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20多篇“科举士子”题材的小说。蒲氏自19岁至72岁一直不绝于追求科举,然而却屡试屡败,坎坷异常,因而郁积“孤愤”之情。“孤愤”才是他从事《聊斋》中“科举士子”小说创作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2.
朱秋萍 《小学生》2010,(8):18-18
1“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1.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研究天地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理应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中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清初统治者通过实施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文教政策,诱导广大士人跻身于科举之途,士人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储才以应科目”的官学只是作为考课机构存在,教学功能基本丧失,无法为士人提供求学之所。在朝廷政策的导向下,书院发展成为培养科举人才的主要机构,科举化成为其存在与发展的最大合法性。可以说,清初的文教政策是导致书院科举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明快·实用·自主作文中学写作教学亟需确立的几个观念黄文龙“听到作文学生头痛,见到作文教师脑疼”。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论在“一篇文章定终身”的科举时代,或是在“一场高考定前程”的今天,作文一直依靠着“应试”这一极具诱惑力的...  相似文献   

5.
长句之“短”与短句之“长”──作文表达点滴芜湖县保丰乡小学陶良伟句子的长短有着不同的表达功能和效果.为优化作文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表达能力,对于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我认为宜提倡多写短句,少写长句。一、长句之“短”与短句之“长”出于表达需要,运用长句有时...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章大国、文章古国,作文考试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最早的作文考试可以追溯到隋以后的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其中,又以唐、宋为盛,其时主要考试诗赋,这大大促成了唐宋诗词、歌赋极度繁荣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出现了费时多、收效少的现象。作文教学要走这个出误区,必须在“授之以鱼”的同时,再注重“授之以渔”,以各种手段启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写作训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怎样教会学生自主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自己的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消除恐惧感,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对作文大都存有一种恐惧感,一见作文两眉紧锁,死咬笔杆,仍无从下笔,穷于应付,写出来的文章寥寥数句,干巴得像个“豆腐块”。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  相似文献   

8.
只是到了近代,在“欧负美丽”冲击下,中国文化才透出一丝新气息。而与这种景象格格不入的,是当时教育腐败造成的官僚阶层“无才相”、“无才吏”、“无才将”,学校中“无才上”。“军兴以来,论者多患科举之弊,请筹变通之法”。整治科举教育,已开始汇入社会改革大潮。清流派正是“患科举之弊”、“筹变通宵之法”“论者”群当中的一员,他们的教育思想,显现出抨击科举、萌发改革的特证。  相似文献   

9.
刘海峰教授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他首创科举学,强调理性评价科举;自诩高考改革的稳健派,主张务实渐进。他经常用“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教诲弟子;“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为其学术准则。20余年来,因其学术上的累累成果,人誉之考试研究的“专业户”。刘海峰教授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皆怕作文,大有谈作文色变之势。如何化“怕”为“爱”?我认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应承担起演奏作文“序曲”的责任,以写一句话为契机,以课堂教学为源头,激发兴趣,培养语感,开拓思维,做好作文前期准备工作,引领学生自然过渡到“主题音乐”——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优秀作文。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作文教学中的“评改”,有人会认为,“评改”应该让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去完成,这样才能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可以形成学生“改”的能力以及修改文章的习惯。甚至有的教师会因为批改作文太耗费精力,便以“让学生在评改文章中得到锻炼”为借口,自己则因此少改作文.不改作文,让工作变得轻松一些。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全国不少地区的中考作文题都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作文题型——话题作文。数量之多,比率之大,的确出乎意料。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促使我们去探讨“话题作文”的命题特点及其写作指导。 一、“话题作文”的命题特点 从2001年二十多个省市中考所命“话题作文”来看,其命题形式不止一种。多数“话题作文”都明确标出了“话题”二字,如“以……为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有的并不明确标出“话题”二字,如“以……为内容范围”。但是,无论哪一种,它们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利玛窦,曾将中国的科举功名视同于西方学位。基于此,有人视“中国是学位制度的故乡”。这当然多有偏颇。但是,对立论者又将利玛窦的看法斥为“误读”,并以西方现代学位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的殊异作为论据。如此似又有失公允。其实,欧洲中古的学位与中国明代的科举功名,形式类同和精神暗合之处相对为多。再者,利玛窦为使“东学西渐”更为形象、便捷,如此类比也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5.
程红兵先生为《中学生作文学》撰写的“第一章本质论:拨开迷雾返璞归真”共三节,第五期刊出了“第一节作文概述”和“第二节中学生作文的一般特点”的“一、转化性”。本期刊出“第二节中学生作文的一般特点”的“二、实践性”“三、创造性”和“第三节中学生作文的本质特性”。作文的重要性.人们都有共识,问题是怎么认识作文的属性,寻找作文的规律,激发作文的兴趣。愿《中学生作文学》能给您以启迪,也希望有志于作文研究的读者、作者将您的作文研究之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让我们共同为作文的研究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熟能生巧”,熟就是要多做。清代文人唐标彪说:“乐于多做,始能精熟。”对于作文他有独到的见解:“人之不乐多做,大抵因艰难费力之做;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这话剖析了一些人对作文喊难叫苦的原因。又指出了由难到易乐在其中的途径。要求作文要多读多练、多实践、渐演至熟,熟练生巧。手笔纯熟之日,自是得心应手之时。对作文要爱之深,乐之极。只有深爱不已,才能潜心学习,只有乐此不彼,才能学而不厌。日锻月炼,做到日有所学,日有所进,日积月累,成效自见。  相似文献   

17.
语文独立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鉴于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贫弱,1899年资产阶级改食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皇帝,痛陈科举之弊。其弊端连光绪帝都喟叹“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氏独曰为无用之学”,而后下诏废科举、兴学堂。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又恢复了原样。1901年,张之洞、刘坤、袁世凯等纷纷上书,详陈科举制度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18.
田爱群 《新作文》2004,(2):22-23
材料作文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话题作文如同光着膀子耍大刀,一旦扔掉了牵牵绊绊,中学生的作文就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甭提多畅快了。不过,尽管优秀作文乃至满分作文在高考中不断涌现.却仍有不少思想贫乏、内容干瘪的平庸之作出现于高考试卷。究其根源,固然不一而足,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面对作文话题,不少考生思路堵塞,肚里无“货”,以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章大国、文章古国,作文考试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最早的作文考试可以追溯到隋以后的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其中,又以唐、宋为盛,其时主要考试诗赋,这大大促成了唐宋诗  相似文献   

20.
张裕钊因会试得主考官曾国藩赞赏,而结成师生之谊,成为“军中秘书”。张裕钊作文作诗皆受曾国藩影响。吴汝纶也因科举而得曾国藩赏识,留用曾府,起草奏疏,影响最大。科场不利的黎庶昌却得曾国藩提拔,“教以作文之法”。黎庶昌成为桐城派一流作家。薛福成因《上曾侯相书》而得曾国藩重用。薛福成文介绍西方风土人情,开拓了桐城派散文新境界,堪称现代散文之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