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温州,地处瓯越,濒临东海,气候温和,人杰地灵。近代于此处走出了不少象棋名家:陈笙、谢侠逊、林弈仙等。沈志弈则是于他们承前启后的又一位棋坛杰出人物。 沈志弈(1916年——1988年),温州人,幼聪慧,自学弈,有了一定水平,青年时期曾与温州当时已成名的林弈仙对局,败北,方知学无止境,人外有人。他更勤奋地悉心钻研,渐成一方诸侯。  相似文献   

2.
上回提要:首届全国象棋赛上,兰州棋手魏长林乘兴去,败兴归。彭述圣以83岁高龄荣任大会副裁判长,受人尊敬。会上结识奇人贾玄非,惺惺相惜,演释出一段故事。第三十二回设计求贤贾题韬欣然亮相突施杀手管必仲心花怒放话说全国首届象棋大赛开幕之际,突然传来一则消息:有一年近五旬的斯文长者横扫北京天然轩茶社,宋景岱、曹德纯等名手也甘拜下风……宛如当年彭述圣之势。消息惊动了大会裁判组,引起了彭述圣、谢侠逊、林弈仙三老的极大兴趣。谢老详细询问了“强者”的年龄、姓氏、相貌、口音和举止后,喃喃自语:“难道是他!”“谁?快说端详!”彭、…  相似文献   

3.
棋王谢侠逊     
中国最早的国际象棋名手当推“百岁棋王”谢侠逊。谢侠逊(1888—1987),名宣,小名卿源。出生于平阳县腾蛟凤巢硐桥头。平阳县隶属温州,自古有棋乡之称,日后也诞生了女子世界冠军诸宸等国手,可见当地棋风昌盛。谢侠逊从小就从父学棋,读书之余,嗜棋如命。一次他偶得古谱《韬略玄机》,如获至宝,随后逐局研究,棋艺大进。  相似文献   

4.
他棋艺棋品俱佳,据载曾到过11个省78个市,还远赴越南河内、海防等地,弈局上万,对手以千记。与他对弈过的国内一流高手,如谢侠逊、林弈仙、窦国柱、连学正、万启有、刘忆慈、胡震洲、田玉书、徐诃海、那健庭、侯玉山等,都对其高超棋艺和优良棋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百岁棋王谢侠逊(1888年-1987 年)名宣,原名卿元,号烂柯山樵,浙江 温州平阳人。一生致力于棋艺,著有《象 棋谱大全》、《新编象棋谱》等。 1922年,谢侠逊初入北京,偶然结 识了一位武进棋友费绵钦。1927年,费拟一篇《滑 总司令部职员姓氏表》,刊载于上海《时事新报》,首推谢侠逊为“棋坛总司令”。翌年,谢发表了《滑 通电》,宣告就职总司令,登坛点将。通电为一篇四六文章,卷首写道:“满天烽火,遍地荆榛。入林无可避之山,乘俘无可浮之海。纹揪半局,无妨作世外逍遥;风雨一抨,亦可消胸中垒块。用集今时英…  相似文献   

6.
去年,谢军在菲律宾马尼拉勇夺世界棋后,有不少侨胞在盛庆之余,纷纷缅怀已故“百岁棋王”谢侠逊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个国际象棋称雄南洋的棋手。 那是1935年4月11日,应南洋多家华人象棋协会的邀请,谢侠逊在上海新开河码头登上“康梯凡地”号邮轮,启程前往新加坡以棋会友。在这个风光迷人的国度里,谢摆设擂台鲜有对手。他待人以诚,棋风堂堂正正,从不以技欺人,被誉为大国“圣手”。下榻的旅馆门庭若市,他校订的《象棋谱大全》很快被索取一空。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已故百岁棋王谢侠逊,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和“我国推广国际象棋的先导者”(见知名棋史专家李松福的专著《谢侠逊与象棋》第77页)。 在我国,他是荣获中国象棋冠军的第一人(1918年,有全国60余名好手参加的我国第一次象棋大赛),也是荣获国际象棋冠军的第一人(1935年中、美、英、德、奥五国“银龙怀”国际象棋大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象棋史上,林弈仙是一位艺精寿高的著名棋手。他是浙江永嘉人,原名银贵,生于1879年。林幼华习制伞业,暇时酷爱象棋,曾师事温州名手陈笙。当他12岁时,曾与其师作公开赛,结果以三胜一平告捷,从此称雄于温州棋坛,真个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林弈仙成年后改业商,常往来于闽、粤、江、浙间,棋誉渐著。因其运子超脱,每有神来之着,故被人称为“弈仙”,其原名反而被人们的淡忘。1913年,林弈仙到上海与当时上海棋界独执牛耳的宿将曹锦亭(别号病伯)交手,两人共奔5局,未分胜负。过了两年,林弈仙再次到上海。此…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满族涌现出不少象棋名手,如《反梅花谱》作者镇江巴吉人、华南“四大天王”之首黄松轩、曾被“棋坛总司令”谢侠逊封为“军长”的杭州关春林等。那健庭也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10.
“泥马渡康王”出自《说岳全传》,故事梗概为:金灭北宋,康王(赵构)侥幸得逃,后有追兵,前有大河。危机中有异人赠白马,助康王渡水后,马遁去。康王入一寺,见寺中有一泥塑之马,诧异之间,泥马萎地,乃知刚才之马即为此泥塑之马!清代中期的《蕉竹斋》及后来谢侠逊编著的《象棋谱大全》是最早出现“泥马渡康王”局名的,问世后在当时并不很流行,之后经过许多江湖棋人的精心加工和修改,泥马局出现了众多的姊妹局。受《蕉竹斋》和《象棋谱大全》的影响,这一系列的修改衍生局,民间都俗称为“泥马渡康王”,简称“小泥马”。  相似文献   

11.
中国象棋界,在六十多年前曾发生过一件趣事。事情的起因是:棋王谢侠逊的一位好友费绵软,在1927年元旦草拟一则《滑稽司令部职员姓氏》表,刊登在上海《时事新报》上,他把国内所有名手列为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象坛“总司令”谢侠逊于上海“登台施令”,无疑是棋坛上最为嘱目事件之一。谢侠逊,以其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组织能力为民族瑰宝——象棋。在世人心目中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努力。 谢侠逊,小名卿源,大名宣,字侠逊,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10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平阳腾蛟镇。他幼年贫困,曾为人牧牛,但热爱学习,曾在私塾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初具爱国之心,这也为他后来从事爱国棋艺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近代象棋史上, 华东、华南历来是两大圣地,华东三十年代就有了象 坛大帅谢侠逊、“七省棋王” 周德裕,还有后来的“扬州 三剑客”、“华东第一剑”何 顺安。华南则有“四大天 王”、“粤东三凤”和后来的 “羊城双壁”杨官 、陈松 顺。两地藏龙卧虎,英雄辈 出,两地的棋艺交往也源远 流长,从1956年首届全国个人赛迄今,在35次大赛中共 产生了十位棋王,华东、华南就占了半数,他们是广东杨官 、吕钦、许银川、上海胡荣华、江苏徐天红。 由胡荣华、徐天红组成的华东队和由吕钦、许银川组 成的华南队曾三度交锋,分别是19…  相似文献   

14.
石镛 《象棋研究》2008,(2):24-25
中国历史上第一届全国象棋锦标赛,干1956年12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体育馆举行。有30个城市的30名棋坛名手参加角逐,年龄最大的已61岁,最年轻的19岁。特邀象棋名宿彭述圣(83岁)、谢侠逊(70岁)、林弈仙、陈松顺等人,担任比赛的裁判工作。比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取得前6名的运动员是,广州杨官璜、哈尔滨王嘉良、杭州刘忆慈、武汉李义庭、上海何顺安。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六年恰为谢侠逊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依我国九九祝寿之习惯,去年在上海已举行了隆重的为谢老祝寿的活动。现选注几首谢老的棋友、已故的棋谱收藏家、棋史研究家周家森先生的赠谢棋诗,以示余庆。 据近期出版的《谢侠逊与象棋》一书载:周先生所藏之手抄秘谱,曾提供给谢老收入《象棋谱大全》一书之中。可见两人的交谊是深厚的。然而据周诗所示,两人曾长期神交未得谋面,周于民国十八年(即一九二九年)为《象棋谱大全》题词中写道:“薄艺同  相似文献   

16.
鲁圣斗炮风     
杨州窦国柱(先负)青岛邵次明(1937年5月弈于上海)列手炮 1937年5月中旬,年近花甲的青岛邵次明老先生,应上海市青年会宋福华与“棋王”谢侠逊之邀,第一次南下。这位衣不入时、貌不惊人的山东“棋圣”,初时并未得到观众的重视,可是在上海的多次表演赛中,当时称雄华东的几位名手,如“双枪将”扬州窦国柱、福建莆田“炮王”连学正、上海冠军“慢金刚”鲍子波等都盖不住他的锋芒,使观众相顾失色! 本局是邵老与“扬州三剑客”之一窦国柱交战的实录,由此可以一窥邵老精于“斗炮局”的硬派作风。 1、炮二平五 炮2平5 …  相似文献   

17.
我自幼喜爱驰车策马、“将他一军”的中国象棋.成年后,进入棋界圈内,除协助组织赛事,担任赛会裁判工作外,平时热衷收集各种棋类书刊.近半个世纪来,在我的书橱里,最值得收藏纪念的是一册由“棋坛总司令”谢侠逊亲笔书赠的《鹿城棋苑》.  相似文献   

18.
他年少时就有“十龄童”、“小棋王”的美称;在谢侠逊1对5车轮应众战中,13岁的他以车马兵仕相全战平了谢老的单车士象全,成为上场选手中惟一的和局; 1982年国家体委公布了18名首批中国象棋国家大师名单,他榜上有名。几年之后,又被国家体委批准为中国象棋国家级裁判。  相似文献   

19.
恽代英     
<正> 恽代英(1895~193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早在“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恽代英同志就具有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开始运用近代科学观点来研究学校体育。 1917年前后,当时正在武昌文华大学学习与工作的恽代英同志,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青年。他当时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研读有关体育和健康问题的书籍,并且编译了一些国外的文章,刊登在《东方杂志》、《青年进步》等刊物上,用以“为国民借镜”。当时他撰写、发表的文章有:《学校体育之研究》、《中国家庭良议》、《细菌致病说》、《学生课外之事业》、《理想之儿童俱乐部》、《与黄胜白先生论中学体育》等;翻译的文章有:《最良之五分  相似文献   

20.
译文: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去困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引诱他。敌人占据坚固或艰险难攻的阵地,我们便返回,不再攻打。“调虎离山”出自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二上·玉芙蓉(共二)》:使不了调虎离山计,当不得将军八面威。意思就是,不会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就当不了八面威风的将军,可见“调虎离山”之计策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古语有云“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