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前期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思想家。王充也跟我国古代其他的哲学家、思想家一样,对心理学问题并没有专门的、系统的论述,他们的心理学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据王充《自纪篇》的记载,他曾写过《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有十五卷和三十卷两种,著录皆为八十五篇,但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  相似文献   

2.
《论衡》是东汉前期王充用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王充学识渊博,通晓百家之说,他所著的《论衡》内容丰富博杂,“上自黄、唐,下臻秦、汉而来”,“老幼生死古今,罔不祥该”。《论衡》是他一生反封建神学斗争的结晶。流传至今的有30卷,85篇,21万余字。作者立足于“疾虚伪”、“事实诚”的进步主张,提倡“文字与言同趋”,“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甚至“直露其文,集以俗言”,以力求达到“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因此,《论衡》从语言上看比较接近当时口语,是总结汉语发展史的珍贵材料。当然,《论衡》之所以在语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3.
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平民出身。他是秦汉时期最伟大的战斗唯物主义者,有特殊贡献的教育家。他是第一个发现“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论衡·效力》。以下凡引《论衡》均只说篇  相似文献   

4.
一、自学目的:学习本文开宗明义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代词“之”和助词“也”的一些用法.初步了解王充的一些朴素的唯物思想及其进步意义.二、自学提示:本文节选自王充的《论衡·订鬼篇》。王充(公元27—约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曾做过几任州郡的属官,生活一直比较贫困,但好学不倦,努力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是《论衡》,花  相似文献   

5.
<正>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经历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朝,享年七十左右。他出生于“细族孤门”(《论衡·自纪》。以下凡出自《论衡》的引文,只注篇名),早年曾受业于洛阳太学,并师事大史学家班彪。由于他出身寒微,加上又好“谏争”(《后汉书·王充传》),故受权贵排挤而一生潦倒,只做了几  相似文献   

6.
王充,宇仲任,会稽上虞人,是我国东汉时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在京师读书时“师事班彪”,“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他的教育思想也从他的《论衡》一书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7.
王充是东汉最著名的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论衡》极大地冲击了思想界,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论衡》一方面论述其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足畏;另一方面以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遭遇为标本来述说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论衡》中的注重自我、逐渐疏离群体的观点正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之一.王充的内心一直是矛盾的,更是痛苦的.王充思想对东汉及其后文人意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命”论被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充     
王充,东汉时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细族孤门”,中年曾担任过州郡的属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著有《论衡》一书,共二十余万字,是一部学术史上有很大价值的书。请看《后汉书·王充传》是怎样记述他勤苦读书和著述的情况的——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帅,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居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  相似文献   

9.
王充以“疚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汉代儒生们主张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并且权衡是非、确立标准。《论衡》集中反映了东汉初年儒生们的学风,对于认识当时的思想帮助很大。王充在《论衡》中将个人遭遇归于“命”,没有触碰到东汉初年豪强政治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衡》是东汉时期王充的著作。从语言史的角度看,这部书处于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因此书中的语言现象既丰富多样又错综复杂,且有一定的特殊性,《论衡》的比较句同样如此,文章将《论衡》中“尤、最”字比较句按照语境进行了分类,并对其语用上的话语链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充(公元27~96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时坚持批判神学,是一位唯物主义传播思想家。《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记载他的生平如下:  相似文献   

12.
“是”字在西汉以前的语言中不是一个成熟的系词,而最初只是一个指示代词。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是”字作为指示代词的指示,称代作用逐步减弱,进而具有了系词功能。到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已发展成为成熟的系词。这一发展过程在东汉人王充的《论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相似文献   

13.
《论衡》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在汉语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些词语与口语较为接近,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是研究东汉语言的很好的材料。副词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类别,一直是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以《论衡》中的新兴语气副词为对象,来描写和分析它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文德”这个范畴的是东汉的王充。他说:“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著之于衣为服。故曰: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论衡·书解》)又说;“繁文丽辞,无上书文德之操”。(《论衡·佚文》)王充这里所说的“文”是指文章形式,“德”是指道德内容。道德内容决  相似文献   

15.
人们一般把17世纪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其实,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东汉时代的王充就提出了这一著名的思想。他在《论衡》一书中  相似文献   

16.
<正>王充(27—约97)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他的84篇哲学文集—《论衡》广泛地讨论了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也有许多宝贵的心理学思想。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身心统一观、反对宿命论的人性可变论以及注重效验的认知心理学和学以致用的教育心理学的思想。王充的这些心理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  相似文献   

17.
《论衡》的第三十篇《刺孟》,与《问孔》一样,同属于富有战斗性的光辉篇章。在东汉那个儒学占了独尊地位,并由皇帝颁布了钦定的经学大纲的条件下,它突出地表现了王充反潮流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孟轲是孔家店的二老板,他全盘接过了孔丘的衣钵,并大加发挥,被后代封建统治者及儒生奉为“亚圣”。但王充勇敢地向孟轲进行猛烈的冲击,他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以极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东汉王充《论衡》中的述宾短语为研究对象,从语境对语言影响的角度对这些述宾短语进行研究,讨论了主语对述宾短语语义关系的影响、述语对述宾语义关系的影响、“述+得”结构和“述+杀”结构等短语的实际状况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语境对《论衡》述宾短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散文品美     
雅俗美 试着提出雅俗美。赵翼在《陔馀丛考·雅俗》中说:“雅、俗二字相对,见王充《论衡·四讳篇》……然则雅、俗二字,盖起于东汉之世。”这里我用作偏义复词(指文雅和粗俗),来说明从粗俗、丑陋的东西中挖掘出文雅、雅正的意义,也就是从不美处写美。  相似文献   

20.
《论衡》是一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论衡》中包含着作者王充丰富的史学思想,民族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从同源共祖的起源观、四夷宾服的一统观、以夏变夷的夷夏观等三个方面,对王充的民族思想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深化王充的史学思想研究,而且可以拓展对王充思想研究的领域,对于了解东汉初年的社会现状和学术思想走向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