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著名学者申丹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视角(全知叙述),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以及第三人称外视角。以申丹的叙事视角理论为基础,笔者分析了麦卡锡西部小说的叙事视角。在《血色子午线》和边境三部曲中,麦卡锡主要选用了全知视角叙述和人物视角叙述两种叙事视角,对小说中的人物行动、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和揭露,作者也将这两种叙事视角作为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在仔细阅读麦卡锡西部小说的基础上,本文在零视角和人物视角叙事模式下分析探讨了小说中的空间叙事问题。  相似文献   

2.
不同叙述视角的策略组合,在构建小说叙事伦理时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果。波伏娃小说对此叙述策略的灵活运用,勾连了情节线索。其中,第一人称内视角从主人公目前的角度表达了作者代表女性发出的伦理意图;限制性全知视角使读者与人物产生理智性共情感受;还有不同叙述视角之间的转换配合。这些叙述手段的交错使用都具有深刻的叙事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叙事学理论中的“叙事视角”为切入点,兼用女性主义理论对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我”这一独特的叙述视角做出全方位的透视——内在的固定式内聚焦叙述视角及外在的女性主义叙述视角。前者使小说具有第一人称独白式叙述的特质,后者使作品潜在的深层次意蕴得以彰显。独特的叙述视角的运用成就了当年内地四小花旦之一的徐静蕾,荣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这是中国电影界在国际获得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4.
4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出现了一批以“童年回忆”为主题的小说,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叙述人称为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对全知叙事视角进行了变革。双重叙事视角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复调意味,具有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的小说《可爱的骨头》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小说叙述者"我"是一位刚刚去世的小女孩,我的灵魂飘浮空中,在天堂与人世的"中转站",仰望天堂美丽风景,俯瞰人世悲欢离合,讲述一个悲惨却又温馨感人的故事。作者通过叙事时间的倒错,"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对立交叉的第一人称双重叙事和多重身份的"我"的独特叙述视角等巧妙等叙事技巧赋予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当代女作家付秀莹在新作《他乡》中,讲述了翟小梨从芳村走到S市最后到北京的奋斗历程。作家在小说中采用打乱叙述时间、多重人物叙述视角和变换人物叙述视角及转换叙事空间等叙事策略,为小说带来了时间"绵延"的特征,塑造出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阐释了"他乡"的隐喻。  相似文献   

7.
作为先锋派代表之一的苏童,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构成其小说写作的先锋品格,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叙事美学.问世于1989年的《妻妾成群》是苏童小说创作的一次华丽展现,它所表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的梦魔,“性”的梦魔,人性的梦魇,更是一次在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上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叙述视角是设立小说叙事空白的主要方式,其选择意味着话语范围的限制。内视角通过人物的意识叙述事件,有选择性地呈现人物意识范围内突显的信息,省略或隐含其他信息。外视角通过叙述者的意识展示场景、人物的言行等叙述故事,将人物的心理、事情的缘由设置为空白。零视角通过选取部分情节或场景以部分表征整体的方式叙述故事。不管采取哪种视角,小说叙事都是转喻式的,通过叙述视角的过滤、选择的细节可以充当认知参照点为故事整体的构建提供心理通道。  相似文献   

9.
《围城》是钱锺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一九一四年在上海初版,这部长篇小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它的内容和语言特色上,更体现在作者在探索小说叙事技巧的形式上。《围城》的叙事策略,主要从叙述视角(第三人称有限的全知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节奏),叙事结构(单线缀段式结构)和叙事语言(反讽的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来营造。  相似文献   

10.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