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记者的,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稿子被枪毙了”,就好比农民辛苦一年无收成,心血白费。我干记者这一行算起来也有七八个年头了,要是用香港、台湾记者的话说,当属资深记者了,稿没少写,被枪毙的却很少。但在这次“黄金海岸”系列采访报道中,却受到了深刻的“打击”,稿件被枪毙的  相似文献   

2.
李强 《军事记者》2005,(10):62-62
在我厚厚的剪报本的扉页,贴着一篇被“枪毙”的稿子,稿子上是政委覃汉科用红笔写下的批语——“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这篇被“枪毙”的稿子和那句批语时刻提醒着我,才会有我后来的稿件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没有一篇虚假新闻。是那篇被“枪毙”的稿子鞭策我走上了我挚爱的新闻路,并将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3.
功夫在编外     
初涉新闻圈,做的是记者。采访中常有好心人对我说,女同志做编辑比较合适。说的也是,做了几年记者,不时有被编辑“枪毙”掉的“大作”。次数多了,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若做了编辑,不就也有了“生杀大权”。 几年过去,我真的成了编辑,但很快就发现,编辑并不轻松。尤其是我作为《公共关系报》一版的责任编辑,不要说对记者的大作“生杀予夺”,就连编辑最起码的“修修改改”都缺乏“对象”——稿子。 部门人手不够,无法配专职记者去全国各地采访。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报纸,指望自发来稿几乎不可能。于是,身为编辑,我得用2/3的时间去组稿,去做通联工作。值得庆幸的是,这编外的功夫没有白  相似文献   

4.
与驻地记者或报道组的同行聊业务,常听到他们如此叹息:不怕采访时跑断腿,写稿时熬长夜,只怕辛辛苦苦采访出来的稿子见不了报,或者自认为的精品登出来时却被改得面目全非,连重头稿的边也沾不上。 自以为是好稿,编辑却要“枪毙”;自以为是精品,编辑却当次品。这是为什么?细加分析,原因多多。如机遇不好,自己采写的稿件正要上版,却被更重要的新闻冲掉了;编辑对自己的稿件并不赏识;本部记者与驻地记者争版面上稿;等等。还有一个常被驻地记者与报道组工作人员所忽略的原因,这就是: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恰当有关。  相似文献   

5.
2002年8月,像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样,背着一卷行李、几件衣服,我便来到了大连这座陌生的城市,走进了大连日报社,走进了新闻这个行当。转眼间,3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当省记协和《记者摇篮》编辑部的老师们让我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竟发现虽然它只能算是条短短的“羊肠小路”,可毕竟也印下我最初的起步,留下了我努力的汗水。老实说,与这个行当里的同龄人相比,我是自感惭愧的。首先是不“专”:工作3年多,却已经周游了经营、编辑部、报道部三大部门,如果算起来具体岗位,至少不下七八个,涉猎面之广颇为“壮观”。其次是不“钻”:这也是可想而知的,这…  相似文献   

6.
与驻地记者或报道组的同行聊业务,常听到他们如此叹息:不怕采访时跑断腿,写稿时熬长夜,只怕辛辛苦苦采访出来的稿子见不了报,或者自认为的精品登出来时却被改得面目全非,连重头稿的边也沾不上。自以为是好稿,编辑却要“枪毙”;自以为是精品,编辑却当次品。这是为...  相似文献   

7.
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眼目睹“神舟”四号升空,我是全国惟一的地方媒体记者;而新民晚报也是参与此盛事报道的惟一地方媒体。这中间的过程,颇多曲折。如今回味起来,这次采访,也是我不长的记者经历中颇为幸运的一次。被“总装”拒绝,暗下决心“硬”闯最初我得到的消息是,“神舟”四号将在今年1月底之前升空,可具体时间却一直被视为“最高机密”,甚至有些被采访对象和我提到飞船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用上“隐语”,免得让别人听到,以为他们在“泄露国家机密”。11月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中国航天报的采访部主任告诉我,他们报社派出的记者,已…  相似文献   

8.
今年夏天,当我刚刚走出校门来到哈尔滨日报社《新晚报》文化新闻版实习时,连新闻的5个 W 是什么还不大清楚。我在大学里念的是英语系,却到报社来实习,同学们都说我是演小生的扮了大花脸——行当不对,可我觉得这也是一次机遇。刚学采访的那几天,写出来的消息不像消息,通讯不像通讯,理所当然被主编“枪毙”。她告诉我说:“得找那些热点的,有价值的,读者爱看的写!”  相似文献   

9.
吴伟的心被烦躁占领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厂报记者竟如此难当!一篇不过二百字的报道写了四遍,被主编接连枪毙了四遍。他,一个堂堂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头一脚就没有踢响,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呀!由此,他对主编大人生出些个想法来。是不是故意刁难于我?是不是另有目的。主编没有文凭,是不是嫉妒哩!但不管怎么说,稿子还是要写第五遍的. 这一次,吴伟深刻吸取以往四次被枪毙的教训,来动笔之前,先找老记者摸主编的底。老记者笑着告诉他:“咱们主编有个特点,大凡写通讯报道,写讲话材料,都爱用‘亲自’两个字。你写的这篇报道,通篇没有一个‘亲自’,怎么能通过?在咱们报社,平时大家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亲自’哩!”吴伟终于有点儿开窍了。刚报到时,就听人说  相似文献   

10.
“修身”随议邓立品“现在谁还讲修身?已经不合时宜了。我当记者这么多年,谁重视这个?”一位记者如是说。记者该不该讲修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知道,中国人历来都十分重视修身,孔老夫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训;盂夫子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箴言,足...  相似文献   

11.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 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的。但是,无论是7年多的记者生涯,还是7年多副总编辑的工作中,却常常有一种被新闻赶着走、被报纸赶着走的感觉。比如说,当记者时,确实常常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发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事物、有感人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当记者,有一个便利条件,就是各种各样的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很多。政府部门自不必说,研究机构、群众团体、国会议员、社会名流,乃至某一所大学、某一家公司,一有事情,便请记者,当然都是为了借助新闻媒介,扩大社会影响,但记者却也因此得到了不少新闻来源或线索。在这类活动中,最受人重视的,当推总统的记者招待会。会期不定次数可多可少总统的记者招待会是不定期的,有的时候隔不多久就举行一次,有的时候几个月才举行一次,各届总统的情况也不一样。据统计,艾森豪威尔执政8年,共举行过193次记者招待会,平均每年24次,这是比较多的。尼克松在任5年半,先后举行记者招待会37次,平均每年六七次,这是比较少的。里根入主白宫  相似文献   

13.
写批评报道容易惹上官司,这谁都知道。可谁能想到,写正面典型,却也当了被告,而且告状的人恰恰就是那个被宣传的典型呢?光明日报记者叶辉就遇上了这么一件尴尬事。那是1988年3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楼落成之日,主管基建的副院长却自动辞职了。得到这个线索,叶辉断定,这里面绝对有新闻。他第一次去采访,接待他的人断然否认此事。医院内部提供线索的那个同志陪同他直接找到了辞职的副院长,原来,副院长正是第一次接待他的那个人。(请注意这第一个曲折)刚开始,副院长拒绝采访。但是,当记者把外边的种种议论向他作了介绍,特别是说到有人猜测他辞…  相似文献   

14.
问:“我寄出去稿子,眼巴巴等着见报,想不到退回来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你看如何对待?”答:“谁写了稿子也是盼着能见报,这种心情是正常的。初学写稿时,偶尔也可能见报一两篇,但大部分还是进了编辑部的‘大麻袋’,这是常有的事。我在60年代当通讯员时,记得在两年内投寄给《山西日报》编辑部的稿件就有108篇,结果只被采用了90个字。你看,我收到的退稿有多少!就是现在,写稿也不是百发百中,被编辑‘枪毙’了的仍然有。退稿多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应重视从退稿中学习,要把教训变为经验。”问:“听人说失败是块磨刀石,你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具体体会?”  相似文献   

15.
大凡刚进新华社的年轻记者都经历过这样一段痛苦的过程:从事新闻工作的头几年,就象钻进了一个“魔圈”一样,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他们要天天伏首书案,可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们或沉浸在前人优秀新闻作品中,徒生羡慕之心;或眼瞅着身边的中老年记者大作迭出而渐生自卑之感;或象填鸭一样,老记者“喂”个什么题目,自己就写什么稿件。对年轻记者来说,谁摆脱这个“魔圈”快,谁的业务成长就快,反之就慢。有的人当记者才一年,便走出了这个“魔圈”,三四年内就成了很活跃并的记者,有的人当记者五六年却依然在“魔圈”中游荡。有什么办法能使年轻记者尽快走出这个“魔圈”吗?有,那就是进行专题调研。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我正是从专题调研中起步,走出这个“魔圈”的。  相似文献   

16.
记者采写新闻的手段,当然主要是采访。但仅有此是不够的。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郭梅尼,回忆成长的经历时,讲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她初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时,到三门峡工地采访,一个多月和被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可谓“深入”到家了,可是写成的稿子寄到编辑部,却被编辑无情地给“枪毙”,而人民日报一老记者来到工地仅一星期,就在人民日报发了好大一块。  相似文献   

17.
难忘的尴尬     
一个人一生中,会有一些“过五 关斩六将”的壮举,但也常有些“败走麦城”的经历。我在新华社当记者几十年,有不少颇为得意的时刻,却也遇到过一些尴尬之事。被国务院顾问刘澜波同志以“牝牡骊黄”的典故考问得败下阵来,就是很丢面子的事情。不过,它却成了我学习的动力。 1981年初,电力部老部长刘澜波主动向中央推荐优秀中年干部李鹏接  相似文献   

18.
一位记者同志告诉我,有一次他访问一位基层干部,请他谈一件事情。开头,这位基层干部谈得兴致勃勃,可是后来呢,他越谈越没有兴味了,最后竟然是应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是嫌记者光听不记。在他看来,记者不记,就是不听,自己说了也没用。还有一位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党委召开的布置中心工作的会议上,有位记者去参加了,可是在会上他光听不记,这使参加会议的人感到诧异,使主持会议的同志也感到有点不满意。可见,在社会上,记者的“记”,被人们看作是  相似文献   

19.
前国家女排队长孙晋芳,对兴冲冲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你们谈,对任何记者我都是这个态度。”当记者转而请她谈谈“为何怕记者”时,她却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这篇文章登在3月26日的山东体育报上,很值得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体育记者一读。  相似文献   

20.
在军中流传着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那就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或许是由于这句名言意愿表述的精到、思想传达的深刻,其外延被大大地扩展了,以至于为不同岗位的人们所改用,比如:“不想当总裁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不想当老板的店长不是好店长”等等,不一而足。记者职业也是一个岗位,如果将这句话改为“不想当名记的记者不是好记者”而用之,似乎也没什么不妥。记者这个职业很怪,虽然也属于舞文弄墨一族,但它却和其他以写字为职业的岗位有很大不同,文学界可以有文学家、作家、评论家,教育界可以有教育家,社科界可以有理论家,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