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是一本书。看人如看书。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容却不堪入目。  相似文献   

2.
人是一本书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看书.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稚;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  相似文献   

3.
人是一本书     
人是一本书。看人如读书。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的人像一本散文集,()的人是一本抒情诗,()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  相似文献   

4.
人是一本书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看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 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相似文献   

5.
【中考原题】阅读选文《人是一本书》,完成下面1-6题。人是一本书。看人如读书。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相似文献   

6.
随香梦潇湘     
我身体纤弱的林妹妹呀,你就是一道风景。“娴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不就是对你真实的写照吗? 也许有的人向往山的巍峨,也许有的人景仰海的壮阔,也许有的人追求天空的深邃,而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却视你——林黛玉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初读《红楼梦》时,还直嗔怪你的“不懂  相似文献   

7.
当中国的校长,是很不容易的,常常会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无措手足,无所适从。有的抓住了“现实”,却丢弃了“理想”,自然会招致“应试教育”一类的非议,气虽壮却理不直;有的守住了“理想”,却忽视了“现实”,结果是“阳春之曲,和者盖寡”,你就是说得天花乱坠,但大家就是不买账。难道“理想”和“现实”之间真的就是这样非此即彼、水火不容吗?陈耀方校长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二者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是应当也是完全能够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它、使用它。这只是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的一种认识,从语言和“说话人”的关系上看,语言是个“多媒体”———既可作为工具,同时也是心智能力的一种反映。比如,同样发出声音,同样要表达一种意思,同样说一个长度相等的句子,为什么有的人会“妙语连珠”,而有的人却“辞不达意”?这就是心智能力的差异。有人不一定同意这个观点。他们举例,不是有的人不善言辞,可照样成为作家、科学家吗?你能说他们心智不优吗?其实,这些人固然很优秀,但问题是,如果他们抓住了幼儿期对…  相似文献   

9.
<正>很多家长认为沟通就是“聊天”,“聊天”就是“说话”,只要不是哑巴,都会“说话”。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会说话”等于“会聊天”,那为什么很多亲子会沟通不畅呢?环顾四周,我们发现有的亲子之间聊天总也聊不起来,甚至很快“把天聊死了”;而有的亲子之间聊起来却天南海北,意犹未尽?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涉及我们有没有捕捉到孩子所说的话背后的心理需求,也涉及对沟通中详细信息的捕捉。下面举例子解析。  相似文献   

10.
《当代职校生》2012,(6):45-46
有的女生天生大大咧咧,对任何人都不设心防,而有的女生却在她的心中设了重重关卡,让人觉得很难走进她的内心。那么,你会是让人觉得“猜不透”的那一类女生吗?  相似文献   

11.
甲:你好!去哪里?乙:找人谈谈“一”。甲:“一”有什么好谈的?不就是“一个”的一吗?乙:错了。“一”虽然书写最简单。可是“一”的学问却不少!  相似文献   

12.
英子 《父母必读》2014,(3):108-110
拒绝别人,却不伤害对方,这是一件不容易却相当重要的事。随着宝宝与人交往的增多,他会说“不”吗?如何让宝宝学会说“不”,敢于说“不”?  相似文献   

13.
4月10日 小雨 原本,我一直认为对手之间不存在友谊、信任与真诚,因为我从太多人的身上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当一个和你旗鼓相当的人去问你一个问题时,你明明知道却不告诉他。我们班这种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我十分的不解与苦恼,难道这就是同学之间的“友谊”吗?这就是所谓的公平竞争、合作与竞争相结合吗?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师物理教材,其中每一节的正文前都有一个小栏目——“你想过吗?”此栏目是著书人精心设计的,它为学生提出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对教学过程有一定的导引作用。如何充分利用“你想过吗?”这一栏目,组织好中师物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物理教材中许多“你想过吗?”提出的问题就是为导入新课设置的。这些问题都紧扣教材,有的趣味性强,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有的对司空见惯的物理…  相似文献   

15.
脚印     
20岁那年,我高考落榜,离开了我熟悉的校园,在家待业;而同样落榜的同学,有的进了企业,有的坐起了办公室。他们在校哪一个成绩有我好?他们不就是有“关系”吗?我不平。某天,我与父亲并排走在市郊的水泥马路上。我斗胆请父亲向他的学生打“招呼”。父亲桃李遍天下,其中有的是厂长、局长。  相似文献   

16.
有的同学一听到老师布置习作,就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写。真的是这样吗?非也。其实,在生活中值得我们写的内容很多,真可谓随处可见,俯拾即是。例如,我们最爱吃的美食,不就是很好的习作题材与内容吗?  相似文献   

17.
人气Top榜     
《中学生博览》2012,(10):20-26
我被老妈从课本前拉起来实行“地下计划”时,是万分不情愿的。不就是买了饭堂每天都有的牛肉丸吗?  相似文献   

18.
[例文一]随香梦潇湘淄博一考生我身体纤弱的林妹妹呀,你就是一道风景。“娴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不就是对你的真实写照吗?也许有的人向往山的巍峨,也许有的人景仰海的壮阔,也许有的人追求天空的深邃,而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却视你——林黛玉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初读《红楼梦》时,还直嗔怪你的“不懂事”,那个林黛玉怎么那么小心眼啊,宝哥哥对别的女孩子说一句话就又哭又闹,别人含蓄地指点她的错误,她也会讽刺别人一番。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啊,贾府哪容得下这样的客人?可是读的遍数多了,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你林妹妹才是一道…  相似文献   

19.
同样是写日记,为什么有的人写得很精彩,可读性强,非常吸引人;而有的人却写得使人越读越烦,以致稍微扫了几眼就不再读下去呢?这与人们在写日记时选材能力的高低和取舍方法的得当与否有关。日记,最容易写成流水账,以致中心不突出,啰啰嗦嗦,难以卒读。虽然流水账里也有精彩的东西,但是由于它被其他次要的内容掩蔽着,让人带着厌烦、扫兴的心情去看,以致视而不见,一掠而过。这就如人们炒白菜肉片,你舍不得白菜的黄叶和边皮,不肯摘除,而让它们与肉丝去炒,那炒出来的菜好吃吗?能够受到人们的欢迎吗?我们在写日记时,务必要做好材料的取舍工作。该舍则舍,该取则取,决不能全盘照搬。  相似文献   

20.
“如果你是一个爱画画的小朋友,你就要学会用‘美术的眼睛’看世界。眼睛还分‘美术的眼睛’、‘数学的眼睛’吗?不都是一样的吗?欸,眼睛外表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可不同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同样一个‘●’有的眼睛把它看成一个黑点,有的眼睛把它看成了一个太阳,而有的眼睛把它看成了一个小汽车的轮子……你看,是不是不一样呢?这‘美术的眼睛’啊,就是有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会欣赏美,分辨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