以及我国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及主要方向,概述了这些研究方向的重要性及重点,介绍了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的研究设施、科学实验平台和天地支持系统。文章强调,空间站工程是我国推动空间科学及应用发展、实现突破的历史机遇,需要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做好实施工作,并大力开展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王兴 《科技广场》2012,(10):118-120
本文通过对小型装配式冷库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与改造的必要性与教学用途、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分析、基本建设与改造方案内容等三个方面的讨论,认为小型装配式冷库实验、实训设施价格低廉、教学用途广泛、建设简单、维护方便、技术改造可选择的项目与内容很多,可以提供多专业多课程的专业实验实训任务,是一种很理想的、很有必要的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实验、实训设施。  相似文献   

8.
正空间机械臂是一类仿人类手臂构型的空间机器人,是融合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为一体的复杂系统。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和空间探索的不断深入,空间机械臂已经成为各国深空探测和在轨值守不可或缺的组件之一,在空间站、卫星、深空探测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空间机械臂的特点是能够像人类的手臂一样抓取和搬运物体,在太空中对在轨单元  相似文献   

9.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追逐着浩渺繁星飞向更遥远的深空。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深空探测成为进一步了解宇宙、加快科技进步的必然选择。同时,这也对高效率、高可靠、长寿命的空间电源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前不久,据新华社消息,中国空间站航天技术试验领域再获新成果:空间自由活塞斯特林热电转换试验装置按照试验方案,顺利完成我国首次技术在轨试验,热电转换效率等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林小春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I0010-I0010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货运飞船18日携太空实验样本和一些陈旧设备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为它的第三次空间站送货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  相似文献   

11.
龙学锋 《百科知识》2022,(23):18-21
<正>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由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地球轨道,这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约7小时后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2022年7月、10月,我国陆续发射“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进行舱段转位,并在2022年底前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最终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为何选择三舱结构?太空实验室什么样?太空实验室将进行哪些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引入信息构建的概念,以滨州学院为例提出了基于信息构建的高校图书馆民航特色馆网站建设方案,以期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梁锦雄 《科技通报》2014,(5):129-132
传统云计算平台调度方案,存在请求缺失率高、资源空闲时间高以及资源利用率降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SssS的模糊弹性云优化调度方案,分析SaaS云平台弹性优化调度指标,避免资源的过量和欠量分配,提供了弹性云平台调度任务量和平均响应时间的匹配关系,依据云平台弹性调度指标和模糊调度算法,将SaaS云平台分配任务集按照不同优先级进行划分,优先级等级高的任务优先调度,确保更多的重要任务得到调度,最大化SaaS云平台的执行任务量,最小化平台的平均响应时间,使云平台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实验结果表明,该调度方案能够优化云平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务响应时间,提高了总执行效率,节省了云资源,具有较高的节能开销比和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亚米级时代,相机产品的在轨服务保障能力愈发重要,主要包括在轨技术支持和服务、在轨性能跟踪和管理、图像数据处理和评价、在轨应用效果分析等,为在轨运行、地面处理和遥感应用提供技术保障。本文以浦江一号的在轨支持情况为例,对相机产品的在轨处理及用户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后续相机产品的在轨支持模式提供参考,为打造用户满意工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1,(4)
随着未来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后续太空教学活动与搭载项目的日益增多,对实验过程进行图像采集处理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采用OV2640摄像头,通过STM32微控制器进行数据的传输与处理,并将实验图像实时显示在液晶屏上,为空间教育类实验提供适应性广、接口统一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6.
组装太空站     
际空间站是世界航天领域最大规模的科技合作项目,也是航天史上第一个由各国合作建设的载人空间站。世界各个在航天方面有实力的国家都参与到这个国际航天项目中来,其中美国、俄罗斯是主导国家。为建造国际空间站,美国已经进行了多次航天飞机发射,如“奋进号”航天飞机,曾为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安装加拿大研制的机械臂,这个19米长的机械臂将承担空间站今后建设任务中的许多重活,大大减轻了宇航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江西省上饶县皂头等乡(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应用。通过项目区数字化图件的建立,实现了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有效管理。通过项目区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实现了项目区地形的三维可视化地形分析,为该类地区整理项目中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工程项目规划以及工程量测算等方面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在太空遨游了近7年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举世瞩目下平安"回家",坠入了南太平洋,实现永久性安息。当"天宫一号"结束使命时,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大型空间站工程将豪华启航。整个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建造,届时或成为世界上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无控再入",如美丽流星返回地球2016年3月16日,已步入老迈之年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洲10国联合研制的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已经在太空中安全运行100多天了,整个空间站将在今后5年内建成。这个空间站建好后第一批实验研究项目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20.
<正>载人月球探测是我国继空间站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航天工程。近日,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其总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实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与空间站相比,载人登月的难度要大很多。我国将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环月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