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关汉卿悲剧的界定应该遵循"情感基凋"和"情节结局"这两个基本的判断依据.此外,关汉卿的悲剧情节中存在着两条线的冲突:一条线是直接表现、且随剧情进展而适时变换的显性冲突,另一条线是间接表现、但贯穿全剧的隐性冲突.其中,隐性冲突与悲剧的深层意蕴存在更紧密的关涉:它的设置使悲剧意蕴得以凸现,而它的搁浅又对意蕴的成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哈定(G.Hardinn)提出的公共地悲剧反映的是每个人从自己的理性出发而造成的集体行动的悲剧,它说明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冲突。就社会总体而言,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集体行动悲剧的威胁。社会的进化就表现在经由"公共产品"与"道德",对集体行动悲剧的克服上。这就是社会进化的或文明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海岩的小说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在现在这样一个日益物质化、商业化的社会里,在这样一个人们已不知爱为何物的社会里,他为我们精心打造着唯美的爱情童话,给我们以无尽的憧憬和遐想。海岩的作品有其鲜明的特色,形成了"爱情 案件"的"海岩模式"。爱情与死亡是海岩作品永恒的主题,有了"死亡","爱情"才变得节外生枝;有了"爱情","死亡"才显得凄美动人。美丽的开始却注定着悲剧的结局,而悲剧的存在是因为不被人理解而产生的孤独。这种孤独则来源于现代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命运的冲突、人性的冲突、文明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生存的悲剧.<雷雨>历来为人们归为命运悲剧一类,但其实作品中所指的命运只是一种托词,是对于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呼喊.<雷雨>并非宿命,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在周朴园与侍萍等人中得以演绎.  相似文献   

5.
《诗学》中包含着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根源的见解:悲剧人物有善良的一面但并不善良到极点,具有美学上的“崇高”特征:最好的悲剧冲突是内部冲突:悲剧效果的终极根源在于它让人在面对悲剧人物时感到自己渺小而又伟大。与长期以来文学理论中存在的一些观点和倾向相比,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见解更值得肯定,因为它更符合文学作品实际;理论视角更加恰当;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与经典作家的悲剧思想更为相通。  相似文献   

6.
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的《王书》中的“四大悲剧”,自始至终充溢着忧郁的情绪,笼罩着悲壮的气氛,表现了崇高的情态,体现了强烈的悲剧精神。尤其是“苏赫拉布的悲剧”,无论从题材,人物,还是情节,冲突等诸多方面无不符合西方所谓“悲剧原则”,呈现出典型的“悲剧模式”。然而,东方世界观决定了东方悲剧意识的独特性,诗人对“终极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东西方悲剧在审美理想上的巨大差异,这也许就是造成西方文学理论界的所谓“东方无悲剧”的误解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二战"的爆发使全世界的人直接面对着死亡的恐惧,对现实世界充满怀疑,对社会现实感到绝望,自我如何选择成为是否酿成人生悲剧的关键.本文从两个方面: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人与自我的悲剧冲突,通过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揭示现代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8.
古典悲剧理论建立在"肯定本体论"的基础上,而当代悲剧理论则是以"否定本体论"为基础的;作为一种"同一论美学",它们都是对悲剧本质的掩盖.只有将"差异"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通过对精神冲突、灵肉冲突、生命冲突的差异分析,才能使悲剧的审美本质得到真正的揭示.  相似文献   

9.
从悲剧人物形象、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三方面阐述了黑格尔悲剧观的基本内容,并比较论述了与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异同,指出了他的悲剧理论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剖析了他对东方悲剧的误解,同时分析了中西悲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悲剧冲突只是作为分析悲剧艺术特色或美学特征的从属顺便提及,而结合作品教学,论述中学鲁迅小说的悲剧冲突,目前尚无专题文章问世。本文突破社会制度。阶级压迫的传统分析方法,从文化视角切入,以广义文化对人的制约关系为论述支点,着重阐述“食人”的传统封建文化人性的摧残以及人的精神异化状态,展示中学鲁迅悲剧小说中人与文化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11.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催生"快餐文化",而作为戏剧形式的悲剧逐渐淡出舞台,但悲剧元素却出现在"快餐文化"中,主要表现为冲突元素、苦难元素、缺憾元素、命运元素以及经典悲剧的再演绎等,更好地满足了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对悲剧和快餐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特殊作用,更加敏锐地反映现代社会的面貌,更深刻地凸显出人的价值与尊严,也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理性审视与批判。  相似文献   

12.
李艳  黄瑛 《海外英语》2013,(1):9-10
从埃斯库罗斯到索福克勒斯再到欧里庇得斯,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通过剧中主人公的命运表达了古希腊人对人生悲剧发生的原因及解脱途径的探索,其中"命运"的不可抗拒性逐渐淡化和人的"自我"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这种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于周围环境与自我奋斗愿望冲突下的思考,反映了希腊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人与自我本性的斗争与冲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冲突和反抗是悲剧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悲剧中人与命运的斗争是以解决冲突达到和谐的,人类在对抗命运和死亡的冲突中升华,在压抑毁灭中不断反抗,而最终的反抗是无法消解的对抗.悲剧人物的生命历程体现的理性意蕴,最终可以使人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激情.  相似文献   

14.
人常说,悲剧美是一种崇高的美。其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毁灭的过程必然形成或凄苦、或辛酸、或悲壮的悲剧美,容易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激人奋发,充分显示出悲剧所具有的强大的感染力与教育作用。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具有悲剧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我以这些悲剧作品谈谈其美感作用,推进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冲突型"悲剧的代表,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具有与古希腊悲剧相同的特征,即在两种力量的冲突中显现人物的高贵品质,给观众以道德方面的感染与净化。但"赵氏孤儿"故事中的两种冲突力量在《史记》中就明确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赵氏孤儿》杂剧中这种区分更演化为一种忠臣与奸臣的对立冲突。这样的冲突结构带给观众的悲剧体验,除了对正面人物崇高品质的崇敬,更多的是对罪大恶极的反面人物的仇恨,而且"仇恨"往往压倒"崇敬",因此中国此类悲剧必导向复仇结局。  相似文献   

16.
电影《沦落人》包含着非常明确的悲剧元素。“现实的人”在生活中的境遇,包含人作为人所要面对的“存在、本质和发展”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是探讨《沦落人》悲剧美学的重要路径。《沦落人》中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所体现的是一种“中国式悲剧观念”。影片在冲突与矛盾的叙述过程中,通过优美的形式表现出了生活的崇高。  相似文献   

17.
刘平勇的小说折射出个体生存的悲哀与无奈,用悲剧的眼光道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无论是人物的命运悲剧还是社会悲剧,都渗透着一种"悲感"文化,有着一种沉郁之美。  相似文献   

18.
陈源斌关注寻常的生活,发展了新时期悲剧文学对世俗化、平民化的追求,选择平凡的题材,描写普通人,注重对普通的"不幸者"的生活辛酸、人生悲苦的揭示,把悲剧的发生置于特定的背景下,表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冲突.陈源斌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徒唤无奈的感叹,而是对悲剧人物命运深刻的思考,深挚的同情和对制造悲剧的社会、历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崇高性是悲剧艺术最基本、最具社会意义的美学特征,千百年来不仅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而且古今中外无数杰出的悲剧艺术,通过它们的悲剧冲突、悲剧人物和审美效果充分体现着悲而壮烈,悲而英勇,悲而畅快的崇高美,使悲剧艺术散发着恒久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略论西方文论中的悲剧主人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悲剧的主人公问题,在悲剧艺术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悲剧主人公不仅直接支配着悲剧作品的思想内容(矛盾冲突要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而且也影响到悲剧作品的艺术形式(历史上曾产生过与主人公问题关联极大的“市民悲剧”之类的悲剧形式)。究竟怎样的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人公?这在亚里斯多德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它的答案就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