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Ц]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相似文献   

2.
知彻澄章昌母逢开口三等字,关中绝大多数方言点读作[喀、喀“]声母,蒲城兴镇、富平雷古坊、渭南龙背乡南部等处读作[k、k]声母,兴平南位、临潼代王读作[t、t]声母,开口三等支脂之3韵字在关中方言区包括兴镇、雷古坊、南位、代王等处多读作平舌声母;知章两组及日母逢开口三等字,渭南东塬一带把中古知彻澄章昌逢开VI三等读作[t艮t§ ]声母,把船书禅日母字读作舌叶音声母[5,3];船书禅日母逢开VI三等字,雷古坊读作具有一定腭化色彩的[5.3]声母;知照两组合口三等、船书禅日母开口三等及庄组逢宕摄开口三等阳药2韵及江摄开I:1二等江觉2韵字,代王读作翘舌音声母拼开口呼,其声韵拼合特征与关中西部岐山、宝鸡等处相似。  相似文献   

3.
罗常培先生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分析汉藏对音材料时说,喻母三等的"往"本该读,但在阿弥陀经中却象微母字一样读’bwa.n,那是"误作"。而在今天的西安、渭南、富平等将微母与喻母分读的方言区,本该读’的"往"却象微母字一样读作了v声母。由此我们推测,大概早在唐五代时期,"往"在西北地区就有了唇音声母的读法;陕北延川等地的"齐、净、栈、寨、歌谣"这些形容词或名词性词语,均有动词用法。并且,这些动词用法亦见于古代典籍。  相似文献   

4.
浦北县白石水麻佬话同音字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84%读送气清音,少数帮端精见母字也读送气清音。果摄不论开合主要读[u],少部分字读[a]。遇摄主要读[ei],遇合三鱼的庄组字读[u]。止摄主要读[οi],成深摄少数字、曾摄相当部分字、梗摄细音读舌尖中音韵尾。同音字汇收字3900个。  相似文献   

5.
湖南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今有读[m-]声母现象.这些读[m-]声母的古喻母字只出现在山、臻、梗摄的合口呼中,其余各摄的古喻母合口宇今都读零声母.从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读[m-]声母与读零声母音节的声韵母比较推断,山门、醪田等地古山、臻、梗摄喻母合口字原来声母是零声母、韵母是撮口呼[y]介音韵母,韵母中的[y]介音拢圆摩擦进一步唇化产生了双唇音声母[m-].  相似文献   

6.
罗常培先生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分析汉藏对音材料时说,喻母三等的“往”本该读Ф,但在阿弥陀经中却象微母字一样读‘bwan,那是“误作”。而在今天的西安、渭南、富平等将微母与喻母分读的方言区,本该’Ф的“往”却象微母字一样读作了v声母。由此我们推测,大概早在唐五代时期,“往”在西北地区就:行了唇音声母的读法;陕北延川等地的“齐、净、栈、寨、歌谣”这些形容词或名词性词语,均有动词用法。并且,这些动词用法亦见于古代典籍。  相似文献   

7.
李旭 《现代语文》2015,(4):34-39
描写、分析霸州方言声韵调三方面的特点。声母方面,古见系开口二等有少数字保留舌根音声母;古知庄章今基本读[t■]组声母;古日母字除止摄开口外,读[z]声母,还有一些非古日母来源的字读[z]声母,如云母、以母;古影疑母开口一二等,今普通话读开口呼零声母的字读[n]声母。韵母方面,存在与普通话开合口不同的字;存在系统的文白异读,尤其是古宕江曾梗通五摄入声字;有儿化韵母,后鼻音韵母儿化后主要元音不鼻化,与非后鼻音韵尾韵母合并。声调方面,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归到四声中。  相似文献   

8.
广西平南大新话的声韵调特点为,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阳平调读送气清音,其它调绝大部分不送气。古"精"、"从"、"心"、"邪"四母字声母今读齿间音[θ]。假摄开口二等和蟹摄二等合流,今读[a]。有12个声调,存在连续变调现象,两字连读时,前字上阴平55通常变为阴平33。  相似文献   

9.
浦北福旺背山话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浦北县内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粤语次方言称为背山话。其突出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的绝大部分读送气清音,果摄不论开合主要读[u],假开三主要读[i],没有撮口呼,遇摄不论洪细都读[eu],成深摄少数字、曾开三及梗摄大部分字读前鼻音韵尾。词语举例收词155个,语法例句收57个,同音字汇收字4000个。  相似文献   

10.
合阳县位于关中东部黄河西岸,其方言则可归入中原官话汾河片。该方言典型的文白异读包括: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不送气;古假摄三等麻韵字今读低元音/高元音;古宕、梗摄舒声字今读阴声韵/阳声韵;止摄合口三等字今读齐齿呼、撮口呼/开口呼、合口呼。  相似文献   

11.
河北宣化方言的语音特点表现在声韵调及拼合关系上。声母:全浊声母清化,不分尖团,知庄章声母多混,蟹摄开口一等二等文读为零声母,白读为[η]。韵母:[εi]、[uεi]分别对应普通话的[ai]、[uai],[]、[u]分别对应普通话的[an]、[uan],韵母没有[n]韵尾。声调:古平声清字,无论清浊,今宣化方言均读平声,不分阴阳调;古入声字在今宣化方言中仍有部分读入声。拼合:开口呼韵母拼合能力最强,撮口呼韵母拼合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2.
太谷方言文白异读现象丰富且复杂.古全浊平声今塞音、塞擦音的字,文读送气音,白读不送气音;初、崇、昌、船、禅母部分字文读送气塞擦音声母[tsh],白读擦音声母[s]或[f];部分影母字和疑母字文读零声母[o],白读鼻音声母[n]或[η].曾、梗两摄文读鼻尾韵,白读是开尾韵;果摄开口一等个别字文读[∞]韵母,白读[ie]韵母.白读音与白读音结合较稳固,地名多保留白读音,反映风俗的词语一般读白读音.  相似文献   

13.
合阳县位于关中东部黄河西岸,其方言则可归入中原官话汾河片.该方言典型的文白异读包括: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不送气:古假摄三等麻韵字今读低元音/高元音;古宕、梗摄舒声字今读阴声韵/阳声韵;止摄合口三等字今读齐齿呼、撮口呼/开口呼、合口呼.  相似文献   

14.
资源县地处湘桂交界地带,语言状况复杂。作为当地权威方言的资源话属湘语,同时又受到西南官话的影响。主要特点有:古全浊声母舒声字基本保留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多不送气,古全浊入声字部分清化;果摄一等基本读[o];遇摄主要读[y],少数读[u];咸山摄开口多读[i]或[an];深臻曾梗四摄开口三等多读[in]或[n];共四个调类,入声调类消失,上、去声不分阴阳。  相似文献   

15.
中古知照组及日母开口三等逢[(ι)、γ]韵母的字在临渭区东西两塬读作舌叶音声母,中古书禅日今其他韵母字也读作舌叶音声母.中古溪群2声纽普通话及西安等处读作[t(e)h]声母的字,东西两塬也读作舌叶音声母.  相似文献   

16.
无锡方言音系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锡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无锡方言内部情况比较复杂。无锡人认为:“无锡南北四城门外葛闲话搭城里闲话是勿一样葛。”所谓“城里闲话”指的是老城区内(护城河以内,今届崇安区)讲的话。这种话同老城区周围的话是有所区别的。如北门外“馋”字读[dzε213],“潮”字读[dζa213],而老城区内“馋”字读[2ε213],“潮”字读[ζa213],也就是说,北门外的语音系统中有与[ts、ts]和[tξ、tξ]相对应的浊塞擦音[dz]和[dζ]两个辅音声母,而老城区内却没有。又如:宕摄开口一等字、合口一等、三等字和江摄开口二等字在南门外等某些地区的语音中鼻音韵尾完全失落,读  相似文献   

17.
灵川县雍田村位于灵川县城的北部。雍田平话的主要特点有: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时,不论平仄多读不送气清音,古知庄章与精组合为舌尖前音和舌叶音两套,泥来混读,不分尖团,古晓匣母部分字读如非组。果摄部分字与假摄二等合流读[],另一部分与遇摄一等相混读为[u],假摄三等的主流读法跟二等字都读[],无[m]尾、无[n]尾、无塞音尾。共7个调类,平去入分阴阳,上声不分阴阳。同音字汇收单字3700余个。  相似文献   

18.
沭阳东小店方言的新老派语音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声母、韵母和入声三个方面:声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章组字和邪母字上;舒声字韵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假咸山摄、臻摄、流摄字上;入声的差异体现在入声调和入声韵两个方面。沭阳东小店方言的新老派语音差异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入声的差异中出现了入声消失过程中的逆反现象。  相似文献   

19.
小江话是浦北县内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有24个声母、46个韵母和8个声调。古全浊声母今小江话一律清化,古徽母90.8%读同明母,念重唇的[m];古阳声韵和入声韵分别保留[-m-n-η]鼻韵尾三分和[-P-t-k]塞音韵尾三分,有自成音节的声化韵;古入声字保留独立的调类,基本依声母的清浊分阴阳。  相似文献   

20.
在陕西方言里,无论保留入声的陕北还是不保留入声的关中。“弱着缩”等少数古入声字除了入声或舒声阴声韵的念法,还有[aη]组阳声韵的读音。我们认为,这些药韵、屋韵字的[-η]尾是由古入声韵尾[-k]转化而来。“麻将”来自“麻雀”。“雀”为药韵字,南方“雀”与“将”同音,与陕西药韵的“着弱”读[aη]可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