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是与实相对的概念,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而古代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体味出的空灵境界和无尽情感:撇开借景抒情手法(因为相对于“景”而言,“情”也可说是虚笔)之外,古代诗歌中的虚写大体包括以下四类情形。  相似文献   

2.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话》卷二引文:“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里的“虚”是指思想感情,“实”是指景物形象。如果只在诗中写“虚”,干巴巴地抒情,当然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堆砌景物,定然缺乏生气。因此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是一种将某种心情加以物化来表达的手法。所谓将心情物化,就是将无形的抽象的心理状态,用有形的景物状态去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梁平县红旗中学谭万玲教师回答: 一、教师故弄悬虚,学生尝试设计 必修I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活动”设计了测当地经纬度的实验步骤,但考虑到学生会按部就班照做,依然不能深入领会其原理,因而故弄悬虚地说课本中的设计需改进,布置各活动小组自行设计最简单可行的方案并在秋分日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4.
学生:老师,您常说我的作文写得很真实,但就是太平淡了,不能打动人。您能讲讲其中的原因吗?老师: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是同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说你的文章写得“真实”,是因为你能把所见所闻如实地表现出来。但文章要能打动人,光靠“真实”还不够,还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写“虚”。写“虚”,就是在客观地表现所见所闻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做到适当地抒情和议论。学生:许多时候我都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可是一提起笔又不知道怎么表达了,您能说说如何抒情吗?老师: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文章中直接表达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可睹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描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虚室”一词,人教(2004版)高三册第16页注作:“指房间,也指人的内心。语出《老子》‘虚室生白’。”但究竟是怎样的“内心”,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读懂课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认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规律和方法,懂得“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教学的终点。围绕这…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大音希声”是以比喻来说明“道”的特点的,它波及到文艺创伤中“有”和“无”、“虚”和“实”的关系问题,虚实结合、重虚的方法,表现出中国古代文艺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美学特点,虚和实的具体含义,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主要的有:一,虚和实的关系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二,虚和实 纹学作品中虚字和实字的关系;三,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作品中的神形,情景、意境的对立,四虚即文艺作品,中未直接描写的部分,实即直接描写的部分,对文艺创伤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大致有两种:一是实以引虚,二是虚中孕实,无论实以引虚或虚中孕实,均应虚实相济。  相似文献   

9.
<正>“虚与实”在写作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是看得见、摸得着、具象显形的人和事物;“虚”是抽象的,需要想象和模拟才能感知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见识和意蕴等。好的作文在生动感人的事实叙述之外,讲求灵感闪现和顿悟发掘,这样行文才能境界超脱高妙、令人激赏。山之气质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气韵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人之精神写不出,以领悟写之。领悟是什么?领悟就是“实”化“虚”的认识和发现,是“虚”处穿插“实”的作文秘诀,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心灵收获,  相似文献   

10.
何兆新 《辅导员》2013,(23):25-26
对于同学们的习作指导,作为老师提倡的是一种新文风,坚决反对无中生有的胡编乱造,但现在的习作已经形成了造假和虚假之现状,让老师们很是头疼.写作固然需要艺术化处理,老师也并非反对“虚”写,但应该正确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以“实”为主,关键处也允许“虚”写.在作文教学中,由于一些语文教师无意识地错误引导,致使文风日下,“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照搬抄袭”成为当前语文界“虚多实少”之习作乱像.  相似文献   

11.
你写·我写·他写:即作交接成。据前登出作文开头,请同学们续写,每期择优录用2—3篇。性情小练笔:刊发同学们成长日记、生活随笔,展现当代中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历程。中学生论坛:刊发同学们对时事及校园、生活、学习中的热点发表议论的文章。文章病院:教师就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病例”做出“移断”何作及时“治疗”,让学生中的”写作特困户”获得真正的“扶贫”,走上“小康”。好友一台戏:生活、学习中的朋友,甚至从未谋面的笔友之间,你写我,我写你,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展示中学生珍视友谊、热爱生活的美好青春。教师文苑:刊…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伪文化”现象泛滥,“新八股文”呈现燎原之势。在2007届的高考作文评改中,这种“虚、假、伪”的文风将一定会受到打压。然而,怎样把作文写“真”、写“实”呢?笔者认为,写好时评文,不失为使同学们摆脱“虚、假、伪”的文风,回归到写真事,抒真情的“务实”的文风上来的有效途经之一。  相似文献   

13.
包凤华 《江西教育》2004,(24):33-33
情节增补法.由于表达的需要,有些课文常用略写和虚写。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作者原意及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使增补的情节内容具体化。如《丰碑》一课中讲将军看到有人冻死在冰天雪地里.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吼叫:“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这时候,有人告诉将军.死者就是军需处长……这里的省略号有很多内容没有写出来.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口干舌燥地指导学生怎么写,而后当学生动笔写作时,依然有不少学生咬着笔头茫然四顾,不知从何下笔。教师就纳闷了:指导了那么久,怎么还不会写呢?通过了解发现,其实教师往往对作文“怎么写”强调得比较多,而学生更愁的是“写什么”。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殊不知学生也正为无“米”做“炊”而发愁呢。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找“米”做“炊”呢?本文根据自身实践摸索总结了几条作文的取材之道。  相似文献   

15.
虚与实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产生联想、补充的笔墨;实,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是虚无缥缈,而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而是艺术再造的“实”,导向一定的“虚”。构思行文过程中.虚笔与实笔兼使,二者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种技法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我国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论诗有言,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这其实是对诗“贵虚实见意”的强调。所谓“写得太实则无诗”,此理也同样适用于写作中,请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的精彩描写。  相似文献   

16.
虚实乱谭     
读名画《风雨归舟图》,但见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问:“雨在何处?”答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我国画论历来讲究“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其实,任何艺术都贵于此道。古戏上的虚拟动作,现代剧的静场、潜台词,音乐上的“歇拍”、弦外之音,诗文中的象征、虚写,等等,都是极好的例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两句诗,  相似文献   

17.
一、作文讲评中的“读”。即在讲评时要求学生重点读教师的“修改痕迹”及评语。鲁迅先生就曾提倡青年人应到作家手稿中去学习“该这样写”、“不那样写”的道理,而不只学习现成的作品。他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援引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那,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学生认真阅读经过教师修改的作文也是这样,从中他们可以悟出“不那么写”和“该这样写”的道理。就…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是语教学中的弱点,多数语教师则认为“读”是为“写”服务的,教读的目的是为了会“写”,“读书破万卷”为的是“下笔如有神”;老师教语,最卖力的也是讲写作方法,以便学生模仿、学习。完全忽视了教读的自身规律,没有训练目的,没有训练内容和方法。重“训”轻“读”;重“写”轻“读”,目前,这种现象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阅读教学中的“写”越来越受到重视.“读写结合”再度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原先比较多着眼于通过“读写结合”的概念渐渐被转化为读怎样转换为写.还关注写怎样促进读的“读写互动”所取代。这确实是一大进步.但当前不少阅读教学中的“写”实效性还不高:有些“写”存在机械化倾向.忽视与文本的表达范式切合:  相似文献   

20.
教后记.亦称“授课心得”“教后感”,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才识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写教后记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课堂中的反馈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子,有助于找出教学没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