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情景描述: 学习"统计"后,教材安排了一节内容:运动与身体变化.我与同事交流发现,他们布置学生自己课后去完成,对学生是否去实验、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则不再问津,其效果可想而知.而我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提前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在表中填好姓名,讲清实验注意事项,之后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中提出问题:"我们的身体运动后,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了两次实验.  相似文献   

2.
谭景芳 《湖南教育》2002,(15):53-53
颜振遥先生首创的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改革实验教材不仅教给了老师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给学生指点了学习语文的最佳方法。从自学辅导教材的内容来看,其辅导学习方法的核心就是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去获得良好的自学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学,实实在在地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回顾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可以概括为:老师在教学中享受到教学的乐趣,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轻松和愉快。不妨听听学生的感受:上中学后,语文换上了自学辅导教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打破了以往老师一个劲儿在台上讲、学生只顾听与记的局面。面对这样…  相似文献   

3.
在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一节讲述了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为了检验这个设想,教材安排了利用电子射线管演示电子束运动轨迹的演示实验,实验说明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洛仑兹力.实验效果明显,但需在暗室中进行才有一定的可见度.能不能利用直观性更强的实物来完成这一实验,让学生看得更真切明白呢?我就地取材,制作了一个结构简单、效果明显的“洛仑兹力演示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徐洁 《西宁教研》2001,(4):15-15,19
跨入21世纪的今天,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课堂教学正在从知识教学转向能力教学,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运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教师根据阅读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适时培养,才能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脑,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五种: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小车的运动》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对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产生问题:“小车从斜面上冲下来,滑出去的距  相似文献   

6.
一道浮力问题与实验湖北省安陆市伏水初级中学︵︶严长林我在讲授“浮力原理”一节课中,按照教材要求做完实验,总结出“浮力原理”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能否受到大于液体重力的浮力呢?”结果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根据浮力原理,“...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去学习,去创造,数学家陈重穆教授主编的GX初中数学实验教材就贯穿了这种思想。我认为32字诀中的“先做后说,师生共作”站是教会学生去学习、去创造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在学生学习完植物的向性运动后,安排了“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设计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的方法;二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我的做法是,先引导学生回顾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玉米苗倒伏后,过几天发现又“抬起了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的同学认为是“光照引起生长  相似文献   

9.
谢静 《云南教育》2008,(6):17-18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本课有一幅插图,6个词语和一首儿歌。词语为体育活动的名称,第一行是与手有关的运动,第二行是与足有关的运动;儿歌反映操场上的活动情形,告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强壮。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对本教材作了如下调整:在知识目标上,没有把课本中“我们能‘看见’声音吗?”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认识,而是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融入到学生的第二次实验中,通过让学生再次亲手实践,体验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打开人教版实验教材,我们会感到耳目一新,童趣十足。这套教材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文本之中,让文本跳出教材进入学生之中。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很好地激励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但是,关于教材练习的个别设计我感到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就此提出商榷性建议,与同行探讨。《乌鸦喝水》一文后有道思考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这样提问给出了障碍。引发学生积极思索解决疑难,旨在让课文学习成为学生的探究性实践活动。但是,这个问题提的不够开放…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目前使用的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尽管作了修改,但从学生终生发展、创新能力角度看仍存在不足:⑴教材给孩子们的空间较窄,许多应该由学生自己思考,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归纳、总结的内容,教材在提出问题后马上呈现结果。⑵教材编排,仍注重“模仿、复制”,教材编排基本上是一题一例,通过模仿…  相似文献   

13.
快乐体育教学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现在的能力去享受运动,在教学实践中要采用“目标学习”的教学方法,不仅与学生身体发展水平及体育基础相吻合;而且与学生的在心理上享受运动乐趣的水平相一致,使学生体验尝试-学习-创新不同层次的乐趣,逐步由浅入深学到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班有一些男生酷爱篮球,一有时间就抱着篮球奔向球场,体育课打,课外活动打,下课间操打,中午休息时间打,放学以后打,甚至课间10分钟也要打几下,沉迷其中,乐此不疲,虽几经劝说,却收效甚微。有一次,我与几个爱打篮球的学生交谈。我问:“你们天天打篮球,不累吗?”学生说:“不累,我们身体好。”我又问:“你们怎么有那么大的劲儿去打篮球?”学生说:“因为我们对篮球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喜欢篮球运动中的竞争氛围。”我说:“你们能不能把兴趣分一部分给学习,把篮球运动中的竞争意识运用到学习中呢?”学生说:“我们对学习也有…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 “美的发现”是冀教版七册教材第一单元的“阅读链接”,是围绕本单元的文化主题“美的发现”而编排。开头以罗丹的名言引入,提示了本文的重点在于学习了本单元有关一些写美景的文章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表达美。这部分教材有2个“链接点”——“分享他人的发现”,“我眼睛里的美景”。“分享他人的发现”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查找资料去发现美。一方面提示了活动的方法——搜集图片或音乐、阅读有关写美景的书籍等。一方面提示了有关的表达美的方法——图文的形式或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概括等。“我眼睛里的美景”则提示学生到生活中、到自己的身边去发现美,表现美,并提示了发现美的方法一一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拍摄下美景等。  相似文献   

16.
“生物组织中某些化合物的分析”实验,是上海高中《生命科学》(试验本)高一第一学期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学生对高中生命科学课程的内容、实验方法和过程还很陌生,因此怎样设计本课例,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实验方法和技能上得到训练,这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1中学教材中的“伽利略斜面实验”在中学教材中多次提到了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以人教版物理教材为例,表述如下. (1)初中物理教材“牛顿第一定律”中的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由此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相似文献   

18.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有很多好的地方,如注重了教材编排体系的优化,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等,但我认为还存在两个不够:一是与生产劳动结合不够;二是学生主体观体现不够。那么,如何突出这两点?我个人认为:1.从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点来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能把学得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劳动中去,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这种实践不能局限于解几道题,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劳动中去。在知识的运用中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  相似文献   

19.
“植物的激素调节”,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第二课时学习“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教材在第一小节中,有一个学生实验:“植物的向性运动”。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此时已是初冬,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已较低,完成此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可安排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利  相似文献   

20.
余静蓉 《师道》2005,(4):42-42
近日看到一则故事:一天深夜,一个物理学家,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走进去一看,是他的学生在做实验。物理学家问:“你晚上干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我在做实验。”又问:“白天你在于什么?”答:“我白天也在做实验。”物理学家勃然大怒:“我问你,一天到晚做实验,你什么时候用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