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当前语文教学中,确有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困惑不解。面对新的课改理念,他们茫然无措,无所适从,教学方法非“左”即“右”,只有形式而少有实效的课堂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不甚理解,二是对语文课的基本特征尚不清楚,于是教学中机械照搬模式,邯郸学步,结果迷失了自我。语文课该怎么教?语文课堂教什么?这成了摆在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大问题。而相比之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故本文就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略谈浅见。语文课堂教什么?  相似文献   

2.
10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了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中国大学生缺乏应用技能,英语水平低下,只有10%的毕业生拥有在跨国企业就业所必备的实践技能和语言技能,中国经济转型急需高素质的大学生。在国内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对“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大学生认为是外语和计算机,而用人单位认为是实干和综合素质。有人说,目前国内培养的大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实践能力,只能算是个“半成品”。这种说法也许有些极端。然而,究竟什么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成才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思考,故我存在。——笛卡尔 一张纸片飞舞空中,尽管舞姿优美,却没有风采;一只蝴蝶翩然于花丛之中,可以尽情享受美好春光的乐趣,因为它坚守自我,没有迷失自己。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的对话,让我想到:生活中,我们究竟是一张纸片,还是一只蝴蝶?……苏轼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于2007年第5期,刊登了王尚文先生一篇题为《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的文章。王先生是我们十分尊敬的学者,读他的文章专著总能受益匪浅,可是王先生提出的“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这一观点,我们实在无法苟同:因为语文教育既不同于文学教育,也不同于汉语教育。且“自我”一词在心理学上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复杂概念,中学教师何以能将“自我”教给学生?并且是“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所以,我们仅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讨论.就教于王先生及各位同仁学者方家。  相似文献   

5.
王文娟 《辅导员》2014,(8):52-53,55
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诸如此类的观点和话题,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但直至今日我们仍在很大程度上围着学生的分数打转转,拼尽全力去搏分数。很多老师在为分数而战的周而复始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对教育的美好憧憬;很多孩子因为考试受挫而郁郁寡欢、望“学”生畏。分数是否代表学生的能力?能否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外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创业比率不到1%,此现象导致了人们对创业教育意义的质疑。在分析国外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文献的基础上,发现用“大学毕业生创业比率”这一指标来评价创业教育的效果是错误的。因为创业教育有“时滞效应”,大学生创业比率应该是长期效果,而不应该在短期测度。只有在揭示创业教育作用机制基础上,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地测度创业教育的效果;同时还发现,在评价创业教育效果的研究设计中,由于被试的“自我选择效应”,只有采用纵向设计,并进行随机分组或采用配对实验,才能准确地评价创业教育效果。这些发现,对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作用、准确评价创业教育的效果,改善我国创业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谈大学生择业中的盲目攀高心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伦 《教育探索》2005,(9):104-105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使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供需矛盾.一时在社会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表面现象。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百人中大学生所占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国劳动中大专以上学历为数并不多.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大学生“就业难”的假象呢?根据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多在较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经历往往使一些人形成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自我期望值过高.应对挫折能力低下.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盲目攀高的心理.本拟对造成大学生盲目攀高心理的原因作一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迷失的信任     
信任,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传递的是一份无语而又温馨的依赖。因为这个词,师生之间彼此贴得更近;因为这个词,学生会毫不设防地将心交付你手。可回顾我们走过的教育旅程,把信任放在手中掂量,才发现身后留下的串串脚印早已迷失了它的初衷,“信任”,我们让它背负了更为沉重的内容:我们的信任,有时是一种虚伪当你不在教室,孩子们就“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当你稍有疏忽,班级就有偶发事故出现;当你不请家长签字,学生作业就无法完成……面对这一切,扪心自问,你真的还敢再提“信任”二字吗?的确,我们的学生令我们太不放心了。这就难怪在“充分相…  相似文献   

9.
有机会连续听了一些初中语文课 ,其中有许多是在地区竞赛推出的优秀教师所任教的 ,自然让我获得不少收益和启示。但确实也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语文课的自我迷失 ,即教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黄耀红语 )李海林在《语文学习》的“语文百年问题”的访谈中讲了这样一句话 :“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 ,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 ,惟有语文课 ,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 ,而是文本本身。”我们的一些语文课恰恰毛病就出在这里 ,它不是指导学生去学习“文本本身” ,而是去放谈“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这种自我迷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开心一笑     
不算丢失小吉姆在一艘小汽艇上当服务员。一天早上,他在给船长送早饭时问道:“船长,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当然可以,小家伙。”船长注意到吉姆激动不安的样子。“有一样东西,要是你知道它在什么地方,算不算丢了?”吉姆问道。“当然不算。”船长说。“这么说,你的咖啡壶没有丢掉,因为我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吉姆微笑着说。“在哪儿?”船长兴奋地问。“在海底!”吉姆答。可笑的高明有个农学院的毕业生回到家乡,见一老园丁在移植果树,便说:“你这种移植方法很不科学,照你这种做法,从这棵树上能收获7个苹果就够让我大吃一…  相似文献   

11.
嵇珺 《教育导刊》2006,(11):39-40
在幼儿园里“小帮手”现象很常见,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请班上个别小朋友帮忙做事情,幼儿都很乐意做老师的“小帮手”。那么,是不是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就不值得关注了呢?当然不是。正是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才更加引发我们去探讨它,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在这一现象中,教师是怎么想的,孩子又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目新月异,矛盾错综复杂,许多人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了.有的感到焦灼,有的感到迷茫,有的甚至不慎迷失自我,水远无法找回了。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曾画过一幅震动世界的经典作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表现的就是人们这样一种心理状态。鱼儿发现不了水,因为它生活在水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文艺创作中的“典型化”手法,根本不能用于报告文学;并对报告文学中不可避免的“想象”问题,进行了范围限定;最后,对报告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抒情”、“议论”这一作者主观感情的自然流露现象,提出不应加以限制,因为它并不破坏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熊元义认为:“冲击波”阶段的现实主义文学,虽没留下沉实之作,但它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次重要的重新出场;道德问题同时是一个美学问题,不是“在道德终止的地方,美学产生了作用”,而恰恰是在道德终止的地方,美学才止步的;审美理想的迷失,意味着精神“高处”的塌陷,而救治这种迷失的难点在于它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危机。他的上述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熊元义认为:“冲击波”阶段的现实主义文学,虽没留下沉实之作,但它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次重要的重新出场;道德问题同时是一个美学问题,不是“在道德终止的地方,美学产生了作用”,而恰恰是在道德终止的地方,美学才止步的;审美理想的迷失,意味着精神“高处”的塌陷,而救治这种迷失的难点在于它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危机。他的上述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们很容易被广为传播的东西所左右,尤其是那些送到眼前的东西,太容易让我们不辨好坏就生吞活剥地接受了。只因为这些简单的东西很容易就能填饱我们寂寞空虚的大脑.哪里还有时间管它是否有益?小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点,没有在商家们大肆宣扬的产品文化下,迷失自我,这点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7.
采用学生学业拖延量表和自我同一性问卷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状况、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测量,探讨大学生学业拖延状况、自我同一性状态及其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拖延;且均有非常强的减少拖延的意愿;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不同的任务情境中学业拖延程度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时间分裂、自我意识过强、精力涣散、定向迷失四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学业拖延和自我同一性各个维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向辉 《大学时代》2006,(1):87-88
“玉在椟中求善价”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但找“饭碗”还得审时度势。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找“饭碗”?不妨了解一下国外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经历。  相似文献   

19.
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择业心理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功利心理、求稳心理、失落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等心理的误区,当代大学生只有加强心理调适,正视形势,扎根基层,长远规划,不怕挫折,才能使自己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临近毕业,却对自己的未来愈发迷茫;毕业之后,才知道现在的工作原来并不适合自己。这种迷失自我的困惑,正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一种通病。导致毕业生就业前迷茫、就业后骑驴找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大学生不能只顾埋头读书,不顾抬头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