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巴比特》是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对房地产商人巴比特的刻画,形象生动地向大众展示了20年代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特征。从消费伦理视角看,小说中人与社会之间是占有式的消费方式,人与人之间是利益扭曲的,自我个性也面临着消失的状态。这对探究美国商业的发展、美国人的文化精神,甚至我国当代社会的消费伦理构建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研究文本<巴比特>出发,从巴比特人性的蜕变,宴请老同学时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以及他所隶属的整个中产阶级对禁酒令的执行和认识三个方面入手,指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整个中产阶级虚伪、唯利是图、道德沦丧与生活作风堕落的社会现实.同时,对小说所反映出的当时的主流价值准则做出了分析与探讨.总结出了随流循俗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主流价值准则,从而抨击了美国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3.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也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巴比特》是刘易斯在192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反映美国商业文化繁盛时期城市商人生活的小说。本文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出发,分析了《巴比特》中人物在文化商品性、标准化、意识形态化和控制大众心理的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新历史主义文学功能论中的“颠覆”和“抑制”概念来分析《巴比特》的社会政治功能。小说通过巴比特的反叛来颠覆因循随流这一主流社会意识,但这种颠覆受到了抑制,巴比特反叛失败,回归到标准化生活。由此在小说的颠覆与抑制两种力量的动态关系中实现了协和。  相似文献   

5.
《巴比特》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作品,作品围绕商人巴比特展开,整体结构就是一个大型对话。本文运用巴赫金的作者与主人公相关理论,对作者刘易斯和主人公巴比特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当时美国中产阶级商人的群体特征一物质丰富、精神贫乏等危机。  相似文献   

6.
巴比特是美国作家辛克莱·路易斯创作的艺术形象,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一个代表。阿Q是中国文学家鲁迅创作的艺术形象,它的意义是世界性的。阿Q的影子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分析巴比特的特性中隐含的阿Q气也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梦与消费密切相关,但两者间又有必然的矛盾:一方面,人们总是以挥霍消费、奢侈消费的方式表达自己实现了美国梦,另一方面,消费必然导致美国梦的破灭,因为消费所致的人们对物的无尽追逐总以扭曲或破灭告终。本文以20纪初美国小说中以消费为特征的人物嘉莉妹妹、盖茨比和巴比特为例。探讨美国梦在当时文学作品中的流变。  相似文献   

8.
美国第一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巴比特》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现实主义和讽刺文体的矛盾杂糅,而是具有多元性的现代现实主义特质的高超的艺术作品。刘易斯运用了一种詹姆斯·费伦所说的"肖像化"的叙事艺术,把叙事成分与人物素描成分结合了起来,消解、化解或者说缓解了事件的发展过程。肖像化叙事艺术的分析表明:巴比特不但是一个循规蹈矩、自满得意的美国人,而且还具有通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另一面:一个不满意和不快乐的美国人,一个消费文化的精神奴隶。  相似文献   

9.
熊净雅 《现代语文》2009,(11):114-116
《巴比特》是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克莱&#183;刘易斯的代表作,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束缚人的精神,扼杀人的本性,湮灭人的个性并阻碍个体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从而导致个人的反叛和抗争,但是最终叛逆者付出了代价。小说对个人与环境的矛盾与抗争主题的探讨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二十世纪早期著名现实主义讽刺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通过对主人公中产阶级商人巴比特这个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敏锐地揭示了物质至上的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物质至上的商业社会对人性的剥夺。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在今天广泛的商业化社会中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世界上流行着两大类英语:英国英语(British English)和美国英语(American English)。美国英语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对北美进行殖民地开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的英语变体,其使用范围波及整个美洲大陆。 1922年,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作家辛克莱·路易斯(Sinclair Lewis)写了一本名为《巴比特》(Babbit)的小说,极其成功地描绘了美国中西部商人的生活,通篇是十分地道的美国语言。后来,作品舶进了英国,书店主人恐怕一般英国读者看了不懂,就给它加了120多条注解。但后来发现,注解里却有不少错误。可见,自命为“美国通”的英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以凝炼、简约称,但他在小说中也大量地运用了重复。据统计,在他的小说集《呐喊》《镑徨》《故事新编》中,31篇小说有20篇使用了重复修辞,这种现象在中国现当代的短篇小说创作中是不多见的。美国学希利斯·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将小说中的重复现象分为三类:①细小处的重复,如语词、修辞格、内心情态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之父,先后发表了《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和《欲望三部曲》等多部著名长篇小说。他的作品打破了美国早期的现实主义的乐观传统,用巴尔扎克式的锋利笔法,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个世界的对立,讽刺了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无情抨击了它对人们的腐蚀和摧残,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因此,他的小说多次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歪曲、甚至是禁止出版。但是,1925年小说《美国的悲剧》的发表,却在美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给德莱塞带来了世界声誉,从而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巴斯滑稽模仿小说简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斯滑稽模仿小说简评谭瑞生约翰·巴斯是美国著名黑色幽默作家,他的滑沿用模仿小说以奇特的创作风格和大胆的叛逆色彩,在六十年代初的美国文坛上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是;究竟他的作品是一种“肤浅的滑稽仿作”,代表着一种说死文学样式的苟延残哨...  相似文献   

15.
刘洋 《英语广场》2023,(18):68-71
约翰·霍克斯是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小说《第二层皮》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小说通过主人公斯基泼对自己“毫无掩饰的历史”的回忆,重构了他所经历的黑暗暴力的旧世界和和平美满的新世界。本文通过分析该小说中用到的结构反讽、不稳定反讽、浪漫反讽等反讽手法,重构了斯基泼天真迟钝的退役海军军官形象,进而探究后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不确定性以及小说中人们内心的麻木与病态心理。  相似文献   

16.
任玉娟 《考试周刊》2014,(50):23-24
诺曼·梅勒是美国当代最重要作家之一,他的非虚构小说创作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作压力促使他创作转型,美国社会的动荡为他提供了契机。非虚构小说在梅勒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夜幕下的大军》为文本分析非虚构小说的创作特点,阐释了梅勒运用小说技巧处理反越战游行的事件。  相似文献   

17.
巴金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极具创作个性。按他自己的话说,他走上创作之路完全是自发的,是受着他的性格、情感的驱使。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心理的、情感的描述,完全不是一种理智型的架构和阐释,而类似一种内心的倾诉和爱恨的喷薄。所以,巴金的小说创作就给心理学批评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但是,除了美国批评家纳森·K·茅、中国批评家蓝棣之等少数人外,真正从心理学分析对巴金小说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还很少。  相似文献   

18.
《老人与海》是欧内斯特·海明威 (1899~ 1961)晚年的成熟之作。凭借这篇小说,他获得了 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作为美国的现代著名作家,对现当代美国和世界文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海明威可以说是 20世纪的同龄人。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甚至带有某种传奇性。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虽然多次身负重伤,但他没有倒下去。他的特殊经历反而促使他在作品中对战争做了深刻的反思。另外,他还喜欢打猎、钓鱼、拳击等,这些经历都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老人与海》的情节十分简单。他写一个老渔夫桑提亚哥独自一人出海远航…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沃尔夫的一生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中是绚丽的传奇之一,他以年轻的38岁年华书写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文坛的华彩篇章。他的小说充满了抒情气息.而不是以情节取胜,再加上他并不丰富的经历,以及他伤感的心灵,使他的小说具有了一层自传色彩。本文从沃尔夫的经历入手。揭示他的小说的自传色彩,以及在创作道路上。沃尔夫用艺术的形式对美国文坛评论界的辛辣讽刺。  相似文献   

20.
通过揭示巴比特的外在与内心世界,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辛克来.刘易斯是如何描写一个实利主义又自鸣得意;追逐名利又势力虚伪;自满自负又不平不恭;沉伦堕落又有强烈反叛精神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