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本土化建构是对我国环境伦理学三十年发展历程反思和对其未来走向的理论自觉,体现的是对中国环境伦理学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获得话语权和强化其实践效能的强烈要求,这也决定了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建构应当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同时展开。  相似文献   

2.
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形态与理论本质上都表现出一种西方中心论的价值立场,中国环境伦理学在深刻揭露其理论本质的同时必须在价值立场上进行新的转向与重构,即中国的环境伦理学必需维护中国的环境权与发展权,这是历史与中国目前的现实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后,伦理学学科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就当代中国伦理学基本理论和体系建构而言,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伦理学学科发展脉络呈现为五大派别:社会本位论伦理学;主体论伦理学;人学价值论伦理学;幸福论伦理学;优良道德体系论伦理学.在对各派思想体系加以辨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一种综合性伦理学的初步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4.
杨昌济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伦理学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与刘师培、蔡元培等一起为建构学科化的中国伦理学付出了极大努力,做出了彪炳史册的突出贡献。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而且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和湖湘伦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试图建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学体系,在政治伦理、生活伦理、德性伦理、家庭伦理和教育伦理诸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精湛的理论命题和观点。杨昌济伦理思想影响了五四时期一代进步青年,尤其对毛泽东青年时期伦理思想和进步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和最为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对于环境法治具有重要意义,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并不是所有的道德学说或伦理主张都可以当然作为环境法治的理论基础,环境伦理学究竟是否属于中国环境法治建设所应大力建构的道德资源,必须经由批判与反思.本文对我国环境法学研究的缺失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环境法治理论的误区与困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60年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经历了继承、曲折、恢复与发展、繁荣的历史进程,全面回溯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我国60年发展的理论成果,并给予适当的历史主义的评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建构及现代社会伦理学研究热点问题价值标准的界定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然价值的合理证明是解决人类为什么要遵循自然的核心问题。西方传统环境伦理学从"自然"视角建构自然价值理论,形成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理论路径对立。现代环境伦理学对自然价值的合理论证必须以"自然"和"人为"视域互融,不仅需要对自然进行"道德赋值",而且诉求道德意义上人类"诗意地栖居",超越二元对立认知思维范式,走出"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8.
比彻姆和丘卓斯的四原则说和恩格尔哈特的允许原则说是当今生命伦理学界有关原则主义争论的重要关注点.它们在理论基础、理论构建的路径、普适原则的建构方式以及对理性功能的看法上,的确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在坚持原则主义、认可普适性原则、承认多元化的道德境遇、珍视生命等方面则是共同的.反思它们的异同,对我国生命伦理学原则的重建和本土化生命伦理学建构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伦理学发展关键在于建构新的伦理学理论体系。综合各项意见通过反思得出以下关于中国伦理学发展应当如何构建新体系的几点看法:以回归生活世界中的人作为伦理研究的出发点;以中西方传统文化作为理论资源;以构建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相统一的新理论体系为原则;以促进形成讲公平、合理性的现代和谐社会为理论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学应该是道德的,但现实教学中道德失范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甚至令人发指。建构教学伦理学学科已成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迫切要求。教学伦理学是研究教学活动应当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一门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学成为符合优良道德的活动。教学伦理学应当按照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来建构其理论框架。我国的教学伦理学研究必须突出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1.
自然价值论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内核,以此为平台,罗尔斯顿从环境决策、环境事务、性格培养三个维度进行了其环境伦理思想的实践转向,给予中国环境伦理学诸多启示,在实践性定位、制度支持、境界提升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助于加快实现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弗洛姆的伦理学理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实际上,他的新人道主义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继承人道主义传统,建立了新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重新确立了理性主义在现代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建构新型伦理学体系的尝试,不仅促进了精神分析伦理学稳健的发展,而且也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向以激进的反传统伦理姿态出现的西方环境伦理学实际上与诸多思想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法思想,功利主义,进化论,生态学,后现代主义以及东方文化传统等等都成为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发源地”。认真厘清这些联系对于我们了解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源与流,理论实质,派别划分都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而且这对于我们建构自己的环境伦理学话语系统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权佳果的《中国伦理》延续了传统伦理学关注社会、关切现实、关怀人的传统,克服了现代伦理学偏重理论建构、忽略现实生活的流弊。权先生认为要了解中国伦理,不能单纯靠理论上的梳理,还要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尤其是回归到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这个基本现实中去。他以多年农村生活的人生阅历以及现实感悟,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诠释。并且,他还尝试建构一种能够真正指导当下现实,切实关照人心与人生的中国伦理。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史上,康德对幸福论伦理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私人幸福学说不仅不能说明道德的来源而且从根本上颠覆了道德。与幸福论伦理学相对应,他建构了博大的德性论伦理思想体系,讴歌道德的崇高价值,论述道德的一般形式特征和道德主体性,对伦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今天仍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其在理论方法上的缺陷、偏失则从反面给人以警戒。  相似文献   

16.
曹永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5):120-122
在高校伦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既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又是践行伦理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的主体或者说是践行道德的主体,这就要求伦理学课程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主动探究的方式理解、认同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并将其内化为主导自己行动的内在的道德律令。因此,主体性教学模式与伦理学课程教学之间便有着较为紧密的契合度。就建构伦理学课程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休闲不仅仅是一种心境或生活态度,而且是具有本体性意义的生存方式。休闲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要求人们克服物质欲望带来的束缚,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式生产和生活,并且要在自然的背景下来确立人的真正意义。休闲透射出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具有的纯朴的生态智慧,这一智慧与当今环境伦理学的很多理念形成了印证。因此,对这些具有生态智慧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诠释,将有助于为当今环境伦理理论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环境伦理学这门“绿色学科”逐渐兴起,但因其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而陷入了实践困境。美德伦理学的复兴为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用美德伦理的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而形成的环境美德伦理学,对环境伦理学脱离困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前,由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北京林业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伦理学会四家单位主办,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在北京鹫峰国家森  相似文献   

20.
舍勒从以现象学为方法论抓手的知识论说明切入,展开其人学总体性建构“从两极到中介”的哲学化道路.是其人学理论布展的匠心独运之处。舍勒以批判康德伦理学和尼采道德相对主义为出发点,系统论证了价值、情感、人格及其关系在其实质价值伦理学中的结构性统一,客观上为探索建立一种积极的理想人格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