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与经济增长3者的矛盾,以Romer模型为基础,以绿色增长理论为支撑,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同时引入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构建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双约束条件下的6部门内生增长模型,探索经济的绿色增长路径及均衡增长率。研究发现:经济绿色增长均衡增长率除与相对风险厌恶指数(σ)和贴现率(ρ)有关外,还与资本产出弹性(γ)和资本产出率(z)有关。当0σ1,且资本产出弹性(γ)与资本产出率(z)之比大于贴现率(ρ)时,该封闭的经济系统将沿着均衡绿色经济增长路径发展,最终达到均衡增长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扩展罗默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依次将模仿与自主创新两种技术进步的方式引入研发部门建立一个后发经济体技术赶超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后发经济体技术赶超中的经济运行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间品生产企业的价值变化与中间品种类数的变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推动着后发经济体的技术进步沿着一定的路径运行。该路径会经历模仿与创新两个漩涡式的均衡点,赶超经济体想实现赶超就要跨越模仿均衡达到创新均衡。  相似文献   

3.
内生金融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主要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两条途径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以投入产出表中的15个制造行业1998-2008年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分析结果指出:总体来看,金融中介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解释力,中国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金融市场;具体而言,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促进了资本的积累,而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资本积累存在反向关系。金融中介发展、金融市场发展与技术进步存在正向关系,且金融中介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大于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4.
能源约束、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海霞 《资源科学》2014,36(5):946-953
通过构建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研发部门以及能源生产部门的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证明了稳态经济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增长率和能源增长率的加权和,只要经济发展中有足够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就可以克服能源的短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最优增长。采用我国2004-2011年30个省市的相关面板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估计的结果支持了这一结论。研究表明,我国研发资本的产出效率低下,应该更加重视研发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强化研发资本投入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都为正数,且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小于能源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系数。这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更多地要依靠能源消费的增长。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本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周明磊  任荣明 《软科学》2011,25(12):52-58
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角度对能源制约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研究,内生的动力源泉假设为技术进步变动率是能源价格变动率的函数。内生均衡研究认为技术进步维持在一个合意的增长速度可以使资本产出比维持不变,经济达到均衡增长。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果是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移,技术水平获得提高,要素价格上升。但能源价格变动向技术进步变动的传递系数不可过高,否则会出现各中间部门产出小于要素成本,经济崩溃。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非体现型技术进步(Dis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s)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性问题。由于管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存在增进效率的作用,我们发现,管理要素在技术进步中所实现的部分构成非体现型技术进步的主体部分。基于管理要素的激励功能和配置功能,而将生产投入区分为激励型和配置型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引入管理要素的内生增长模型,并分析管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特征,从而进一步解释非体现技术进步内生于经济增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高新区赶超路径的基础上,以52个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样本,采用系统GMM方法研究了中国高新区的赶超问题。结果表明:中国高新区赶超具有显著的固定资本驱动特征,但是这一特征正在弱化,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正在上升;加工制造业资本集聚是中国高新区赶超的重要动力,在外资集聚区和传统工业区样本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高新区后期出现的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主要是由资本深化引起的,这意味着既有模式下中国高新区的赶超仍会沿着经济规模扩张轨道进行,难以向创新驱动的内生发展轨道转换。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假定技术进步为中性的研究方法,忽略了融合在资本中的体现式技术进步,导致其无法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不断降低同时并存的现象进行解释。本文打破传统测算方法,建立新的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测算模型,以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尝试对上述悖反现象进行新的诠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12.15%,占整个资本贡献率的16.95%,传统研究由于没有将这部分内容测算在内,因而低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在三类行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的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贡献最高,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水平最低,资本密集型行业则大多处于中间阶段。在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中,以外资引进为主的设备资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目前已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人力资本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最缺乏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9.
胡善成  靳来群  刘慧宏 《科学学研究》2019,37(10):1805-1815
知识经济下基础知识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知识分为基础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并结合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一个包含基础知识生产的模型,用来分析基础知识及其转化为应用技术的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处于平衡增长路径,基础知识及其转化为应用技术的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利用2004-2015年基础研究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关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实证结果支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0.
新古典经济学承认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却把技术进步视为其外生力量.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由经济系统决定的,并建立起技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但完全忽视了创新系统中制度因素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科技税收政策的作用机制是以一定的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对创新活动认识的不同,科技税收政策目标、职能、范围也将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