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说《诗》理论及其实践探蕴孔慧云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热情倡导学《诗》、用《诗》的大师,他的说《诗》理论对后世的《诗经》研究和文学理论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其“以意逆志”的说《诗》理论,今人亦不陌生,但有两种认识有待商榷。一是认为孟子虽提出了“以...  相似文献   

2.
关于《鹊巢》诗义,古哲今贤的解释大体有五种,即:《毛序》的“赞颂德化说”,姚际恒《诗经通论》的“女居男室说”,方玉润《诗经原始》的“婚礼告庙说”,程俊英《诗经注析》的“赞美新娘说”,郭晋稀先生《诗经蠡测》的“强盗抢婚说”。这五种说法在解释此诗前两句“鹊巢鸠占”寓言的比喻意义和后两句描写婚礼热闹场面的关系连接上,还都各有其不能自圆贯通的地方,因而是值得讨论商榷的。同时又从解决此诗前两句与后两句的连接关系入手,采取以《诗》证《诗》的方法,论述《鹊巢》是一首深切沉痛的弃妇诗。弃妇的丈夫遗弃前妻,并以百辆盛车的热闹场面迎娶新妇,造成新妇占居了旧妇位,恰如“鹊巢鸠占”。弃妇心生嫉恨,因作此诗。  相似文献   

3.
《诗经》之分为“风”、“雅”、“颂”,皆缘于音乐。其中,“风”为地方乐调,按出现地方不同,分为周南、召南、邶、鄢、卫等十五“国风”。朱熹《诗集传序》云:“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又说:“周南、召南……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尽管朱熹因其地位及意识之局限而对《诗经》解说甚多偏颇,但其坚持认定“国风”为“里巷歌谣之作”,  相似文献   

4.
《毛诗序》通释新解刘忠惠关于《诗经》的传授,在汉代有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四家诗说。前三家诗说属于今文经学,并立干学官。唯赵人毛苌所传的诗属于古文经学,未干得立学官。汉代以后,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有《毛诗》。据魏源《齐鲁韩毛异同论》云:齐、鲁、韩三家诗说...  相似文献   

5.
汉代传《诗》者有今古文之分,至郑玄集其大成;宋代说《诗》者又有“攻《序》”与“尊《序》”之争,至朱熹集其大成。他们虽然都是以所谓“经学态度”去注释研究《诗经》的,但二者之间的对立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那么,这两个各自统一过一个时代而又互相对立的《诗》学体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差异呢?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曾以“汉儒重训诂,宋儒重义理”为说,而视汉学为“章句之学”,宋学为“义理之学”,谓“章句训诂不能尽餍学者之心,于是宋儒起而言义理”云云(《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以此泛泛地概括汉宋学术之异虽然也来为不可,但如径谓此即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异,则大不然。其不然之辨有二:  相似文献   

6.
说《采采》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毛传:“采采,事采之也。”朱熹注:“采采,非一采也。”两说虽不尽同,但都把“采采”视为两个动词的组合。这个解释基本上被后世说诗者沿袭下来。直至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提出异议:“此诗及《芣苜》俱言‘采采’,盖极状卷耳、芣苜之盛。”然而现代学者多仍毛、朱旧说。如余冠英先生《诗经选》即注云:“‘采采’就是采了又采”。并将诗的首句译为“东采西采采卷耳”。陈子展先生《国风今译》译成“採採卷耳菜。”高亨先生《诗经今注》也说:“采采,采了又采。”北京大学《先  相似文献   

7.
《诗经·豳·东山》一诗共四章:第一章言自己在回家的路上行路之苦;第二章极言途中思家之苦;第三章言其久征在外,乍归之神理;第四章言未婚者归家完婚之喜,已婚者团聚之乐.全诗言周公率师东征,三年而归,军士在途中的劳苦和思家之情.每章皆以“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雷雨其濛”而反复咏叹。“霝雨”,各本作“零雨”,唯《说文·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为一代宗,亦堪称一代经学巨擘,其于《诗经》学术尤有创获,所作《计本义》16卷,立足本,质诸人情,辨析毛郑,阐发诗旨,具有实事求是在科学创新精神,其见解多屏弃迂阔,通达公允,合乎情理,令人发蒙振聩,疑窦冰释,又有“二论”、“三问”、“九解”等,提出不少新范畴、新命题,从而丰富了诗经学学科理论,为后人研习《诗经》指明了目标和途径。其批评实践在宋代影响深远,被称为“新义日增,旧说几废”,遂开宋学疑古创新之风。  相似文献   

9.
绪论“风”、“骚”的含义  “风”“骚”传统的内涵及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上编《诗经》1 《诗经》的编集、流传 《诗经》编集的几种说法  《诗经》编集的目的  四家诗  三家诗 (今文三家 )  《毛传》、《毛诗传笺》、《毛诗正义》为代表的古文《诗经》学的基本特征  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宋代《诗经》学2 《诗经》的分类 六诗说  六义说  四始说  四诗说 (二南独立说 )  关于风雅颂的划分标准的几种说法  早期《诗经》分类的原———音乐原则汉儒对《诗经》的分类与先秦的不同———内容分类  《毛诗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诗经》中以鸟类起兴之诗追求探源,说明:(一)此类诗内容皆与家邦有关,可能来源于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生活.而在《诗经》中已扬弃了原始宗教观念,成为一种规范的表现形式.(二)此类诗起兴部分从形式结构考查,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层次分明的特点,有的明显是引用熟语——民谣,证之以《易经》,亦有类同之处,故推论《诗经》成诗之前,有可能这些兴象之诗已出现,经口耳流传,后人采入《诗经》而成起兴之句.后世遂总结归纳出“兴”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1.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2.
魏源《诗古微》认为《毛诗》本无所谓序,今存《诗序》是卫宏依托毛公之义附益而成,故《诗序》有两个部分,一是合于《诗经》的毛公之义部分,一是在性质上完全与西汉四家诗背道而驰的卫宏附益部分。卫宏造《序》是《毛诗》本义不明的根源所在,而郑玄《毛诗笺》却多采卫宏的误说,孔疏又守郑笺之说,三者一脉相承,使西汉四家诗之义愈以晦涩。  相似文献   

13.
辛启泰《稼轩年谱》依据《宋史·辛弃疾传》,径编定“师事”在十岁时,固属“武断”之举,而梁启超、陈思、邓广铭三《谱》,以驳“十岁”说而得出未曾师事的结论,亦难免率尔之讥。其实南宋陈模《怀古录》,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皆于《宋史》之外,别有关于“师事”的记载。尤其是元代虞集为主修《宋史》者,乃有小诗《萧闲堂》歌咏其事,足为“师事”说之确证。唯“师事”并非聚童教读,而是行卷参请,其事约在稼轩两赴燕山应试时  相似文献   

14.
朱子《诗》学特征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摆脱汉儒说《诗》的理论束缚,从魏晋隋唐以来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吸取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的眼光来研读《诗经》,从而为中国《诗》学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重视《诗》之文本的独立自足和诗篇内容的整体性,强调《诗》含“情性”以及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特殊性。但总的说来,朱子《诗》学被他的唯心理学观念统摄着,道德判断左右着他的审美取向。对他来说,《诗》不是简单的审美观照对象,学《诗》的根本目的是“即其词而玩其理以养心”;《诗》赅备天道、人事,是修身齐家、平治天下之“理”的体现,读者应通过虚心涵泳《诗经》本文,体味这“理”,以兴起感发自己的“善意”,达到治心养性、“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从总体上说,朱子对《诗经》的解释依然是经学的解释。朱子《诗》学“专一看文字”的读诗方法,以及朱子《诗》学注重从文学方面解读《诗经》的努力,预示了《诗》学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袁枚对《诗经》的文学诠释围绕其诗学核心范畴性灵而展开。他认为《诗经》都是“直写怀抱”的性灵之作,肯定其中描写男女情爱的诗篇;指出《诗经》风格多样乃是因为诗人性情多样,否定《诗经》皆“关系人伦日用”之说;反对多附会、以琐屑为功的考据说《诗》与脱离文本说《诗》,发展孟子“以意逆志”和提出“歌”以悟《诗》的接受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歌与舞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颂》诗歌与舞相应而不相兼,歌者自歌,舞者自舞;《雅》诗歌与舞关系亦密,且与宴者可以既歌又舞,但属于自娱性舞蹈;《风》诗则缺乏歌与舞相兼的证据。“诗三百篇”不都是舞辞,只有《颂》诗中有舞词。  相似文献   

17.
自汉代以来《诗经》研究既成统系 ,并各有家门。“三家诗”亡而《毛诗》独传。《毛诗》一系盖以伦理为尚而说《诗》,一直延续到清代。吴敬梓所著《文木山房诗说》虽择要而论 ,但所论者皆有所本。书中关于“七子之母”的论述亦然 ,明显受到前人季本、何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竞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江湖”一词,有时专指长江、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蒹葭》中“江湖后摇落,亦恐岁磋跎”之“江湖”亦然。这首诗写在秦州,借蒹葭的摇落而自伤,并伤失志之贤士,其所伤者,当指因流放夜郎而飘泊于江湖一带的李白。一说“摧折不自守”,一说“青冥亦自守”,《兼葭》与《苦竹》有密切联系。在《苦竹》中,杜甫除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愿,亦希望李白在获赦之后也能如此。后来他在成都写《不见》诗,即呼唤李白:“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本文吸取了前人注释成果,在《兼葭》所隐喻的对象如两诗的联系方面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魏源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清代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在经学方面,他著有《诗古徽》和《书古徽》。《诗古微》和《书古微》都以“古徽’为名,表明他对《诗经》和《书经》阐发的是古代今文经学家的微言大义.《诗古徽》是为了发挥西汉齐(辅固)、鲁(申公)、乾(韩婴)三家对于《诗经》的古义,而对于汉毛公《毛诗)和后汉卫宏《毛诗序》、马融《毛诗博》、郑玄《毛诗笺)有所訾议。《书古微》是为了阐发西汉伏生、欧阳、大小夏侯的古义,而批驳马融、郑玄古文经学“凿空无师傅”的“肥说”。两书的目的,都是为探讨西汉今文经师的师承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