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蜀地区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唐末五代之时,巴蜀高道辈出,他们与王室有着很紧密的关系,蜀中道教在其推动下蓬勃发展,文学创作也带有明显的道教因子。编纂于后蜀广政三年前后的《花间集》,既要契合后蜀后主孟昶高雅的文化品位,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合乐可歌的范本,含有道教情韵的作品受到编者的重点关注,所以该书收录了诸多与道教典故相关的词调,如《女冠子》《巫山一段云》《临江仙》《河渎神》《天仙子》等,同时,也选择了许多使用道教意象的词作,以表达咏史、求仙、及第的主题,有着可供各阶层欣赏的道教风致。  相似文献   

2.
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述要章宏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陆和港台的学术交流,由香港青松观道教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四川联合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2月23日至27日在四川联合大学东...  相似文献   

3.
巴蜀文化研究概述文玉如果以1931年四川广汉真武官出土古蜀文化遗存,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葛维汉前往主持发掘清理和研究为开端,巴蜀文化研究已经走过了60个年头。而1942年"巴蜀文化"作为一个考古学和古代文化史的新命题问世以来,也经历了50多个春秋...  相似文献   

4.
道教“仙葫”与彝族“葫芦”崇拜李世康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崇拜的神灵对象很多,例如,道教中就有对"仙葫"的崇拜。在道教徒看来,"仙葫"是道教的标志之一。四川青城山道教宫观刻印《太上老子道德经》附有"老氏圣纪图",上画老君骑牛,牛前一道童肩扛老子...  相似文献   

5.
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李刚关于道教哲学,我在《哲学研究》1989年第10期《道教哲学刍议》一文中作了简略介绍,由于篇幅有限,那篇文章对于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未作阐述,木文可说是对那篇文章的一个补充。一、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在《道教哲学刍议...  相似文献   

6.
道教与古代科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与古代科技华文在儒、释、道三者中,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恐怕莫过于道教了。关于道教与科学的关系,著名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卷2第10章"道家与道教"中说了这样一句话:"道教能将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东亚的化学...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四川师范大学巴蜀化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化论坛》编辑部协办的“巴蜀化与中国明起源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相似文献   

8.
道家道教与直觉思维唐明邦近年来探讨科学与神秘文化的关系,不得不涉及直觉思维这一哲学问题。前几年在《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一文中①,对此有过初步论述,看来,颇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道家道教对发展中国哲学思维有着多方面贡献,关于直觉思维的论述,是其突出贡献之...  相似文献   

9.
龙晦 ,1 92 4年 7月生 ,四川岳池人。 1 94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 ,1 95 0年入西南革大学习 ,1 95 1年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任教。 1 981年为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 ,1 987年为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文学语言研究会理事 ,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副会长 ,四川省语言学会学术委员 ,巴蜀史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大足石刻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古汉语、宗教与考古研究。主要论著有 :《卜天寿论语写本后的诗词杂录研究和校释》、《卜天寿论语写本与敦煌方音》、《韵学集成与中国雅音》、《论中原雅音的发现及其评价》、《三星堆出土铜像考释》、《…  相似文献   

10.
五斗米道与巴蜀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斗米道与巴蜀文化王纯五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正一道")是东汉后期在巴蜀土生土长的宗教,经过道教创始人张陵及其孙张鲁等人的传道弘教,发展成为中国道教初创期的主干。《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鲁字公棋。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徐中舒先生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中国古代史和巴蜀文化史研究。基于1949年以后巴蜀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徐先生运用新的史学观,于1959年和1960年发表了《巴蜀文化初论》和《巴蜀文化续论》。在"两论"中,徐先生论述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紧密关系,梳理了巴蜀民族、部族之间杂居迁徙与相互融合的历史轨迹,进而得出中华各族"原来就是一家","中国"是因文化而立国的结论。徐中舒先生的"两论"与同期蒙文通、缪钺、冯汉骥、任乃强、邓少琴等先生关于巴蜀文化的研究争鸣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巴蜀文化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历来有三种看法:对立;和谐;既对立又渗透,既不对立也不融合、互不相干,对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关系,也不外乎以上几种看法,道教科学思想结构的特殊性,增加了把握它与科学的内在关系的难度。道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天人合一。正是在天人关系上,中西走向不同,最终发展出了各自的科学思想和宗教思想。《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在对相关献全面系统研究基础上,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在学术理论和观点上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近读张泽洪君《道教斋醮符咒仪式》,掩卷之余,感慨良多,故挥毫提笔,一抒胸襟为快。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百废俱兴,国运昌盛,文化繁荣,中华传统之道教研究,已由禁区转为热门。道教创生于华夏文化的土壤,此已属人所共知的常识。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此说亦发深思。自昆仑西王貘部族以九星订四季,开创原始农业生产,华夏先民已萌生宗教观念。五千年前早有五斗米巫,传说之西王母凤族,高居于龙(姬)虎(姜)部落之上。巫道仪轨亦显现于秦汉,周穆王、汉武帝崇尚仙道,与西山神女频繁往来,此为月母执天道之母系部族。昆仑独柱之…  相似文献   

14.
魏华存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祖籍山东任城(今济宁市)。山东地域浓厚的地方文化对魏华存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魏华存幼年切身感受到齐鲁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太平广记》卷五十八所记载的"幼而好道",这个"好道"应该是指山东地域的"方仙道"、"黄老道"和"太平道"。《黄庭经》吸收了《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及《河上公老子章句》中许多思想和观念,以及山东地域的各种方士方术,形成了特有的修炼存思之法,在中国道教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巴蜀文化源流、内涵的新探索──《三星堆与巴蜀文化》评述范勇巴蜀文化瑰丽奇诡、博大精深,具有浓郁的区域文化特征,历来为中外学者所瞩目。近年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群的发现,使巴蜀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海内外研究三星堆遗址的学者众多,而且研究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唐代道教规模辨析张泽洪唐代是道教的兴盛发展时期,李唐王朝的尊崇,奠立了道教相当于国教的地位,这是道教学界所普遍认同的历史事实。但《新唐书·百官志》"崇玄署"条记载唐代道观、道士数说:"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当代一些研...  相似文献   

17.
成仙信仰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成仙,一是指人生命的久长乃至不死,二是指人能力的广大甚至无限,如《太平经》说成仙者能“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净明忠孝全书》卷六又言成仙者能“神灵变化,隐显莫测”。这种信仰的产生,与中国古人渴求生命存在的愿望有关,也与中国古代宗教多神共存的观念有关,更与中国古代哲学对事物存在及运动的认识有关。下面,笔者仅对中国哲学中阴阳五行观念对道教成仙信仰产生的影响作一扼要说明。中国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发现:事物皆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他们将之称为朋…  相似文献   

18.
羌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他们崇拜大禹,大禹被奉为山川的神主。其后,当道教肇源于巴蜀,吸收了古老的羌族宗教信仰,大禹又被道教奉为祖师。于是羌族文化与道教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一派奇异的场景。  相似文献   

19.
道教营养学散论刘国梁饮食营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也是健身防病的首要条件。道教学者对此早有论述。《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孙思也说:"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  相似文献   

20.
道教圣地     
道教色彩浓郁的巍宝山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列为了中国的14座道教名山之一。"观此山,无峰不奇,无泉不冽,无寺不古,无树不翠,堪称清虚妙境;过斯境,有洞皆春,有鹤皆鸣,有霞皆青,有龙皆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