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带来了严重的教育问题。要重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未能很好适应暂居地学校教育的问题。深入分析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未能很好适应暂居地学校教育的原因。从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未能很好适应暂居地学校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中的四种常见问题行及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光珍 《亚太教育》2024,(2):101-103
随着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提出,德育成为各个阶段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随迁子女的教育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农村地区的寄宿制学校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校内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现状,对随迁子女的德育给予有效的关注,通过营造和谐德育环境、强化德育管理、优化德育模式、完善德育评价机制,进一步增强随迁子女的归属感,促进随迁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43):176-177
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与外来务工人员所在地的学校教育融合其本质属于城乡两类群体对话,需要两者的自我理解、相互理解。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却存在因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学校教育中隐含的福利观、同化观、物化观等,无法体现教育公平性的问题。基于此,文中从学校引导层面入手,探讨学校在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健康行为培养中的责任与义务,继而分析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与外来务工人员所在地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及方式。  相似文献   

4.
一、调查背景 目前浦东新区初中阶段外省市借读生占学生总数的19.3%%,达一万三千多人,在公办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其突出,在目前浦东农村中学起始年级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数的50%上下,其中最多的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总数的70%,他们外来务工人子女群体的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样的发展和浦东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5,(56):164-165
本文以饶平某镇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例,对饶平某镇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饶平某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对策,通过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意识,改变思想态度;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实施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资助奖励制度;重视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举措,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6.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对象群体,是相对于本地学生而言的,很多城市学校都接纳了或多或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教育对象,我校就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的省级实验小学。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对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语文素养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不揣浅陋,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6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转化研究》课题组对我校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实施转化.主要作法有两点: 一、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理性认知教育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比例的日渐上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8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笔者深入调查,发现他们在阅读水平和习惯上受到严重束缚和压抑,有几个甚至没有学过写作文。他们的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着"三不"现象:不愿读,不善说,不能写。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阅读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尝试着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近年来湖州市吴兴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着外来务工家长自身素质和家庭环境影响其子女成长及民办学校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教师收入待遇较低等诸多问题,应科学安排经费,统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积极整合资源以促进各类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城市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所在城市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刘上连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2):133-136,150
随着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内地省份劳动力大量流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通过对新疆呼图壁县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状况并不乐观,面临家庭教育环境差、教育方法不当、家长与学校互动少等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外来务工人员自身共同努力提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学习滞后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本文从杭集中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学习滞后的三大主要原因,并从三方面入手,倡导通过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度、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规范、开展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等措施,来切实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其德育状况不容乐观。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文章主要从社会的视角,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由于种种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的德育状况不容乐观。文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在德育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校是江宁区教育局批准的四所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之一。在地理位置上,岔路地区是介于南京与江宁东山之间,兼有城郊生活方式的特征,是城市与郊区的一个过渡地带。由于人员的流动性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整天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教育,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为此,我校申报了南京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我们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城市,他们的教育问题引入关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认知水平、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都与城市学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不良习惯而存在学习行为偏差。为了努力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矫正效果,笔者以大教育背景为出发点,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矫正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生活语言以及学校语言标准的对比分析发现,相较于城市中上层家庭的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习性”具有以下特征:语言词汇拮据,语言思维现实化和散点化,语言构思平直,与学校教育所要求的语言词汇的“标准”与“优美”、语言思维的“清晰”与“生动”,以及语言构思的“新颖”与“独特”等“语言习性”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进而造成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加剧.如何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制定语言教育政策,如何从政策上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过程的平等,应成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引起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上海郊区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参与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奏响了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特别是市郊农村公办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逐渐成为学校生源的主流(本校已占75%)。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另外,随着学校生源的多元化,学生的问题变得更复杂,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作秀,而是具体体现在学校工作过程之中的。东宝区白云路小学是荆门市的一所名校,全校1400多名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到三成以上。对此,学校通过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公平教育。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调查南京市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及家长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发现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习惯与本地儿童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学习的关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够。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在学生行为习惯纠偏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应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与学校的联系,提高他们的综合教育素养,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一般处城乡结合部,虽然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大量务工人员子女的急剧涌入,办学条件相对来说还存在不足。其主要表现为:班额超标;校舍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缺乏;教学仪器设备不配套、缺项多;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足;计算机老化、数量少;图书数量不足、更新缓慢;师资缺乏且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山东省政府于2008年启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争取用5年时间,使全省每一所中小学都达到“标准”要求。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5年来,作为首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就读学校,我校在标准化学校建设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