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郝海英 《快乐阅读》2011,(9):125-125
1.梳理好知识网络。复习时,教师要以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以高中语文课本(含归类练习)介绍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干"知识,避免烦琐分类;  相似文献   

2.
朱庆和 《新高考》2011,(11):18-20
考纲回顾:明确常见文言虚词的性质与功用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识结构、表达语气等。  相似文献   

3.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学生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习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也不是单纯的机械式记忆,而是能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用反训去解释文言实词是一种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衡 《语文天地》2012,(17):3-4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谓在句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文言虚词的意义由用法决定,所以辨析文  相似文献   

5.
在文言文教学中,虚词的用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由于充作文言文虚词的字人多为兼类,使得文言虚词看起来量较少,似乎很简单,实际上用法灵活,比较复杂,不易掌握。而掌握好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又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文言虚词的教学,应给予充分重视,应通过一些灵活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虚词,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常见的一个考点。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而不是直接考查其语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虽然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都很丰富,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各个义项,抛开具体语境,不借助一定的语法结构分析,效果肯定不好。如果能在积累  相似文献   

7.
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答题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就感到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的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8.
虚词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较少的数量却占据了教学任务中较大的比重。对于虚词的把握和理解,是学生学好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基础,但也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从高中文言虚词的内容和特点、辨别方法、意义辨析等方面,介绍高中文言虚词的基本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正>文言虚词在中考试题中占分不多,但对于初三有限的复习时间和庞大的虚词体系来说,如果不掌握它的学习技巧,就会有一种"雾里看花"越做题越迷糊的感觉。下面笔者将结合近几年南宁市中考试题的特点,归纳文言虚词复习的有效方法。一、学会处理好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关系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基本上是比较"加点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章琼 《学语文》2011,(1):26-27
正确推断文言虚词.不仅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文肓文语感,积累其意义、用法,形成一定的知识,还需要我们掌握在具体语境中推断其意义和用法的本领。  相似文献   

11.
陈智 《广东教育》2005,(12):38-39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掌握得不好,就会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产生负面影响。高考考纲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不多,但由于虚词用法灵活,要弄透弄懂也不容易,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谓在句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  相似文献   

13.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文言中,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归为虚词,没有争议;有些代词和副词,特别是表示指示和疑问的,用法接近虚词,一般也算作虚词。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一、爱、取、族、举、而”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素养。  相似文献   

15.
每年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从大体情况来看,考生做得并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感到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有法可循,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51):2-3
文言虚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而散,用法灵活复杂而琐碎。现行教材淡化虚词的解释,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力度不断趋弱。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忽视虚词教学,学生怕学厌学。虚词非虚,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都明确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作为必考内容。常见文言虚词中,考查频率最高的就是"而"字,因而在高考文言文复习阶段,广大师生都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探求其内在规律,以求准确判断,但是很多学生收效  相似文献   

18.
胡加龙 《语文知识》2001,(11):58-60
“莫”作为文言虚词,是《高考说明》里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虚词之一。不过,“莫”的用法尚缺乏深入的辨析,一些含混现象还有待厘清。杨伯峻、田树生《文言常用虚词》(湖南人民出版社)将“莫”概  相似文献   

19.
张永才 《高中生》2009,(4):43-44
判断词性法 很多文言虚词“身兼两类词性”.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在解题时.只要能确定虚词的词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20.
陈文焕 《广东教育》2009,(10):28-29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文言中,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归为虚词,没有争议;有些代词和副词,特别是表示指示和疑问的,用法接近虚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