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在众多亲戚中与胡近仁关系最为密切。胡近仁虽为族叔,其实只长胡适四岁,是胡适在九年家乡教育期间读书写诗的引路人。胡适在上海求学及留学三年期间,胡近仁是他母亲家信的解读人兼代撰人。胡适回国后以博士身份在北大任教,两人信函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日记、来往书信,以及北大收藏的相关史料表明:胡适任院长的时间是1932年2月,不是学界一般认为的1931年。胡适对于1930年代北大的中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是以兼职教授身份为北大帮忙,不愿意在北大正式任职。“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环境和北大校务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最终促成了胡适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3.
胡适学成回国后应聘到北大任教,在北大实践他的教育理想,继续他的学术之路,同时以北大和《新青年》为阵地推行文学革命。北大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最成功的典范,为胡适推行新教育理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胡适和一批新文学、新教育前驱在北大培养青年学子,后者积极响应和支持文学革命。新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元培送茶叶     
<正>1916年12月,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因十分佩服胡适的才华,蔡元培将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聘为北大教授。从一名留学生到中国"第一学府"的教授,且月薪260元,胡适感到压力很大。不过,在蔡元培的细心呵护下,胡适在北大很快站稳了脚跟。到校第二个月,学校就将他的月薪增加到280元,这是北大的最高月薪。  相似文献   

5.
正国共内战期间,胡适执掌北平大学,彼时物价飞腾,师生交困,他在此特殊时节的所作所为,值得研究胡适的人加以关注。北平大学的师生在国共内战期间的表现,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察视角,而胡适则是此一视角的聚焦点。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史、美国史和拉美史的北大教授罗荣渠先生,于1945年至1949年间求学于西南联大和北平大学,见证了胡适执掌北大时,应对学校诸多事务的情形,并  相似文献   

6.
1921年,30岁的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收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抛来的"橄榄枝".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国内第一,规模庞大,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有意换一个环境的胡适想通过实地考察决定是否"跳槽".  相似文献   

7.
胡适闹离婚     
郑渊洁 《学习之友》2009,(11):59-59
胡适在北大任教时,经常不遗余力资助一些贫苦学生,但他的太太江冬秀对此却有些心疼。有一次,一个学生因经济拮据萌生辍学打算,胡适知道后很同情他,答应开学时资助他100元,帮其完成学业。胡适后来因事出门,便将此事郑重地向江冬秀作了交代。从外地回来后,胡适以为江冬秀已按照他的吩咐办妥,便未予过问。  相似文献   

8.
俞平伯作为北大学子,深受胡适影响,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胡适的引领下,俞平伯不仅走上了文学革命的道路,而且在“红学”研究上颇多建树。尽管在建国后的政治运动中俞平伯因此蒙冤受屈,但他无怨无悔,对胡适的敬重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9.
胡适(1891-1962年)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授,字适之。他于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之一。历任中国公学校长、北大文学院院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为什么要读书》一文中,谈了自己的读书观,至今仍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伟大学者,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但他更见长的是在发现任用人才上,还有就是对北大的全面的改革。在他任职北大期间,广聘天下各方面贤才,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他聘请了以西学见长的胡适,以中学见长但思想保守顽固的辫子教授辜鸿铭。他大  相似文献   

11.
声音     
《教育》2008,(26)
贺卫方: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北大教授贺卫方在2008届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上讲到:"胡适校长那种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于家国以及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为人处世中体现的伟大人格都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标尺与境界。李敖曾建议在北大树一尊胡适塑像,我觉得比塑像更要紧的是,我们要让他的精神在每个人的心中、在这座校园里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伟大学者,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但他更见长的是在发现任用人才上,还有就是对北大的全面的改革。在他任职北大期间,广聘天下各方面贤才,真正是做到了不拘一格。他聘请了以西学见长的胡适,以中学见长但思想保守顽固的辫子教授辜鸿铭。  相似文献   

13.
<正>1918年1月,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当时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主持北大文科,胡适、刘半农等在蔡元培、陈独秀的邀约之下担任文科教授。《新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个人主办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他积极响应胡适、陈独秀等人宣传新文学、新思想的主张,并开始作白话文。这一年  相似文献   

14.
创造活动首先源于问题意识,人类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1932年,胡适在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15.
胡适拟电报“五四”时期,文学家胡适大力提倡白话文,抨击文言文,称文言文是“半死文学”。有一天,他在给北大的学生讲课时,一个学生反驳说:“白话文的语言不够精练,打电报用字就多。”胡适听了,仍旧和颜悦色地说:  相似文献   

16.
谨慎的胡适     
1946年秋天,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抱着一大包资料,慕名前来请胡适为他写年谱。胡适不好拒绝,答应了老人的请求。但是,胡适在着手编写年谱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齐白石80岁时写的《自状略》与他记载的年龄有两岁的差异。他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产生了怀疑。他知道白石老人年轻时在黎  相似文献   

17.
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说,五四前后,“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为我们的楷模”。由此可见,胡适对毛泽东的影响。胡适1917年7月自美国返国,9月到北京大学任教;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应在北大任教的杨昌济之召到北京,随后入北大图书馆工作,同时旁听胡适的课,成为胡适的学生。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送走留法学生后,4月回到湖南长沙。毛泽东为何没有赴法国留学,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  相似文献   

18.
胡适在留学美国时期和到北大任教以后,对桐城派主要持批判的态度。但胡适同时对桐城派作了肯定。胡适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和桐城派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某种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9.
罗志林 《师道》2006,(1):56-56
蒋梦麟,(1886—1964),享年78岁,浙江余姚人。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30年至1945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北大历史上掌校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他任校长期间,针对北大“大度包容,思想自由”这两种著名的“精神特点”所产生的“纪律松弛,群治松弛”的两个缺点,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这一新思路,使得北大的教学和科研在风雨飘摇的战乱(抗日战争)年代也稳步上升,实为一大奇迹。蒋校长的学问比不上蔡元培,办事却比蔡校长高明。蒋校长的学问也比不上胡适,办…  相似文献   

20.
胡适教育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以思想家著称于世,又执教主管北大多年,教育思想是胡适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胡适的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影响,也受到梁启超教育救国论的熏陶。胡适的教育文化改革理想,在战火纷飞风云变幻的非常态社会中,虽屡遭挫折,仍矢志不渝。他关于学生与政治、学校与社会、普及与提高等方面的精辟见解,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