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段尧清  陈婷  刁斐  吴瑾 《情报科学》2023,(5):124-130+143
【目的/意义】通过对我国省域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政策驱动路径进行分析,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数字政府政策的内部协同机制,可在政策层面为我国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方法/过程】选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政府已经出台的76份政策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NVivo12软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根据量化分析结果选取典型的政策工具类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揭示政策工具的不同组合与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我国省域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政策驱动路径。【结果/结论】单一政策工具不能构成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必要条件。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驱动路径有四种类型(包括7条不同的组态路径),分别是供给型路径、环境型路径、供给-环境协同型路径和供需-环境协同型路径。【创新/局限】将内容分析法与fsQCA方法相结合,构建了政策工具视角下省域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驱动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但研究结论有待获取更多维度、更细粒度的主客观实证数据进行实践检验,未来还可以考虑通过采集面板数据进行动态QCA组态分析。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背景下,科学衡量我国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并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和主要驱动路径对于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数字化技术转型、数字化创新能力转型和数字化效益转型三方面构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改进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相结合,对各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从技术、市场、政府三个维度的“组态效应”研究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总体仍遵循东、中、西梯度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驱动路径有5条,可将其归纳为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种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多重因素间复杂本质,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数字化技术转型、数字化创新能力转型和数字化效益转型三方面构建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改进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相结合,对中国各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从技术、市场、政府3个维度的组态效应研究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区域发展不平衡,总体仍遵循东、中、西梯度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驱动路径有5条,可将其归纳为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种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多重因素间复杂本质,为促进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持续转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文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基于可持续转型的分析框架对近年来我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文件进行了政策文本分析。研究表明,政策工具多着眼于对转型的直接支持,需进一步使用破坏性政策倒逼转型;要通过政策不断调整地方政府、国有车企等体制主体,使其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相适应;应放宽在生产、营销和售后等互补性资产上对新入企业的高门槛,政策应能突出拥有核心技术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省域制造业以及联合国贸发数据库UNCTAD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各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并对其存在的异质性进行考察。研究表明:30个样本省份中,京津、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10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中部、西南11省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东北、西北区域9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尚不存在显著影响,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究其原因,中国工业机器人大多应用在汽车与电子信息产业,而各省制造业发展方向与重点的不同导致提升效果的异质性;工业机器人应用需要配套的产业链与技术吸收能力的支撑,才能得到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政策指数法,对我国31个省(区、市)自2009年以来颁布的311个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及专门政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省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总体完善度指数平均为76.3%,强度指数平均为37.3%,创新度指数的平均得分为5.4%;政策子工具的选择具有显著偏好,频率依次为环境类、供给类和需求类;政策总指数呈现东、中、西由高到低的阶梯状差异特征。并提出加强地方政府需求类政策、优化政策子工具使用结构以及提高政策创新度等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效应领域定量化探究产业环境、要素流动、技术创新等维度的影响研究较少的现状,从产业环境、要素流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三大维度对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的传导机制开展定量研究。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将技术创新因子纳入要素流动范畴,并根据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密集度与产业要素优化效率关系,将制造业转型升级分解为创新性转型和要素性转型两种类型,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14—2016年、201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产业环境优化能显著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最大,该指数每增加1%则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提高6.80~6.94,产业吸引力、碳值控制、政府创新激励次之,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规制呈现抑制效应;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在两种分解效应中均为正向驱动作用,但政府政策调控对制造业创新性转型有激励作用而对要素性转型有阻碍作用。(2)要素流动能显著直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发挥部分中介效能,驱动效果表现为“技术>资本>劳动力”,中介能力依次为“资本>技术>劳动力”。(3)技术、资本、劳动力3种主要要素的跨区...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中国区域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创新政策路线走向不明朗。本文从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三方面构建创新政策比较分析框架。利用该框架,对中国江苏省和美国加州省(州)级政府出台的创新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和加州均采用了供给类、需求类和环境类创新政策工具。江苏省主要采用供给类创新政策工具,加州则更加偏好采用环境类创新政策工具。江苏省的创新政策具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突出特点,而加州创新管理采用大部制,政策主体与创新政策工具之间基本形成"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本文的研究为中国区域创新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政策支持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效果,文中构建中小企业与政府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Matlab数值仿真分析了财政奖补、税费优惠、服务供给3种单一政策及政策组合对政企策略选择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单一政策支持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且在相同支持力度下,财政奖补、税费优惠、服务供给的政策促进效果依次递增;两种政策组合显著加快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演化速度,其中税费优惠与服务供给的政策组合效果最佳;3种政策组合下,低强度的政策支持促使系统快速稳定于(数字化转型,支持)理想状态,高强度的政策组合反而不利系统演化。结果表明:政府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应重视扶持政策的激励作用、选择高效的政策组合方案、采取合适的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0.
转型升级是当前制造业面临的核心议题,各级政府均将产业政策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文章基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分析框架对中央-河南-许昌三级政府的政策文本进行细粒度量化分析,解析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的纵向协同性问题。研究发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在纵向层级方面趋于耦合,其核心政策目标聚焦于信息化改造、创新能力提升,核心政策工具围绕着人才、资金、知识产权等领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政策设计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的精细化以及政策工具的创新性方面;各级政府在政策工具选择上,已经形成相对一致的行为模式,即环境型政策工具、供给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数量呈现阶梯式下降的差序格局。本文构建的研究方法为分析政策纵向协同性提供了参考,相关的对策建议对于政府部门优化政策设计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才引进政策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并使之发挥能动作用的重要依据,是决定人才的去留、人才队伍的稳定和人才作用发挥的关键,比较各地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寻找政策差异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构建的政策文本分析理论模型为指导,基于2007-2017年中央、部分省市政府颁布的人才引进政策文本数据库和语料库,运用文本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区域人才引进政策属性指标的分布态势及其关联关系,构建了人才引进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手册,并将此成果应用于区域人才引进政策综合评价实证分析中。研究发现:(1)基于理论模型指导的政策文本内容量化研究,有效实现了非结构化政策文本数据的结构化转换,在检验政策文本的一致性、描述比较各区域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与实施状况的差异性等方面颇具优势;(2)不同区域人才引进政策的综合指数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性而呈不均衡状态,且在具体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上显著不同;(3)基于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所构建的人才引进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手册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性。  相似文献   

12.
孙毅  罗穆雄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1):1316-132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工业大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与长期以来对美国重视虚拟经济、轻视实体经济的认知相反,自2010年至今,美国奥巴马、特朗普和拜登3届政府都将振兴美国制造业、激发美国制造业创新活力作为保障美国经济领先地位的核心战略,并通过《2014年振兴美国制造业和创新法案》《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等一系列政策完善了美国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为美国智能制造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指导意见。文章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自奥巴马政府以来美国智能制造政策的演化过程,重点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与制造业拓展伙伴计划两大典型实践,总结了美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为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为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基于美国的政策及相应实践,结合我国国情与产业基础,文章梳理总结了美国智能制造政策对推进我国政策改进的6点启示:(1)加强政府的引领作用,完善智能制造顶层设计;(2)培育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扶植中小企业发展;(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性技术的发现与商业化进程;(4)深化开放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与融合;(5)改革考核评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6)完善教育与培训体系,强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探析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模式、路径和内生动力,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政策举措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分类研究江苏、广东、河南、山西、贵州、宁夏等6省、自治区数字化水平不同梯队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提出创新引领型、稳步成长型、发展培育型3种省、自治区的转型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包含环境、技术、产业、生态四要素的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机制,并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及推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构建政策文本分析理论模型,基于2007—2017年我国中央、部分省市政府颁布的人才引进政策文本数据库和语料库,运用文本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分析区域人才引进政策属性指标的分布态势及其关联关系,构建人才引进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手册,并将此成果应用于区域人才引进政策综合评价实证分析中。研究发现:(1)基于理论模型指导的政策文本内容量化研究有效实现非结构化政策文本数据的结构化转换,在检验政策文本的一致性、描述比较各区域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与实施状况的差异性等方面颇具优势;(2)不同区域人才引进政策的综合指数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性而呈不均衡状态,且在具体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上显著不同;(3)基于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所构建的人才引进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手册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性。  相似文献   

15.
王昶  卢锋华  左绿水  孙桥 《科学学研究》2020,38(6):1001-1008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地方政府纷纷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产业政策工具如何组合匹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已成为地方政府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本文通过对贵阳市大数据和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的扎根理论研究发现:(1)政策组合是由战略与工具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政策战略指引政策行动及保障等政策工具实施过程;(2)政策战略包括产业定位、业务路线和目标规划等要素,并存在“自上而下”预定战略与“自下而上”应急战略两种形成模式;(3)政策行动与保障之间存在“主-辅”协同关系,政策行动作为主导性活动基本围绕企业价值链展开,并需要得到相应要素资源等政策保障支持。本文理论贡献在于探索性地构建了中国区域情境下政策组合的“战略-行动-保障”整合理论模型,并深化了政策工具间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提出了制造业绿色转型绩效提升路径的TOE整合分析框架,并运用fs-QCA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19年,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绩效整体上呈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制造业绿色转型绩效是多个条件变量复杂作用的结果,高绿色转型绩效驱动模式有3种,分别为扶持拉动型、竞争拉动-协同型、信息化主导型,技术条件尤其是信息化水平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扶持拉动型分布最普遍;(3)非高绿色转型绩效驱动模式有两种,分别为压力损害型、养尊处优型,环境条件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压力损害型分布最普遍;(4)充分的政府支持是制造业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组织条件。研究拓宽了相关理论的适用范围,为制造业绿色转型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典型制造业企业上汽集团为例并以其15个整车基地所在城市2014~2018年出台的共计443项人才政策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文本计量、文本挖掘、关键词社会网络、内容分析、调研访谈等多种方法,从政府-企业协同关系视角系统梳理回顾和反思地方人才政策体系并揭示其瓶颈问题。结果发现:(1)各地人才新政发布主体协同情况参差不齐,政策受益客体分布不均,大多数政策缺少前瞻性布局和考虑,重点关注高科技新兴产业领域,且高校毕业生和海外优质“塔尖”人才成为主要青睐对象;(2)政策工具主要集中于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引进,放宽落户条件已是大势所趋,人才落户、购房补贴、生活补助、税收优惠等已成各地政府人才吸引主要手段,政策精准度有待提升、工具措施较为单一且同质化现象突出;(3)从政府-企业协同关系视角看,人才政策的政府-企业协同效应缺失,地方人才政策体系仍有待完善,企业用人单位也存在严重缺位。最后,从政府政策制定、企业政策使用及政府-企业协同合作等3个层面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加快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并分析区域异质性和试验区类型差异性的影响效应,从而探讨创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创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显著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并且所产生的政策效应与区域发达程度有关,其中对东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作用更加显著,但同时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数字经济的后发赶超提供契机;影响效应差异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跨区域类型试验区有更深远的政策效应;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表现为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规范市场环境等方面。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贯彻大数据战略、构建发展评价体系和创新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加快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并分析区域异质性和试验区类型差异性的影响效应,从而探讨创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创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显著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并且所产生的政策效应与区域发达程度有关,其中对东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作用更加显著,但同时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数字经济的后发赶超提供契机;影响效应差异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跨区域类型试验区有更深远的政策效应;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表现为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规范市场环境等方面.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贯彻大数据战略、构建发展评价体系和创新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