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茹桂艳 《学周刊C版》2014,(6):138-138
物理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宗旨,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它倡导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式学习,强调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增长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静恩财 《考试周刊》2012,(38):138-138
《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  相似文献   

4.
李桂萍 《考试周刊》2011,(52):182-18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使学生主动学习,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6.
一、案例背景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加深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要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自己进行合理猜想,进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重视的是科学的探究方  相似文献   

7.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联系生活和联系社会,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实例都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一、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实例、插图、阅读材料苏科版物理教材中编写的"生活、物理、社会"阅  相似文献   

9.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这种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和物理新教材的使用,探究式教学,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探究情境,直接关系到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与成功.  相似文献   

10.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加深和生活实践的联系,要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自己进行合理猜想,进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重视的是科学的探究方法,合理的推理过程,而不是讲究结论是否精确。  相似文献   

11.
刘佳 《学周刊C版》2023,(19):52-54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学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突出问题导向、科学探究的趋势下更加关心学生探索、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变成初中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来看,初中物理解题教学与学生解题能力情况都不是十分理想。为了改变以上情况,文章特展开调查和讨论,提出了“在基础推理中培养”“在例题讲解中培养”“在实验操作中培养”等策略,供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参阅。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思维方法和创造性等培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学科本位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思维方法和创造性等培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学科本位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实验,就相当于失去了发展的方向;同时没有实验,学生也无法更为准确、直观、全面地获取和掌握物理知识。因此,只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观察、质疑、比较、归纳分析、释疑、类比,才能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到物理学科的内涵。对此,高中物理新课改中也明确提出,高中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也是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物理理论的认识;设计课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通过科学方法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联系社会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有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妙趣横生,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不仅增加学习物理的乐趣,还有助于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把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下面就学生发现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应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意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66):139-140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等课程理念,进一步强化这些理念,有助于当前"核心素养培养"在物理课堂中的有效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充满活力的物理课堂,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九大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得以培养和锻炼。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主要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选择、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等方面探索"打造活力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正>新一轮课程改革更为全面、更为具体,更加强调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高中物理教学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与重要机遇。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对物理教学进行全面改革,让物理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李菊花 《成才之路》2011,(19):48-49
根据当前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物理素质,通过“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课堂上不仅仅经历科学探究,提高技能,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还应在课堂中渗透全方位的人文教育,例如科学家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世界观的引导等等,让学生通过物理课堂打开他们走进科学、走入社会、报务于社会的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