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造字法的理论,根据汉字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汉字中"家"的造字法。分析了传统意义上的"家"从宀,豭省声的形声字造字法的不合理性,从汉字的文化意义以及汉字及其结构的历时和共时的演化来阐述"家"从宀,从豕的会意字造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释“家”     
一、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汉字“家”的形义来源,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说文解字·宀部》:“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省声”之字,多可疑音,故对许慎此条说解,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讹》中早就表示了异议:“家与牢同意。豕居,故从宀豕,后人借用为室家之家。”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踵其志并张大其说:“此字为一大疑案。豭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段注》七篇下)段氏并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  相似文献   

3.
"家"是人们遮风避雨的地方,是供人住的。可是"家"字的外形却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它的上半部分是"宀",代表房子;而下半部分却是"豕(shǐ)"字,"豕"是"猪"的意思。这就奇怪了,"家"是人住的地方,又不是猪圈,怎么"宀"下没有"人",却有"猪"呢?其实,"家"的写法跟古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系。远古时代,  相似文献   

4.
在汉字"家"词义的演变过程中,根据其构词能力可将其词义变化分为四个阶段:本义(居所)、作为单音节词时的词义派生(有一定血脉联系的组织、出生或自幼居住的地方、国家等)、在复音词中的语素义(凡尘俗世之家、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以及作为词缀时的用法。从词义演变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归纳出"家"的文化内涵:个人私有、血脉联系、情感寄托等,"宀"下有"豕"、何以为"家"也可从其文化内涵中窥探一二。  相似文献   

5.
<正>"家"字,宝盖头下的"家",是猪的本字。许慎在《说文》中把家看作是形声字,曰"家从‘宀’,‘豭’,省声。"段玉裁对许氏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这个省声,为什么不直接用"叚"作声符?所以段氏说"家"字的本义是豕之所居,由于猪是人类图腾的崇拜对象,故而引申假借为人之居。史证记载,"家"字的出现应当在畜牧业产生以后。这时,人类的家庭经济与畜养开始发生密  相似文献   

6.
本从社会政治环境、人的地位及献化思潮与艺主流方面出发,对中国古代戏曲较古希膜晚出近二千年、较古印度晚出一千多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别于单纯从戏曲的的形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分析了中国代之晚成。  相似文献   

7.
“家”之字形,前人认为从宀假省声、从豕、从亥、从彖省,其实还有从犬、从豢、从两马胯下一犬、从象之形;“家”之字义,前人认为是宗庙、氏族、邦国,其实“家”字形表现的应是家庭,即一个血缘亲族的居住所。从“家”字构形之历史演化可反映出内容极其宽泛、丰富的“家”字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说文》七篇下宀“部:“家,居也,从宀瑕省声.”对许慎的说解,自元代以来异说纷坛.周伯琦认为“家”乃“豕居“,最先与许氏左论.其后翟云升以“家”为“从豕,豕亦声“;钮树玉以“家”为“从彖省声’,逞私见而修改许说.龚橙则认为“家”本为“(?)下坐犬”,批评许氏”误说从宀瑕田省声”.叶启勋则洁责许氏:“以造字之先后论,家当在先,瑕当在后.岂有先造之字从后造之字得声之理?“即以崇许宗许名世的《说文》大家段玉裁也不无遗憾地认为:“此字(即“字”——引者)为一大疑案.瑕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表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瑕省耶?何以不言瑕声而迂回至此耶?窃谓此纂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字义之转移多如此……且曲为之说,是千虑之一失也.“诟议甚多,兹不悉引.  相似文献   

9.
猪年话猪     
1995年,是我国农历乙亥年,按十二生肖也就是猪年。猪是脊椎哺乳类偶蹄家畜。据动物学家研究,它的祖先是亚洲和欧洲的野猪,分布于西欧、印度、中国、朝鲜、日本及东南亚,性情凶暴,常与人为敌。我国养猪的历史,可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之前,据出土文物的同位素测定,证明我国养猪至少已有5600至608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养猪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汉字中的“家”字,便是屋顶之下养猪的形象,即“宀”(家)与“豕”(猪)相合而成。  相似文献   

10.
吾人欲确定家事教育今后的方针,须先明瞭,何谓家事教育?兹将其意义,解释如左。何谓家说文家从豕,在宀下居也,我国指凡居于一家之内者曰家,其组织由于男女婚媾后而成,营共同作业,谋共同的利益,这个团体,就所谓家。何谓家事所谓家事,简单言之,即家庭间之事务,家不论大小,不论贫富,既成为家,便不能不有家庭  相似文献   

11.
"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它对古代文艺的深刻影响,使其也成为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从文艺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老子之"自然"的文论意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混成之美、无为之法和朴素之辞.  相似文献   

12.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的字形和意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宀部字的形体结构主要归属于象形、会意和形声这三种结构。通过考察宀部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从微观角度更准确地观照宀部字的形体结构。  相似文献   

13.
    
蒋岭 《小学生》2006,(1):20-21
“家”的来由 我们的“家”字,由“宀”和“豕”构成,是房子里放着一头 猪。现在的都市人,除了把猪当宠物外,没有谁会把猪养在 房子里。但在农村,这却是惯常的事,有些猪养在猪圈里,有 些猪却穿堂入室,在家里走来走去。人类学家从这个“家” 字,看出产生这个字的时候,古人已经过了游牧时期,进入 定居生活,房子里才会有猪啦!  相似文献   

14.
"家"内的"豕"乃"豭"(公猪)字之省略."家"就读音来看是形声字,就内涵来看是会意字."家"中"豕",喻指家中的丈夫.古人用"豕"造"家"字用了取象比况法,与《易经》的表意方式相似,其目的是为了确立"家"的观念,规范人的行为."家"字乃中华先民养猪成就与一夫一妻制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是远古社会走向文明的记录.  相似文献   

15.
课间     
《同学少年》2012,(7):52-53
猪在古代的别称"猪"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别称。使用频率仅次于"猪"的是"豕"。《左传·庄公八年》中有:"齐侯游于姑棼,逐田于贝丘,见大豕。"  相似文献   

16.
莫伟 《现代企业教育》2014,(18):239-240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家"文化角度出发,比较研究了中国和日本不同的传统家文化的不同。并分析了由于"家"文化的不同对商务活动中沟通方式的不同影响,希望对以后的商务日语教学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在近代思想界的价值已经得到公认。本文试图从散文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其文学价值。指出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几个明显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古代散文特点的继承和变异。梁启超把中国古代“杂文学”的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启迪了新文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从语源学和认识语义学两种不同角度入手来分析汉语方言现象:文章首先以音义关联为线索分析洛阳方言中的“坷漏”、“坷廊”和“康宀良宀”,进而证明三者与“空”和“壳”为同源词。最后部分结合洛阳方言调查,考察该方言体系中“坷漏”和“坷廊”的相关语义,并从认识角度来推测它们的语义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9.
从音乐的角度来考证中国古代戏曲音乐的形式,从而提示戏曲的形成与戏曲音乐形成有具体的区别,对研究戏曲中音乐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音乐的角度来考证中国古代戏曲音乐的形式,从而提示戏曲的形成与戏曲音乐形成有具体的区别,对研究戏曲中音乐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