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温家宝总理2006年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了6 条古语、诗文和典籍。 (一)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其中,“兢慎”见唐杜荀鹤《泾溪》一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相似文献   

2.
本刊启事     
2005年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为了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恰当地引用了一些古语、诗文和典籍:(一)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春秋左传&;#183;襄公十一年》。  相似文献   

3.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03年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新闻发言人姜恩柱邀请同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在招待会上,温总理引用了诸多名言名句。现笔者将引用的有关名言名句整理辑录如下,以飨读者。1.在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2.在回答关于宏观调控问题时,温家宝引用…  相似文献   

4.
读写新闻     
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经据典两代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多次引用古语、诗文和典籍,再显平民总理的儒雅风采。(一)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二)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问题时,温家宝说:“中国有一句古话: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这句古语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  相似文献   

5.
温家宝总理2006年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多次引用古语、诗文和典籍,又一次展现出平民总理的儒雅风采。(一)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二)在回答过程中温家宝说:“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魏徵传》,原句为“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三)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相似文献   

6.
偶然读到古人的诗:“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开始非常不理解:激流险滩之处不见倾覆之舟,平流舒缓之地却屡有沉船?但是仔细想一想,非常有道理。阅读古今中外,观察身边生活,的确常常有大江大河稳如山,风平浪静底朝天的事情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7.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泾溪[唐]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1)这首诗揭示了什么道理?请用成语或名句把这首诗的内涵表述出来。(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具体说明。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赠花卿~([注])[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花卿:名花惊定,剑南节度使崔光远的部将,曾参与平定梓州刺史段子璋之乱,因而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相似文献   

8.
翁翠花 《中国德育》2012,(15):71-72
我感悟于这样的一首诗:“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细细品味,道理显而易见。人们面对“径溪”首先注意的是水流急、石险多,对过河的危险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必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顺利渡河,自然是“终岁不闻倾覆人”,但人们在“平流”前看到那平静的河水,于是就麻痹大意、掉以轻心,难免造...  相似文献   

9.
《学习之友》2011,(11):37-38
历经三大历史性巨变,枪林弹雨的考验已成往事,筚路蓝缕的建设写入历史,但是,新的航程中,风险与挑战并未减少。正如先哲所言:“天下稍安,无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也正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告诫全党,必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难得散淡     
钱谷融先生有一本散文集《散淡人生》,收入他大学时的文章。在这本书中,他常爱引用京剧《空城记》中诸葛亮的一句唱词:“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后来在给学生编的散文选写的序《真诚、自由、散淡》中,他又引用了这句唱词,看来是对“散淡的人”情有独钟。他认为:诸葛亮之所以除建功立业之外,还留下了不乏真性情的好作品,关键在于他是一个能够“散淡”的人。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引用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秘诀——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相似文献   

12.
保罗·奥斯特的小说《幻影书》的卷首,引用了夏多布里昂的一段话:“人不止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鉴赏: 这是一篇带抒情笔墨的说理性散文,作者通过比喻、对照、引用等笔法来表达一个观点——“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在作者看来,虽然“人生烦恼无数”,但“每个人都是幸福的”。轻松简洁的文字表面之下,暗含着深沉的慨叹和嘲讽。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离不开先人的奋斗与牺牲,科学研究的进步更是在前贤志上的臂膀上取得的。作为教研手段之一的“语文教研论文”的写作,同样离不开借鉴与汲取他人成功的经验。这在科研论文写作中称为“引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高水平的论文均有效地使用了“引用”的方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引用”的解释是:“用别人说过的话(包括书面材料)或做过的事作为根据。”在这个“定义”中,关键要把握的是两点:一是‘引用”是“作为根据”来运用的;二是‘引用”“别人”的话(或书面材料)。这是两个要点,也是两个限…  相似文献   

15.
金霞 《语文知识》2014,(10):78-80
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内蕴丰厚,发人深思,给人启迪。广大学生对名言警句不仅要做到“积累之功,存于一本”,而且要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了提升广大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灵活引用名言警句的能力,现对2014年高考骄子灵活引用、“给力”观点的六种技法作一简介。一、引发观点以引用的名言警句作为“引子”,自然而机智地引出或生发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温家宝总理3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三次引用了古语和诗文:(一)在记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期待着明年中国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其中“明年春色倍还人”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杜审言的《春日京中有怀》。这首诗全文为: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4):F0003-F0003
根据GB/T7714《后参考献录规则》制定本刊后参考献录细则,请作按照本细则录投向本刊的稿件。正中引用的献应为正式出版物,标注方法按正中引用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同一处引用多篇献时,将各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多次引用同一作的同一献时,在正中标注首次引用的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录引页码。献作姓在前名在后,外作的名可以缩写,省略缩写点,其中译名可以只录其姓。作不超过3人时,全部列出;超过3人时,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出版地录出版所在地的城市名称,无出版的中献录“出版不详”,外献录“s.n.”,并置于方括号内。具体录格式为:  相似文献   

18.
情志之情     
情志之情诗歌的情志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情:“情:人之阴气,有欲者。”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相似文献   

19.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  相似文献   

20.
苏凯 《教育文汇》2012,(9):40-41
我不止一次地听人说:“教学不学易中天,要学就学毕福剑。”我很诧异,这两位不同风格的电视名人,怎么与课堂教学发生了联系?我有些好奇,便搜网找这两句“顺口溜”的源头。《新华视点:透视中小学“新课改”三大难题》一文,引用了山西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的一段话:“我们要求老师做‘毕福剑’,不要做‘易中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