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改后,基础教育"教材城市化倾向"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教材价值导向、教材内容、话语方式、教学方式以及考核内容的城市化。这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此,我们应该革新教材设计理念、改革教材内容、改组教材的编写与设计人员、改革评价考核内容与标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以此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孩子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有效方式已经引起了我国广大中小学校及教师的热切关注,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走上了校本教研之路。但在大部分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教师对于如何开展校本教研还存在很大困惑。针对于此,文章从"从寻找研究‘问题’起步"、"养成撰写教育日记的习惯"、"积极参与教研组活动"、"参与乡土教材的编写及其课程资源开发"、"校长带头搞科研"等多角度探讨了农村中学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期我担任湖南省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郴州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班的辅导教师,通过与学员们交谈,我认为要上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熟悉教材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拿到教材后,就得先把教材认真地读一读,掌握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相似文献   

4.
李静 《考试周刊》2012,(33):9-10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施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无非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而已,这就要求教师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要尊重教材,又要敢于超越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紧扣教材为紧扣课程标准,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这种"生成性",与"开放性"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它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开放性)、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性)、教师的灵活驾驭(善于捕捉、探究)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交流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不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享受吗?教师研读教材,应该做到"走进教材"和"跳  相似文献   

7.
季刚 《考试周刊》2012,(1):42-4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教师应消除"教材本位"的思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新课改的大好春光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追逐那种热热闹闹、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所谓"好看"的课,而轻视甚至无视文本的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材在编写上变革了传统的严格按照科学体系展开的方式,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也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题材广泛、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此外,在"一纲多本"制度下,教材由"圣经"变成了"工具和材料"[1],使用教材的方式也由"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教".以上变化意味着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理解教材,把教材研究透.这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那么,教师如何在每天繁重、琐碎的工作中做好教材研究呢?下面从两个案例谈起.  相似文献   

9.
袁峥 《考试周刊》2011,(16):12-14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就是吃透教材,学生的学习也是掌握教材,且不少教师持有"圣经式"教材观,他们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视教材为工具和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教材功能的转向促使教师摆脱教材的束缚和钳制,克服对教材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所谓"活化教材",即结合教学实际批判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包括教学顺序的调整、教材内容的加工及教材资源的整合等,融入个性化的备课元素,从而不再拘泥于现成的课程"产品",与学生的学情更相匹配,课堂教学效果更趋灵动有效。本文以牛津版小学英语为例,提四点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0.
严帅 《广西教育》2012,(9):71-71
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教学需要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整合,用最先进的理念、最利于学生发展的策略对教材进行编排、取舍、拓展。唯有这样,教师才能使自己摆脱"匠"的束缚,进而成为一个"有主张"的教师。在此,笔者就英语教学中如何整合教材进行探讨。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可  相似文献   

11.
魏晋民 《甘肃教育》2010,(12):38-39
截至2005年底,永登县中小学全部安装了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大大改善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软环境,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一方面,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比较集中地选择了一些与教材结合紧密、实用、科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网络资源杂乱、搜索查找困难的不足,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甚至可以通过"同步课堂"、"示范课"等掌握教材的难点、重点,接受名师的指点;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资源也为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开阔了教师的眼界,提升了教师的认识,改变了教师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学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关注这一问题,作为对儿童成长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品德课,更是责无旁贷。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运用课程改革的理念研究教材,发掘内涵。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松涛 《考试周刊》2012,(49):151-151
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不再是被动的实施者,而是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作者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农村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过程的连贯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对教材"因地制宜"大胆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开发,使其"入乡随俗"。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因此,教师要用"活"教材,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确立了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的应有地位,实现了教师课程权利的历史性回归。今天的教师以"决策者"的身份,已经实实在在地拥有了"用教材教"的权利。然而,拥有权利并不等于会用权利。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该如何科学合理地领悟教材精髓,组织数学活动呢? 一、领悟教材编排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到哪座山头唱哪首歌"我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农村教师对初中数学教材的使用.每一套教材都设计得很完美,如果我们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那么教材并不能完全服务于不同类型的老师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在正确领悟编者意图,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融合自己的睿智,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和删减,并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数学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胡国华 《文教资料》2010,(35):74-75
"尊重教材、关注学生、回归教材"的有效统一,是"超越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石。只有"超越教材、用好教材",语文课堂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作者在分析自己设计的《月光启蒙》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对比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对"尊重教材、关注学生、回归教材"的有效统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教学的理解就是"教知识",因之教师的工作就是"教教材",但实际上,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阐述,也即我们所谓的"包装",有着比教材本身丰富得多的内容,因之我们将其称为"本体"。对教材,能求知只是初步,能包装却是合格教师的底线。因此,应向教学而不仅是教材要效益,把教学重点转向教师的"主观阐释"而不仅是对于教材的"客观体认"上来。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由"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这并不是要忽视教材的重要性或者抛开教材进行教学,矫枉过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材(课本)仍然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好教材、用足教材,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达成教学目标,实施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高校教材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多样化趋势、个性化趋势和立体化趋势等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村发展规划》建设现状与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十二五"规划教材《农村发展规划》的编写进行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