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 不久前,我遇到在新华社工作的一位朋友,问及他们发的《关于物价问题的通信》有没有背景。他答道:“没有你说的那种背景。”但他却说出另一番背景。新华社内部长久以来蕴积的一股迫切要求新闻改革的潜流,于党的十三大以后骤然冲到表面上来。可以说,《通信》便是这潜流推出的。我于是想到我们整个新闻界中这种蕴积已久而又几度沉浮的潜流。以农村经济报道而论,与此有关的报纸大大小小总计已不下800种,比之10年前的100多种有了惊人的增长。这数量增加的本身,当然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但如果新闻改革的结果必须在  相似文献   

2.
让典型走下"神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市市长夏耕日前见到我说,媒体宣传真厉害,许振超作为青岛港的一名普通工人,短短几天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讲到了新华社的稿子,认为这个典型的宣传很成功.这天晚上,我又接到了《陕西日报》一位老记者打来的电话,说《陕西日报》连续3天用了近乎整版的篇幅刊用了新华社播发的介绍许振超事迹的稿子,说明了这个典型受欢迎,也说明新华社在典型人物宣传上有了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动机、背景,有3家报社各执一说。创作动机:去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夏衍谈<义勇军进行曲>》电讯稿中说:这首歌  相似文献   

4.
去年,白发苍苍的顾执中,已是85岁高龄了,居然兴致勃勃地应聘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他受聘之后,接连写了几篇通讯,内容生动,趣味盎然。他的第一篇署名新华社特约记者的通讯《知友重逢养老院》,登在1982年6月3日上海文汇报上。新华社特为此加了《编者按》,赞扬他“至今仍然十分热爱新闻事业”的精神。今年,在一个春色宜人的日子,我们去访问了这位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中等身材,戴副近视眼镜,虽病体初愈,但步履仍很稳健。“我正在编一本书。”他说:“我一生历尽坎坷,稿件大多散失,现在搜集到的,已不及十  相似文献   

5.
乔边 《报刊之友》2002,(1):57-57
2001年11月2日的《华商报》刊登一篇报道《新华社记差点中枪》。这篇报道是新华社记在阿富汗反塔联盟阵地上的目击记。有两个自然段,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事后,我们的摄影记王长山心有余悸地对我说,他当时正在站着拍照,一颗子弹正好打在他眼前两米远的土包上,如果子弹再飞高一点.  相似文献   

6.
有两位记者我比较熟悉,一位是《文汇报》的万润龙,见过面。另一位是新华社的吴晓波,未曾谋面。我觉得他们都是称职的记者。 由于经常在杭报上读到万润龙的文章,叹服其新闻的及时和文章的生动,便以读者的身份向他寄去一份贺年卡。几天后接到他的电话,说他前一天收到我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三年三月一天上午,早上九点来钟,我到开罗《消息报》一位副主编的办公室去,想同他谈谈有关《消息报》接收新华社新闻稿的问题。敲门进去,见他正忙着伏在桌上写东西。寒喧几句以后,我问道,“你正忙着哪?”他微笑着回答说:“是的,我在写一篇刚在新德里结束的不结盟首脑会议的稿子。两个小时以前我才从新德里飞回开罗。”原来他出差采访去了,连家也没回,顾不上休息,就忙着写稿。我当然不便打扰,只好约时间另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在《喉舌论》一书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神仙可以点石成金,谁没有钱就给他点一块金子拿走。有一天来了一个人,神仙给他点了一块金子,他不走,又给他点了一块,他还不走。神仙说,你为什么还不走?那人说,你给我点那么两三块金子,用完了还不是没有,我要你的手指头!这个故事寓意很深。世界上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根本不存在,但有点石成金般功效的思维和方法确是存在的。同样一件事,在有的人眼里什么也  相似文献   

10.
著名记者穆青,从事新闻事业半个世纪,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篇篇杰作,震撼了神州大地。1993年元月,他从新华社社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不少新闻界同行打听:穆青现今干啥?我这个新闻界的“小字辈”,曾数次访问过穆青。1994年末秋,我去京城出差,又一次专程拜访了他。在穆老的办公室,他正在翻阅新近出版的《瞭望》周刊,见我走了进来,热情地打了招呼。我仔细端详着  相似文献   

11.
说真话难,还是应该说真话杜导正一九五八年,我国的三面红旗处处“冒烟”,我作为新华社驻广东省记者,写的新闻报道很多。有一篇歌颂公社公共食堂的《三餐午饭不要钱》,新华社发了通稿,全国各主要报纸都刊登了,《人民日报》登在第一版。大炼钢铁,我也高兴过。当时头...  相似文献   

12.
1988年1月13日,新华社播发的《关于物价的通信》(作者:姬乃甫、陈乃进、陈芸)被全国各地的报纸广泛登出之后,在社会上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祝贺之声,纷纷从各方面传来。在我2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还没有看到过因一篇经济报道,竟在寻常百姓中受到如此由衷的支持,引起人心深层的如此巨大震动。广大人民群众对《通信》一稿的热情赞扬,给我们新闻改革提出了许多课题,启示是多方面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3.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可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获知新华社已经牵头完成《统一内容标签(UCL)格式规范》的制定,记者对全国中文新闻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新标委")常务副秘书长、新华社技术局标准化办公室主任武国卫进行了专访。作为起草人之一,武国卫详细介绍了该标准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他强调说,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型融合,这一标准将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看了《中国记者》1988年第9期戴惠坤的《瞬间里凝结着几多艰辛》一文,十分感慨。29岁的青年记者马占成拍摄的《墨西哥发生罕见大地震》和《马拉多纳欢呼阿根廷队夺魁》两幅照片,无愧于新华社年度金牌奖,但是,为什么一个摄影记者只带上常用镜头而且连备用的胶卷都没有呢?是有关部门没有给他配齐镜头还是记者本人准备工作不充分呢?靠“年轻体壮”挤进去借一个500mm镜头,当时他还“脸上泛着兴奋的红光”,我看到此,简直羞得满脸通红!  相似文献   

16.
难忘的教诲     
1938年初至1939年夏,我先后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6月,党分配我到新华社工作,1941毛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后,我调到《解放日报》做记者,有机会接触毛主席,聆听他的教诲,这是我青年时期最重要最难忘的一段生活。毛主席要我们“多想”记得是1939年夏季,我刚从马列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当时,新华社和《新中华报》社分住在杨家岭后山沟的两排窑洞里,那时新华社的机构简单,只有编辑、译电(分中文、英文、日文)、通讯、油印(油印《今日新闻》)几个科,不过20多人。在一间较大的窑洞集体办公室里,四壁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口号,都是马克思列宁的名言警句,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有两条:一条是列宁对青年人的教导  相似文献   

17.
要为人民多“吐丝”──访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张遂旺著名记者穆青,从事新闻事业半个世纪,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篇篇杰作,震憾了神州大地。1993年元月,他从新华社社...  相似文献   

18.
著名记者穆青,从事新闻事业半个世纪,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杰作,震撼了神州大地。1993年元月,他从新华社社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 不少新闻界同行打听:穆青现今干啥? 1994年末秋,我去京城出差,专程拜访了穆青。 在穆老的办公室,他正在翻阅新近出版的《了望》新闻周刊,见我走了进来,热情地打了招呼。我仔细端详着这位风雨沧桑的老前辈:两鬓染霜,面色红润,目光炯炯,岁月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他依旧是一副和蔼可亲的神态。  相似文献   

19.
1956年春,大概是三月间,我到纽约胡适之先生家里去看望他和他夫人。胡先生见到我就说:"你知道我这几天作甚么?我在写丁在君(文江)的传。他曾经告诉我说,《野叟曝言》里写的中国西南地理,大致不错。你有《野叟曝言》没有?"  相似文献   

20.
8月21日新华社的通稿,首次报道习近平同志“8·19”讲话。但各家媒体主标题的设计很不一样。新华社通稿的标题是“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采用的是“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受新华社通稿标题的影响,北京的《北京青年报》和《京华时报》的标题为“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工作”,显然是新华社标题的简化表述。诸如“某某工作很重要”之类的话语,基本等于没有说。因为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就是到了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情形,就说什么是重要的,这没有错,但也没有特别的意义。采用这样的主标题报道习近平的讲话,没有真正抓住习近平讲话的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