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儿子的怨恨》是卡尔维诺著名短篇小说,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修辞技巧来看,都沿袭了卡尔维诺一贯交混使用的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在叙事艺术上展现出其独特之处:叙事角度从限知到全知的转换;叙事层次中展示了梦幻、回忆与想象的次叙述;叙事时间变形等。  相似文献   

2.
余琪 《商洛学院学报》2009,23(5):13-16,80
贾平凹《秦腔》争议最大的莫过于给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其原因在于小说的叙事手法:在叙事节奏上,以细节密实造成节奏的缓慢,使人感觉不到时间的移动;在叙事技巧上,借用《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暗指的方法,组成人物长卷浮世绘;在叙事道具上,运用秦腔乐谱、对联和绘画,进行隔断转换、时空挪移,构筑多维的艺术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探讨和研究池莉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池莉小说中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的复调手法,并努力探讨促使池莉运用复调叙事手法的原因,以此来透视池莉小说作品的艺术独特性及作家通过小说传达出来的生存困惑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左传》的叙事艺术巧妙而又独特。通过深入细致的探索,发现《左传》的叙事艺术主要从叙事手法、叙事角度、叙事特点、人物塑造、叙事记言五个方面表现出来,《左传》的叙事艺术也由这五个方面推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水平。同时,《左传》成熟的叙事艺术对我们研究先秦叙事文学叙事艺术的演变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是一位极富想象力和独创性的作家,他的叙事手法多种多样.通过分析其短篇小说<菊花的幽香>的叙事手法,着重从意象与叙事的融合、独特的心理描写(叙述性分析、叙事性独白)两方面来探讨劳伦斯的叙事艺术,其叙事艺术在继承传统中创新,既探索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又丰富了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短篇叙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多以青少年、知青及文工团生活为题材,时代色彩比较浓,艺术手法上较多地因循和承续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982至1986年,青少年和知青生活的作品大幅减少,上海弄堂生活的作品有所增加,日常生活叙事逐渐浮出历史地表,对人物性格也有了更多的关注;1997年之后,淮河边的乡村生活再次引起作家的关注,叙事也越来越呈现出传统小说观念所不能规范的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7.
《押沙龙,押沙龙!》在叙事艺术上极具实验性,尝试了一系列立体主义艺术手法,试分析福克纳对小说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的创造性处理及由此形成的小说主题的多元性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霍达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礼》获得不少奖项,而其中一项便是中国最高文学奖。此著作曾以各种方式传播,直至今日,其文学影响力仍不减。在这部小说里,霍达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使内容精彩纷呈,这些艺术形式中,其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值得关注。作者采用不同的叙事手法,令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交相辉映,呈现出不同的悲剧内容,产生历史厚重感和较强艺术魅力。本文借鉴小说叙事学和小说写作的相关理论,从时间的控制、空间的设定这两个方面,探讨增加叙事频率、设置悬念、戏中戏手法、平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并分析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白先勇是台湾文坛的翘楚,夏志清先生评价他为当代短篇小说家少见的奇才,他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其含蓄、隽永的风格留给读者以无限遐想和深思。文章试图从零度叙事策略和象征手法两个方面论证其含蓄美。在叙事手法上,白先勇惯常使用旁观式的叙述角度和沉静理智的叙述语言;在艺术手法上,白先勇偏爱象征手法,他的作品暗藏着一个象征谱系,这些共同构成了其作品含蓄的艺术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从叙事艺术方面对宋玉赋和屈原赋进行了比较,并且深入的分析了宋玉赋在叙事手法、叙事目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特色四个方面对屈原赋的突破和新变。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继承古典文学艺术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在贾平凹写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具有自觉的艺术意识,除了在艺术审美观念上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外,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具有为实现此种审美认知所使用的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贾平凹小说的艺术技巧观集中体现在他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造性化用中。贾平凹对传统文学理论中虚与实的理解,小说与说话关系的理解,以及从民间和古语中寻找好的语言等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发展,就是从文学表现的技巧上对中国传统审美元素的创新和突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现代人的思想和情绪。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新生代电影的重量级导演,贾樟柯的名字随着其作品的影响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在经历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长期徘徊后,2004年,贾樟柯最终回归体制。可以说,体制外的创作不仅为他赢得了荣誉,同时也实践了他的艺术追求。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他体制外创作时期的作品在电影叙事上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4.
冯常深 《培训与研究》2007,24(3):25-26,29
贾平凹是一位有语词特色的作家,其独特的语词不仅准确、完满地揭示了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和表达的主题,而且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满足了读者无限的阐释兴趣,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借生活之恶逼出艺术之美,作他牧歌的咏叹与沉重的悼唁,他以缺失观照缺失,还原了生活现场,疯癫、非理性的话语与行为实际上是贾平凹关于社会变革的命名和按语。贾平凹处于新旧结合的夹缝中,暗淡地转看周遭此起彼伏的尘世人生。贾平凹写了社会变迁,同时,社会变迁也写了贾平凹,特别是他的困境。贾平凹叹息田园生气的不再、一种生活方式的消逝,从而深化了他关于困境的反映。小说的琐碎写法正是困境看法的映射。贾平凹热心于“裂变”的试验,秦腔是贾平凹的精神药方。  相似文献   

16.
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过程。早期的商州生活,是其艺术禀赋、个人性格的生成之地,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生命情愫,源自少年生活经历的无意识的情感经验,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原始故乡。贾氏艺术经验的获得、艺术意识的形成,生活和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人生的判断和认识,都是在四十年的西安生活经验中完成的。贾氏借助"商州"的故事和人物,创造出一个超越了"商州"的更为普遍和更为博大的文学版图,而这样的超越,基于他四十年的长安生活,他的文学艺术观念、精神追求和他的文人气质与他在古城西安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吸纳长安文化的风度和精神,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愈益开阔。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自己的故乡为创作背景,展开了一幅当下乡村世界的生活画卷。乡村生活的凋敝,土地伦理的嬗变,传统文化道德衰微引起的人心混乱和现实失序。深深触动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作家带着传统故乡的记忆审视现实故乡,情感陷入了迷茫。作品以缓慢的叙述节奏,密实的生活细节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世界,作家以深蕴其中的迷茫情感启悟着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18.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各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路遥在其文学创作中追求的是宏阔的社会生活叙事的审美艺术建构,有一种雄浑壮阔的美,不失社会现实与人生理想相融会的美;陈忠实的文学审美追求是一种道德力量的美,并融于现实生活,有其蕴涵沉稳、真实质朴的美、刚毅人格的美;构成贾平凹生命情感、文化精神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爱与美,在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中,善于发掘生活美、生命美、人生美和情感美。  相似文献   

19.
《带灯》是贾平凹创作中较有现实感、也是少有的以女性作为主叙事对象的长篇小说。《带灯》所揭示的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路上的中国所滋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体制转型又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里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带灯》延续着贾平凹式的泥土气息,以一个乡镇女干部的视角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的面貌,并将中国的现实问题投射到中国基层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作家对社会的洞察显得较为真切和深刻。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有自己“心目中的小说”,“说话”、“精神”、“实与虚”、“中与西”等四个层面体现了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的一贯追求。为了努力实践自己心目中的小说理想,贾平凹在小说创作理论领域和创作实践领域锐意探索,在追求和实践的矛盾中小说创作理论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小说创作也不断推进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