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岩小说的精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故事情节的高度控制和他在小说中对人性、对爱情、对现实的超强表现力。海岩在其小说创作中高度凝聚了这一表现力,从而让人们觉得他所陈述的故事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同时又能得到强烈的共鸣和想象的延伸。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突出表现了人性本真的博弈、爱情的唯美,继而高度表现了悲剧的强大冲击力,再加上某些内容与现实的背离,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某种理想的宣扬。  相似文献   

2.
凌力的长篇历史小说《少年天子》,描绘了有清一朝初创之时的政治风云,经济变革。小说情节跌宕,气势恢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中的爱情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部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结合了政治内容的爱情小说。本文拟对其中的爱情描写作一粗略的分析,以就教于大家。 《少年天子》中有两条重要的爱情线索。一条是福临和乌云珠,另一条是柳同春和乔梦姑。这两条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和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两条线索交相辉映,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孜孜不倦的渴求,以及为了得到爱情而付出的艰辛的努力。 翻开中国文学史,描写帝王爱情婚姻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引起当代人感情共鸣的则属凤毛麟角。一个重要原因,在帝王之恋中,男女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女性大多属于从属地位,被帝王玩弄于股掌之上,一旦政权出现问题,女性更是罪魁祸首。“女人误国”、“红颜祸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从赵飞燕到杨玉环,这种悲剧在一幕接一幕地上演着。而《少年天子》则突出表现了福临爱情生活中普通人的人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认为小说首次使用黑人小女孩做故事的主角,关注黑人小女孩在种族歧视下的“忧伤”和迷失,是美国黑人题材小说的一个新突破.从种族歧视下的亲情错位、文化殖民中的爱情之殇、“双重意识”下爱的变异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解构,分析了种族歧视的内在化所导致的爱的缺失和变...  相似文献   

4.
论黄蓓佳《玫瑰房间》及创作风格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籍女作家黄蓓佳近年来小说的创作风格,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说由“梦幻”文体转向冷静现实的叙述文体,内容从注重表现人物的心态和情绪,发展为客观冷静地讲述富有情节性的故事。她的中篇《玫瑰房间》正是这种风格变化的转折点,对这篇小说的分析是理解黄蓓佳小说风格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海岩的小说描写了当代女性的人生百态.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全都青春、美丽,想要脱离贫穷.海岩对这些性格迥异的女性表现出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依附爱情"的纯情女性爱莫能助;对"生存理念至上"的女性痛下杀手;对"内心坚守"传统的女性极力维护.海岩的这种女性审美观与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骨子里形成的矛盾爱情观密不可分.海岩小说既追求爱情的唯美,又毁灭极致的爱情;在情爱模式上,他选择打破常规却又让情爱结果回归现实;面对爱情既渴望青春的激情,又不得不让爱情回归平淡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在廿四年农民小说创作中,由于现实的突变,极大鼓舞了广大农民“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而作家们也真诚地反映了此时期广大农民的现实生活,特别是那些反映“分田分地真忙”、“合作化”的小说。而在政策导引下也显示出一种狂躁情绪,其创作尽管也很成功,但呈现给人们的则是“新不如旧”、类型化、概念化的三个层面和三个梯级的创作倾向。缺少了个性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美丑泯绝”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拉美作家。对他的长篇力作《霍乱时期的爱情》进行解读,力求挖掘出这部并不名扬于世的优秀小说独特而耐人寻味的意义。全文从爱情、人生和死亡三个相辅相成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作家思想以及拉美现实,讨论了爱情的超现实性、人生的残酷性以及死亡的积极意义,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新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她的作品以描写乡村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爱情和婚姻为主。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五桩婚姻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爱情与婚姻观、女性伦理和家庭伦理。在传统的资产阶级婚姻道德中,金钱和门第是爱情和婚姻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女性没有权利拥有和继承财产,她们不得不将物质作为爱情和婚姻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反映出的婚姻观,并挖掘伦理道德观念产生的社会根源,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9.
丁天、石康和王芫的小说关注的是青春、爱情和成长,真实地记录了一代人信仰缺失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将自审意识、生命沉思和深层心理探索引入小说创作中,从纠结缠绕的现实漩体中体验生命的各个侧面,对“生”与“死”的递接性思考贯穿于其小说文本的始末.史铁生纯粹的主观世界和自由心象使其更逼真地逼近了死亡的内质,体现出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在细读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基础上,分析了小说创作的文化语境,显现文革之后关于爱情的文学想象及理想建构;探寻这种痛苦的理想主义爱情追求产生的时代原因。最后考察了小说所建立的爱情理想在变革的社会中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心理和类比象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亮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是爱情的隐喻 ,也是女性命运的象征 ,更是女性心理的最佳投射载体。月亮意象的心理象征功能 ,使人物心理得到准确揭示。而在另一些小说中 ,“月亮”其实只是作为类比象征存在 ,象征的是爱的破碎、爱的缺失和爱的丧失  相似文献   

13.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它的评价截然不同,本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的背景上分析,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以她的眼光描写了“饥饿”现象和生活中的“虚假性”,而这部作品自身的虚假性却在于小说情节的构成,主要在于小说结尾的处理.《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时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黛玉两次葬花的情节中,小说微妙地展示了宝黛爱情心理的发展;通过《葬花吟》进一步刻画了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花喻人,用象征手法预示了大观园女儿最终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5.
从现实性来谈《边城》的美与隐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是一部以翠翠的爱情为线索,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一方面对乡土文明的"美"做了很好的诠释,同时又显示出对优美、健康、自然的精神家园在残酷的铁的现实面前显出某种颓势与非健康表示担忧。因此,现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作家写的两部异时、异地的爱情故事的小说,却有着完全相通的寓意。作品中的“红字”和“荆棘鸟”都寓有宗教禁欲与爱情追求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和意蕴。两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其主要根源在于天国之爱对尘世之爱的不相容。与哈姆莱特的著名论断相反,在这两部作品中,“脆弱”的名字是男人,“刚强”的名字却是女人。两位男主人公面临的是圣职人员的声誉、地位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两位女主人公面对的则是双重阻力:教会的严酷教规和情人的虚荣、懦弱,她们在同上帝争夺爱人的较量中要付出比男人更大的代价,作出更大的牺牲。  相似文献   

17.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全新的现实主义小说。乔伊斯在表现现实主题时,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手法,采用了独特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及精神顿悟和主人公语体变化等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小说主题从现实真实到心灵真实的转变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北京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建构了自身文学传统的城市,“京味小说”就是其文学形态的一种命名。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的“京味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风俗,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文章就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新观念。他们任青春的情感主宰一切,无拘无束地追求理想中无法抗拒的爱情,这是典型的年轻恋人。  相似文献   

20.
煮海,本是充满浪漫奇想的,但在《张生煮海》中,借助于神仙之力的煮海。其实是一种消解爱情悲剧的手段,与多数元杂剧中设计“中状元”的情节以解决矛盾实质上是一回事。而这种表面上的皆大欢喜,是不能消解爱情的悲剧性质的。并且,这种消解的努力,本身又是更深层次的悲剧,因为它否定现实的斗争,从而最终否定了对爱情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